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志愿者在社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具備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可以通過培養社區志愿者關于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培訓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鼓勵創設多樣化載體以及提供相應支持,可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社區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022-03
引言
志愿活動是當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公民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提高而反哺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志愿服務、志愿精神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其中重要關注點之一就是社區志愿服務。近年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而且由于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影響,社區與人們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社區志愿服務逐漸興起、興盛,社區志愿者隨之在社區發展與居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既然社區志愿者能夠如此貼近居民生活,是否可以考慮讓他們在社區內擔負起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目前,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承擔者的論述主要集中在領導人、老師、家長、媒體人等身上,甚少關注社區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本文就社區志愿者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一些討論。
一、志愿者及社區志愿者概述
“志愿者”一詞源于西方國家,社區志愿者是志愿者群體中的重要一類。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將志愿者力量創新性引入社區建設。這是黨的最高政策文件中首次將“志愿者”這一群體單獨列出,一定程度上說明志愿者已逐漸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黨和國家也開始逐步重視志愿者在社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同時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目前,我國社區志愿者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種態勢。一是社區志愿者人數不斷增長。二是社區志愿者服務多樣化、深層化。三是社區志愿服務日益規范化、制度化。最初社區志愿者服務隨意性較大,無組織、無計劃。隨著社區志愿者規模逐漸擴大、作用愈加顯著,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和建設舉措來規范志愿者管理,如民政部等政府職能部門先后出臺的“社區志愿者注冊制度”“全國志愿者隊伍建設信息系統”等。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更加規范化、社區志愿者隊伍管理更加科學化、社區志愿者活動也更加制度化。
社區作為社會的細胞,它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社區志愿者服務作為第一部門(政府或稱公部門)與第二部門(企業或稱私部門)之外的第三部門(志愿部門),能夠彌補政府或企業不能顧及之處,對社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容忽視。社區志愿者進入社區進行志愿服務,一方面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生活上的便利。另一方面,與居民頻繁而深入地接觸與交往,也給社區志愿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打開了方便之門。
二、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獨特優勢
一般而言,通常學術界認為能夠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體主要有領導人、老師、家長、媒體人等,很少把社區志愿者作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一。但是,由于社區志愿者特殊的地位及其與居民的特殊聯系,他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其他教育者所沒有的獨特優勢。
(一)教育形式:“思想”與“利益”相結合
社區志愿者與其他教育主體(領導人、老師、家長、媒體人等)的不同點之一在于,他們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隱藏在為居民提供服務與便利、滿足居民需要與利益的志愿服務活動之中。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提及,人的“有意識的生活活動直接把人跟動物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1]”人的“生活活動”是一種超越性的活動,是“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變成人所希望的現實的活動,讓世界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動。[2]”人的存在就是不斷滿足自己需要與利益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說,誰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與利益,就比較容易對誰表現出親近與認同。而這恰恰是社區志愿者所擅長的,相比較一些領導人的強硬指揮、老師和家長的枯燥說教、媒體人的單方面輿論宣傳等,社區志愿者是以提供服務的名義從事活動的,會讓受教育者感受到他們確實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我”服務,“我”是這段關系的中心,“我”的需求的滿足是被重視的、是最重要的。當受教育者產生這種認知時,他們與教育者心理上的隔閡就會消減、消失,甚至會把教育者歸為“自己人”。毛澤東同志也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程度。[3]”社區志愿者正是通過各種志愿服務的援助活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露痕跡”地傳遞其價值觀念,將“思想”與“利益”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育客體:教育對象覆蓋相對全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提出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教育場域”,包括家庭教育場域、學校教育場域、網絡教育場域和社區教育場域。家庭教育場域主要以家長對子女或者上輩對下輩的教育為主,學校教育場域主要以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為主,在這兩種教育場域內主要是一種“上對下”的教育,是一種單方面的教育。而在網絡教育場域中,由于網絡世界的不易控性和混亂性,再加上一些媒體人為了獲利一味迎合大眾,網絡教育場域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困難重重。而當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相對地可以把志愿者活動的社區當作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即社區教育場域,在這一場域內生活的所有居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包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都會被納入進來。因此,不僅有“上對下”(年紀大的志愿者與年紀小的服務對象)的教育,比如一些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咨詢、作業輔導等;還包括“上對上”(年紀相近的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甚至“下對上”(年紀小的志愿者與年紀大的服務對象)的教育,比如疾病防控知識普及、法制宣傳活動、黨的政策法規教育活動和一些針對老年人的知識普及活動等等。通過開展這些針對不同人群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滲透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志愿者在與形形色色的居民的頻繁接觸中,在開展各種各樣繽紛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教育主體:社區志愿者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樹立先進典型,也是意在通過“人格的力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社區志愿者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典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首先,社區志愿者所遵循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內容(比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等所倡導的理念)相一致,他們的行為就體現了這些思想和觀念,具有實實在在的說服力;其次,社區志愿者真切地存在于社區居民身邊,相比較其他典型,比如每年都會評選的感動中國人物等,社區志愿者少了一些“可望而不可即”,他們就是居民身邊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證,是居民經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力主要是“非權力影響力”,其影響力的大小由教育者品德好壞及其與受教育者接觸的頻率決定。因此,相較于其他典型,社區志愿者的另一個優勢在于,他們會經常而持續的與社區居民接觸,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三、社區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路徑
既然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一些獨特優勢,我們需要通過一些途徑把這些優勢變成現實。社區志愿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志愿者關于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
在以往的觀念里,社區志愿者一般作為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渠道,并不一定需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以,要使社區志愿者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就要培養他們具有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當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其與社區居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主客關系。“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4]”“我”即指這段關系里的主體,也即社區志愿者。同時,主體對客體又具有“邏輯先在性”,主體在“邏輯上”先于客體而存在,只有當主體意識到自我存在時,才能構成這段關系,客體才會相對于主體而存在。因此,社區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教育與被教育關系的存在是以志愿者意識到自己作為教育主體的存在為前提的,所以他們首先要具有關于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且只有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時,才會進而去探尋和追求自己這一身份的意義和價值,才會有對于這一身份的一系列思考。帕斯卡爾認為“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5]”當社區志愿者具有關于自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一思想時,才會把成為一個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目標,進而才會去分析、評價和反省此刻狀態下真實的自我,然后努力去塑造目標中的理想的自我。
(二)培訓志愿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藝術
社區志愿者有了關于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但沒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藝術,也是承擔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6]”掌握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社區志愿者與社區居民能夠良好互動的紐帶。社區志愿者可以通過進行理論宣講、活動開展、榜樣示范、咨詢輔導等方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對方法的靈活運用,既要講究方法的科學性,同時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志愿者運用何種語言、如何選擇教育時機、如何恰當地把握教育的“度”、如何有針對性地教育等。合理運用教育藝術是社區志愿者有效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靠保證。因此,在對社區志愿者進行相關培訓時,不僅要有關于如何做志愿服務的內容,還要把關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藝術等納入培訓目標中來,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又讓他們在日常服務中將這些方式方法融會貫通,與志愿服務結合起來。
(三)鼓勵志愿者通過創設多樣化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來傳遞其觀念、思想,達到教育目的。因此,社區志愿者可以通過在社區內創設多樣化載體來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積極創設多種活動載體,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是志愿者進入社區從事服務的主要方式,社區志愿者可以把志愿服務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有機結合到一起,“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融合進社區思想政治教育,這樣不僅能使社區居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還能顯著提高社區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比如開展一些法治政策宣傳活動、小品巡演活動、主題電影放映活動等,不僅豐富了居民業余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輸送了主流價值觀。其次,帶動社區營造良好文化氛圍,通過文化載體促進教育。社區志愿者功能之一就是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社區居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型學習、加入。這些文藝活動就像一個有巨大吸力的磁鐵一樣,將社區居民緊緊凝聚在一起,在社區內營造了一種團結、友愛、向上的文化氛圍。而這種積極的文化氛圍會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他們往往“習焉不察”,在不知不覺、潤物無聲中發生著思想和行為的變化。
(四)為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相應支持
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在本職服務之外還需另外擔負的一份責任,雖然也是一種自愿、無償的行為,但有一些志愿者由于各種現實原因,熱情減退,積極性降低,逐漸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當做敷衍或拋之腦后。因此,需要為志愿者提供一些相應保障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首先,社區志愿者隊伍得以存在和發展是他們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所以,首先要保障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健康發展,需要提供法律法規的支持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從立法方面來明確社區志愿者的合法地位,同時提供活動資金以及對志愿者進行合理補貼來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確立法律法規和資金支持為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好基礎。其次,為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營造寬松氛圍,社會志愿者是通過志愿服務來滿足居民需要的一個群體,通過他們對居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并不能當作一種硬性任務來規定和要求,否則就會失去志愿服務的初衷,也會給志愿者造成過重壓力。所以一方面既要培養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決不能對他們要求過高,不能把所有關于社區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都分派到他們頭上。在寬松的氛圍下促使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不忽視他們的這一功能又不過分要求和強制他們承擔這一功能,使他們在自甘自愿的情況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結語
新時代,社區志愿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治理存在共性,思考社區志愿者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一話題能夠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路徑。同時更有利于組織和動員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實踐活動,凝聚社會共識,為社會治理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5]孫正聿.哲學修養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4,95.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