摘 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農戶生活水平、促進鄉村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分析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踐成效與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挖掘綠色特色農產品歷史文化內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組織體系、引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等對策,以推進寧夏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營運模式;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9-2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5
0 引言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業生產合作化程度,增強農民互助合作意識,改善農戶的生活狀況,增加農戶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提高。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為了完善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體制,一般應設置以土地公有為基礎的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這種組織可以叫農業合作社、經濟聯合社或群眾選定的其他名稱;可以以村(大隊或聯隊)為范圍設置,也可以以生產隊為單位設置;可以同村民委員會分立,也可以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2018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賦予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法人地位,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合規運行和健康發展。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其服務帶動小農戶的能力,明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空間和發展目的[2]。
寧夏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枸杞、葡萄酒、肉牛和灘羊等特色產業,形成了組織形式多元、地域分布廣泛、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銜接通暢、產加銷全程化服務的發展新格局,架起了農產品生產銷售的橋梁紐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農文旅融合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典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模式
創新運營模式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不同的運營模式在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激發鄉村動力和活力,聚集周邊要素資源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同,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差別。
1.1 黨群聯合發展模式
黨群聯合發展模式,即“支部+合作社+農戶+……”運營方式。其目的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強“造血”功能和小農戶拓展增收渠道,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寧夏靈武市通過黨群聯合發展模式,創建各類縣級以上示范社93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5家、自治區級示范社31家)、新培育聯合社6家、產業聯合體2家、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2家、整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家,在抖音、快手、微視、拼多多、淘寶等平臺上涌現出“草編哥”“大米姐夫”等網紅達人。靈武長棗、灘羊肉、大米、糧油等名優特農產品銷售覆蓋全國各地。該市還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專項擔保金,為全市“一村一品”“一鄉一業”20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園、10個田園綜合體和白土崗養殖基地76家規模養殖場提供資金支持,多渠道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1.2 品牌建設和聯農帶農發展模式
品牌建設和聯農帶農發展模式,即“合作社+注冊商標+農戶+……”運營模式。其目的是通過發揮品牌優勢助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范制度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融合發展、發揮經營主體的作用等,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入和農民收入雙增長。近年來,寧夏平羅縣不斷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辦社、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效果[3]。紅翔沙漠甜瓜專業合作社依托沙漠瓜菜種植,先后注冊“寧北鋼蔥”“寧農紅翔”“陶樂紅寶”等綠色食品商標,生產的大蔥、甜瓜、番茄獲得“綠色蔬菜”認證。該合作社每年吸納40余名移民村留守婦女務工,建立的“田間學校”每年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培訓,樹立起寧夏黃河灌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
1.3 托管模式推動全鏈條聯農帶農
全鏈條聯農帶農經營模式,即“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其目的是通過經營主體連片作業增加農民收入,服務標準統一規范實現提質增效。寧夏彭陽縣通過托管模式推動全鏈條聯農帶農,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使農戶邊看邊學邊致富。
該模式可發揮村集體優勢,帶動群眾參與實踐。按照鄉村推選、縣級遴選的方式,寧夏彭陽縣遴選23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托管服務。僅2023年,彭陽縣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托管服務55 320 hm2,打造66.7 hm2以上托管服務示范點12個,利用閑置設施農業園區打造大蔥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帶動合作社、農戶訂單種植大蔥100 hm2。
利用該模式,可規范服務,建立完善服務標準。彭陽縣部分村集體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分作物、分環節制定了服務標準。縣鄉農業農村部門全程數字化監管、科學技術指導,推進項目區標準化生產。此舉帶動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74%,托管項目區主導品種覆蓋率達到96%,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同時,村集體通過托管服務將農民不會干、不愿干的環節交由村集體、合作社統一實施,提高了農村閑置農機具使用率,實現農戶、村集體、合作社三方增收。截至2022年底,23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種、加、銷全環節收入1 000萬元以上,農戶通過全產業鏈多渠道增加收入[4]。
1.4 特色平臺銷售模式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特色農產品平臺銷售模式,即電商+特色運營模式。其目的是發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此形成集研發、種養、加工、營銷、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再通過電商村、電商鎮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以村鎮為單位形成的村鎮聯合體,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業態發展的創新。
近年來,寧夏電商村、電商鎮以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中寧縣發展枸杞電商村。該縣圍繞寧夏枸杞核心產區,發展電商企業22家,有網店、微商超過5萬戶、物流快遞企業23家,躋身全國農產品電商“百強縣”。鹽池縣發展灘羊電商村、電商鎮。該縣依托寧夏唯一的牧區縣,將灘羊作為鹽池網銷產品的“領頭羊”,發展6家電商企業,并在淘寶、832、1688等平臺新設網店6家。永寧縣打造葡萄酒電商鎮。該縣借助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以網為媒、觸網升級,有活躍網店300個以上,展現了閩寧鎮紅酒一條街的獨好風景,實現年電子商務銷售額3 000萬元以上,打造出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山海情”文旅園[5]。
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成效
經過多年的實踐,寧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整合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產品走向市場等方面成效顯著。
2.1 運營機制科學規范
寧夏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關于推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不斷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度,創新工作機構,建立成員臺賬,量化成員工作績效,依法依規進行盈余分配,基本實現了科學民主管理。
2.2 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
寧夏農業農村廳加大投資力度,用占全區22.5%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對全區3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用于購買和建設倉儲保鮮、清洗包裝、烘干晾曬、秸稈打捆壓塊、滅茬等先進設施設備和基礎設施。銀行為合作社發放信用貸款,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營運模式,組建村社農戶三方參與的聯合合作社。
2.3 農民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寧夏持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四級聯創,建立示范社名錄,累計創建國家級示范社52家、自治區級示范社113家、市級示范社147家、縣級示范社305家。寧夏在全區縣級農經部門業務人員、鄉鎮農經專干、農村科技特派員、示范社技術人員、專業財務人員、農村雙創導師、農業技術人員中優選整合資源,組建起輔導員隊伍,推廣新技術、新設備。農民專業合作社選派工作人員參與多期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訓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培養懂管理經營的管理人員。先后有2個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樹立為全國典型,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選“中國農業合作社500強”。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與當地30家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帶動周邊群眾獲得資產性收益[6]。
2.4 監督管理機制有效
為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高效發展,寧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摸底排查,分門別類做好支撐保障工作,以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僅2023年,寧夏市場監管部門對全區1.7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全面摸底排查,暢通退出機制,簡化注銷程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培育鄉村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條件[7]。
3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合作社基礎條件薄弱
寧夏交通落后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數在相對封閉的農村,具有“以城帶鄉”輻射作用的國道與鄉村級公路對接聯通單一,路幅偏窄,路面狀況較差且干擾大。村鎮內部道路建設及控制情況不力,沿路沿街貨物雜物堆放、擺攤設點占用路面普遍存在。
3.2 特色產業生產成本偏高
寧夏特色農產品的季節性生產、產品單一、規模偏小,不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經營。寧夏特色農產品生產仍存在種植分散、生產規模較小現象。農產品加工設備和工藝落后、標準化生產不足、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導致特色產業生產成本偏高。
3.3 特色產業文化附加值低
寧夏農民專業合作社雖注重農產品銷售,但對產品的包裝缺乏深入的文化內涵闡釋。多數特色農產品的古法工藝技術與文化的市場化運作不夠。農產品文化內涵挖掘缺乏領域內龍頭企業引領。
3.4 經營主體網絡鏈尚未形成
近年來,通過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但鄉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各種類型經營主體層出不窮,尚未完全形成較完整的農村合作社網絡組織。
3.5 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緊缺
寧夏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業人員多數是本土農民,文化水平低,技術水平和能力有限。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人員年齡偏大,思想陳舊。
4 新時代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發展的對策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是地方政府的職責所在,也是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力度,合理布局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實現村村通路、通電、通網的基礎上,對外吸引投資,不斷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吸引鄉村勞動力回流。
4.2 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各地應不斷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降低合作社服務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采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方式,統籌布局農業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通過土地流轉,改變“小規模、兼業化”生產經營狀態,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搭建平臺,采用統一采購生產物資、統一耕種、統一進行品牌建設、統一進行市場運營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
4.3 挖掘綠色特色農產品歷史文化內涵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立足農村,依托特色資源創新發展農產品,并以此為紐帶架起城鄉、文旅融合發展的橋梁。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在鄉村原有特色產業基礎上,注重多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運營過程中聚集資源優勢、區域豐裕要素,打造特色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8]。這是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初衷,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的路徑之一。寧夏擁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農業文明,要立足當地資源,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各自的環境、生態和傳統文化,堅持文旅融合,釋放生態價值,推進鄉村旅游等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發展社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4.4 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組織體系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更多農民自愿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努力營造發展合作經濟的良好氛圍和環境。集中力量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為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奠定基礎。二是不斷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成為成員共同出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實體經濟組織。三是依托政府組織推進合作社網絡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應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認證、市場營銷、成員培訓等工作,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興辦倉儲設施和加工企業。另一方面,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及農業經濟的活動制定優惠政策[9]。
4.5 引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
吸引大學畢業生、創富能人、企業家返鄉,培育鄉土人才,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人才隊伍,以促進寧夏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黎莉莉,沈琦.農民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
[2]佚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N].人民日報,2023-12-21(1).
[3]劉藝,郭明芝,彭小明,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習近平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光明日報,2023-12-21(01).
[4]王永前,李鈞德,鄒欣媛.山海共潮生:閩寧協作升級助推鄉村振興[N].新華每日電訊,2022-09-06(1).
[5]李霞.發展農村電商 助力鄉村振興[J].共產黨人,2023(3):42-44.
[6]薛志偉,劉春,沐陽.攜手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福建結對幫扶寧夏調查[N].經濟日報,2023-12-26(9).
[7]姜長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突出亮點[J].農村金融研究,2024(2):3-13.
[8]喬素華,王瑞,徐琳,等.新農人興農記[N].寧夏日報,2023-12-28(7).
[9]李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N].寧夏日報,2023-05-14(2).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西部項目“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與‘閩寧模式’研究”(21xzs019)。
作者簡介:郭勤華(1967-),女,本科,編審,研究方向:地方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