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開幕式上,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聯盟發布《數字轉型視野下智慧教育的國際理解》研究報告,推動了國際智慧教育的共識性理解。為促進教育數字化研究和實踐的深入,文章對此報告進行了解讀:首先,報告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德爾菲法,收集了來自41個不同國家的92名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觀點,提煉了專家視域下智慧教育的國際共識性理解與區域發展重點;其次,報告梳理與分析了來自48個國家的48份數字教育政策文件,明晰了政策視角下數字教育的規劃重點,涉及階段劃分、核心特征和不同區域的政策聚焦等方面;再次,基于國際公開的相關教育數據,報告構建了包含10個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的全球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國家智慧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各項智慧教育指標對教育質量的貢獻度;最后,基于10余個國家的專家網絡研討結果與建議,報告提出了智慧教育包容與公平的推進策略。文章對報告的解讀,可以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和促進智慧教育的國際理解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教育;包容公平;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4)11—0047—11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4.11.005
引言
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數字技術正在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而智慧教育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高階形態,正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促進教育質量提升和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2];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更是強調了利用數字革命造福公共教育的重要性[3]。然而,各國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如《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指出許多國家缺乏明確的數字指導方針,難以將數字技術有效納入教育系統[4]。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包容與公平、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各國部署智慧教育戰略的重要考量。
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席院長黃榮懷教授代表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聯盟(Global Smart Education Network,GSENet),發布了《數字轉型視野下智慧教育的國際理解》研究報告[5](下文簡稱“報告”)。報告由黃榮懷教授領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UNESCO IITE)所長展濤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講座教授Asha S."Kanwar等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共同參與研究和撰寫。報告分析了國際上對智慧教育的共識性理解、各國數字教育政策規劃的核心要素、智慧教育對教育質量提升的貢獻度等議題,為國際社會利用智能技術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專家視域下智慧教育的國際共識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的推動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智慧學習環境、賦能教育教學變革、打造智慧教育生態、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日益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鑒于全球不同地區對智慧教育的概念理解和構成要素認識存在差異,報告采用問卷調查和德爾菲法,收集了來自41個不同國家(覆蓋亞太、西歐、北美、東歐、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92名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觀點,通過分析專家話語和開放式問題的回答,提煉出智慧教育的共識性理解與地區特征,以形成智慧教育的國際共識,推動智慧教育的國際合作。
1"智慧教育的國際共識性理解
智慧教育通常被視為對現有教育實踐的優化,并被認為是“優質教育”“未來教育”的同義詞。作為一個不斷演變的概念,智慧教育不僅反映了教育生態系統隨時代發展的動態化特性,還體現了對未來教育的核心關切,即在教育發展進程中促進以人為本的技術融合[6]。報告指出,智慧教育是各國應對人工智能時代關鍵挑戰、實現優質教育目標的共同戰略愿景,且符合聯合國對未來教育的規劃。智慧教育可從兩個視角進行闡釋:一是表現性特征,即體現未來教育的愿景;二是建構性特征,即實現該愿景的可行路徑[7]。
智慧教育的表現性特征包含五個關鍵點: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互動和自主性[8]。隨著新型智能技術不斷融入教育教學,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學習環境等方面均已發生明顯變化。對此,教師應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與個性化發展。②全面發展的學習評估,要求學習評估方式多元化,具體可通過對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多方面評估,全方位地提升學生參與度,實現以評促學,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③泛在智慧學習環境,是傳統數字學習環境的復雜演化,融合了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虛擬元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與服務[9]。④持續改進的教育文化,是適應教育變革的關鍵所在[10]。作為指導教育改革的基礎,教育文化應滲透到教育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以重塑教育內部環境,進而實現教育目標。⑤教育包容與公平,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基本支柱[11]。智慧教育應當關注不同教育環境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體驗與資源獲取方面的多樣化需求,為教師專業發展與技術支持提供必要保障,同時要確保在決策過程中學習、文化、社會等各方利益主體的協同參與。
智慧教育的建構性特征確立了五條踐行智慧教育理念的可行路徑:①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社交社群,使學生在社交社群中不僅能夠分享知識和經驗,還可以通過互動提升自我管理、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②確保合乎倫理的技術應用。在智慧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個人隱私保護、授權訪問管理、數據濫用防范等方面的倫理挑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需要優先考慮教育智能技術中算法的可解釋性、可靠性、透明性和包容性[12],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倫理規范。③制定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計劃。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成長、教學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和驅動力[13],更是提升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必須快速提升數字能力,以適應數字技術應用、數據驅動教學、個性化學習支持等新的教育環境和學習需求。④設計可持續的教育改革規劃。數字時代的教育改革,應注重數字技術、教學策略、學習環境的深度整合與優化,同步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確保教育改革的前瞻性與可持續性。⑤加強有效的跨部門跨域協同。智能技術顯著增加了公共教育領域多部門協作的機會,擴大了教育服務的范圍和影響[14]。對此,政府、企業、教育機構、研究組織等利益相關者應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協同形成集體行動方案,以保障教育公共利益。
2"不同區域智慧教育的發展重點
亞太地區高度重視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強調推動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并通過不斷提高教師的數字能力,將數字工具融入多元文化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2022年馬爾代夫啟動了“衛星教育項目”,旨在通過高速互聯網將沒有公立學校的偏遠島嶼與首都的中心樞紐連接起來,以滿足偏遠島嶼學生的學習需求[15]。然而,在具體落實智慧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該地區也存在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教師技術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多元文化環境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和語言障礙等問題。
西歐和北美地區注重文化公平,通過全球實踐和跨文化交流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創建動態、互動、個性的智慧學習環境,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技能,以及整合智能教育工具,進而豐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體驗。例如,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建成了教師實踐社區,并開發了大規模開放在線協作課程平臺。基于此平臺,不同地區的教育工作者能夠互相學習,協同設計出適用于各個學科和不同教育水平的混合型在線學習模式[16]。
東歐地區重視智慧教育政策與實踐的協調,通過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技術平臺和教學內容,來支持智慧教育的發展;同時,為順應教育教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的趨勢,該地區致力于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增加公共預算,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利用數字化轉型推進智慧教育。然而,該地區在推進智慧教育的過程中仍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轉變、技術應用與推廣成本較高等挑戰。
非洲地區在智慧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復雜難題,包括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分配、數字鴻溝、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等問題,加劇了智慧教育的推廣難度。其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如何對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進行分配,以縮小城鄉區域在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方面的巨大差距。例如,摩洛哥啟動了一項在教育中推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國家戰略,目前已有超過11000所學校接入互聯網,且每所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另外,還開發了國家電子學習平臺,供師生訪問免費的數字資源[1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正通過課程改革、技術整合和治理優化來重塑教育生態系統,并積極探索技術驅動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注重借助智能技術的整合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阿根廷推出了“國家數字教育整體計劃”,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教學工具,來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18]。但是,該地區也面臨社會經濟不平等、政治不穩定和文化背景多元等多種因素交織的教育挑戰。
二"政策視角下數字教育的規劃重點
數字教育作為邁向智慧教育形態的一個重要階段,是適應數字社會快速發展而催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同時帶來了全新的教育場域[19]。以“智慧教育”“數字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教育技術政策”“人工智能”“生成人工智能”為關鍵詞在各國政府部門官網進行檢索,報告共收集了來自48個國家的48份數字教育政策文件,其中部分典型的數字教育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
1"數字教育的三個階段
數字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依據技術成熟度和教育形態的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①數字化階段,標志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普及,重點在于獲取數字設備、開發數字資源、搭建信息平臺,以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和資源可及性;②網絡化階段,標志是教育系統內外的互聯互通,核心在于打破數據壁壘,加強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創建“教、學、管、評”一體化的信息平臺和學習社區,并通過數據賦能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20];③智能化階段,標志是教育形態的轉型與變革,通過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協同作用,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資源之間的智能交互,助力教學內容和學習支持的精準化供給與個性化定制,從而建立全新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
2"不同階段數字教育政策的特征
依據UNESCO IITE于2022年發布的國家智慧教育框架[21],報告從智慧教育的六個方面表現對48份數字教育政策文件進行了深入分析,最終歸納出三個階段數字教育政策的特征(如圖1所示),具體如下:①制定國家層面的愿景與計劃方面,數字化階段注重加強技術支持的在線網絡環境創設,研發在線學習平臺以支持遠程學習;網絡化階段重視搭建綜合全面的智能化平臺和數據驅動的教育環境,并持續優化信息和通信技術基礎設施與技術系統,以支持開展學校、家庭中的教學活動和自主學習;而智能化階段側重于構建高水平數字教育生態,整合跨部門資源與技術,以提供世界一流數字服務。②優先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數字化階段的重點是加快高速網絡連接,并引入數字工具;網絡化階段側重于提供持續且包容的數字支持和服務;而智能化階段通過打造智慧教室、虛擬空間,以及為每個學生提供移動設備支持,來實現個性化的、無縫的學習。③優先教育的人力資源投入方面,數字化階段主要關注提升學生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并探索有效的數字化培訓方式,如依托數字平臺教學、促進數字資源推廣等;網絡化階段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并通過普及編程教育,使學生適應社會就業需求;智能化階段則開始提供人工智能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同時創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以培養數字公民。④教育包容與公平方面,數字化階段致力于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并減少性別偏見;網絡化階段強調通過數字化手段為全納教育服務,并提供個性化資源支持;智能化階段重在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確保教育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⑤持續改進的教育文化方面,數字化階段強調持續的資金投入,注重數字教學法和數字資源的更新;網絡化階段制定了綜合性的教育技術應用指南,構建了健康、高效的數字生態系統;智能化階段則通過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區,為探索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質量提供試驗平臺,同時持續優化學校數字生態。⑥有效的跨部門跨域協同方面,數字化階段主要考慮跨部門協同提供技術支持,明晰各部門數字化分工與職責;網絡化階段側重于鼓勵跨部門跨域的數據與資源共享來優化教育資源管理,同時推動企業與學校在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智能化階段則注重規范和管理新興技術的應用,加強智慧教育的國際合作,并促進智能技術的科研與創新。
3"不同區域數字教育政策的核心聚焦
亞太地區高度重視制定國家層面的愿景與計劃、優先教育的人力資源投入。例如,日本在發布的《2022年教育數據利用路線圖》中明確闡述了國家數字教育的愿景,即建立一個人人可以自主決定、隨時參與學習的社會[22]。此路線圖提出了一個系統性框架,內容包括促進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轉型、優化教育數據的積累與共享等。文萊通過設立專門機構來監督數字教育計劃的實施,確保發展進程符合既定的目標和標準,但也允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23]。新加坡發布的《教育技術計劃(2020-2030)》重點關注人力資源的提升,旨在通過數字化培訓將教師培養成為以技術支持為核心的學習設計者和推動者[24]。
歐洲地區普遍關注優先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強調教育包容與公平。例如,馬耳他在發布的《數字教育戰略2024-2030》中通過為中學生提供數字設備、創設專用學習空間、推薦數字資源、建設數字圖書館等舉措[25],來夯實數字教育的技術基礎。愛爾蘭制定的《2027年學校數字化戰略》重點實施“提供學校機會平等”計劃,并為學校提供信息化建設補貼[26],確保所有學生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此外,該地區還以《歐盟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為藍圖[27],通過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的包容與公平。
美洲地區重點關注優先教育的人力資源投入、教育包容與公平。例如,巴西制定的《國家數字教育政策》旨在通過加強教師數字技能培訓和推動學校教育數字化,來保障弱勢群體的教育機會[28];同時,通過普及編程、機器人等數字技能教育,推動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發展,以全面提升國家在數字時代的教育水平和就業競爭力。美國推出的《2024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從數字訪問、數字設計、數字使用三個關鍵維度[29],分別應對學生在獲取數字資源上的不平等問題、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數字教育方面面臨的挑戰、學生在使用數字工具和技術過程中面臨的差異問題,以縮小數字鴻溝,提升教育的包容性與公平性。
非洲地區側重于制定國家層面的愿景與計劃、優先教育的人力資源投入。例如,肯尼亞制定的《教育與培訓中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政策》詳細闡述了國家愿景[30],即推進數字化社會建設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并通過信息和通信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來提升教育質量。尼日利亞在發布的《國家數字化學習政策2023》中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數字技能培訓,以滿足國家對專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31]。
三"公共數據下智慧教育的發展現狀
1"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指標
報告匯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發布的全球教育統計數據、世界銀行開放數據庫、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第8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教師教學國際調查結果、美國波圖蘭研究所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聯合發布的《網絡就緒度指數2023》等國際公開的相關教育數據。結合這些數據,參考智慧教育的表現性特征和建構性特征,報告構建了包含10個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的全球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框架,如表2所示。
智慧教育表現性特征層面的一級指標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方法(PF1)、面向全面發展的學習評估(PF2)、泛在可信的智慧學習環境(PF3)、持續改進的教育文化(PF4)、對教育包容與公平的堅守(PF5)五個方面。其中,PF1重點關注能否有效整合技術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其創造力,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PF2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考察能否依托多樣化的反饋機制和綜合評估方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PF3觀察學習環境能否通過高質量的網絡連接、可靠的數字工具和個性化學習資源來保證學習的連續性;PF4考察學校能否在數字領導力、基于數據的決策、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下持續優化教育實踐;PF5評估能否營造包容和公平的學習環境,以滿足不同背景、能力、性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智慧教育建構性特征層面的一級指標包括學生社會交往和情感的發展(CF1)、教育系統中合乎倫理的技術應用(CF2)、優先支持教師專業發展(CF3)、國家層面可持續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改革規劃(CF4)、教育領域有效的跨部門跨域協同(CF5)五個方面。其中,CF1關注數字環境能否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支持學生的社交學習和情感發展;CF2側重于評估教育系統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倫理框架來保護師生的隱私和數據安全,確保技術的應用合乎倫理規范;CF3聚焦于教育系統是否支持教師的持續學習和專業發展;CF4考察是否有長期的戰略規劃和財政支持,以推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創新;CF5重點關注能否促進并維持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以及教育、智能技術、公共政策等不同領域之間的有效合作,進而推動數字教育持續發展。
2 不同國家智慧教育的發展現狀
基于全球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框架,報告分析了81個國家和地區在智慧教育10個指標上的整體發展情況(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在建構性特征(CF)方面,各國智慧教育的CF2得分最高,而CF4得分最低;在表現性特征(PF)方面,各國智慧教育的PF5得分最高,但PF4得分最低。這進一步表明,各國普遍強調發展優質教育和促進教育的包容與公平,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各國注重將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如何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政策、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仍是各國教育政策制定重點關注的問題。對此,各國應積極推廣綠色創新技術,并協調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社區成員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以推動更高效的教育治理和政策執行,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化教育生態[32]。
報告進一步分析了不同經濟水平國家的智慧教育整體發展情況,結果顯示:經濟發達國家通常在CF2、CF5上得分較高;經濟水平中等的國家得分大多低于經濟發達國家,但在CF3、PF2方面得分更高;經濟水平較落后的國家在CF4、CF5上得分最低。這也表明,為保障智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各國應結合本國的經濟水平和發展需求,采取適切的發展措施。例如,從頂層設計層面制定指導智慧教育規劃和發展的全國性政策,從中層保障層面給予充足和優先的資金分配,從微觀落實層面為教育工作者分配充足的財政資源和專門的培訓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從而全方位推動智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 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指標對教育質量的貢獻度
教育質量指標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的基準指標、PISA測試得分和各國QS大學排名中前三所大學的排名平均值三項指標組合而成。報告采用相關矩陣分析法,分析各國智慧教育發展觀察指標對教育質量的貢獻度,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CF4、CF5與教育質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CF2、PF3、PF5與教育質量中度正相關,這表明CF4、CF5可能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此外,相關矩陣也揭示了智慧教育表現性特征與建構性特征的相互關系,如CF1與PF1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CF2與PF4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也反映出盡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學習評估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幫助學校逐步優化教學和資源管理,但在結果導向的教育文化影響下,可能會忽視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合理應用。
四"智慧教育包容與公平的推進策略
面對全球教育變革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對教育系統的顛覆性影響,如何構建面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的教育體系,即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并促進全民終身學習[33],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議題。為此,報告邀請10余個國家的專家參加以智慧教育包容與公平為主題的網絡研討,并根據研討結果與建議,提出智慧教育包容與公平的推進策略。
1"開發特殊學習者的輔助技術
要想切實提升特殊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使其能夠平等地獲取教育資源、參與個性化的課堂活動,就需設計并開發面向此群體的自適應輔助技術,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①開發輔助技術、協作工具和可訪問的在線資源,包括開發文本轉語音軟件、語音識別工具、屏幕閱讀器和自適應鍵盤,以支持有視覺、聽覺或運動障礙學習者的學習活動。②完善通用學習設計、個性化學習平臺,包括設計所有學習者都可以訪問的教育資源和環境,以保障教育的包容公平[34];利用自適應輔助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反饋和路徑,以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同時,制定包容公平的評估策略,使特殊學習者能夠展示他們的知識與技能。③鼓勵各利益相關者參與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確保輔助技術的使用能夠充分考慮并滿足特殊學習者的定制化需求。
2"保障偏遠地區的互聯網接入
通過向服務不足的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連接,來確保這些地區的學習者擁有平等學習和使用數字資源的機會,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①推進數字媒體技術的普及。利用在線平臺、廣播電視、移動工具等媒介開展遠程教學,以縮小偏遠地區與城鎮地區的教育差距,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②確保數字資源的可及性。向偏遠地區提供在線教材、視頻課程、下載內容等數字資源,并克服互聯網連接不穩定的困難,以滿足當地學生的學習需求。③促進社區參與并加強多方合作。讓當地社區積極參與決策過程,發揮文化的紐帶作用,促進教育包容公平。在這個過程中,還應加強學校與政府、社會各界之間的合作,以拓寬偏遠地區獲取資源和資金的渠道[35]。④設計靈活的課程并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根據偏遠地區的教育需求開發適應性課程內容,確保課程靈活度,以適應當地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體驗。
3"構建性別平等的社會機制
構建性別平等的社會機制,對于保障教育領域的公平、促進社會的包容發展至關重要,這包括確保所有性別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并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對平等獲得教育機會的阻礙,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①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激發女性參與數字工作的興趣和信心,促進女性在數字世界中的平等參與[36]。②開展女性數字技能培訓,如增加女性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教育機會、支持女性在科技行業的發展,并制定幫助女性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相關政策。③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的數字環境,維護網絡安全,包括加強網絡犯罪立法、打擊整治網絡性別暴力、制定數據隱私保護指南等,并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9]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1.
[2]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OL].
lt;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ztzh_uuid=wap_50759910gt;
[3]U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summit[OL]. lt;https://www.un.org/en/transforming-education-summitgt;
[4]UNESCO. 2023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OL].
lt;https://www.unesco.org/gem-report/sites/default/files/medias/fichiers/2023/05/2023-global-education-monitoring-report
-on-technology-and-education-expert-consultation-convened-by-norrag-english_0.pdfgt;
[5]Global Smart Education Network (GSENet).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smart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OL]. lt;https://cit.bnu.edu.cn/docs/2024-09/fa33299274b54209b1fc5344b4bfdfdf.pdfgt;
[6]祝智庭,戴嶺,趙曉偉.“近未來”人機協同教育發展新思路[J].開放教育研究,2023,(5):4-13.
[7]黃榮懷,劉夢彧,劉嘉豪,等.智慧教育之“為何”與“何為”——關于智能時代教育的表現性與建構性特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3,(1):5-12、35.
[8]劉海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歐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命題[J].教育研究,2017,(12):119-128.
[10]梁歆,黃顯華.學校改進:理論和實證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6.
[11]朱龍,付道明.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融合式教學的價值意蘊與發展路向[J].現代教育技術,2022,(10):26-33.
[12]王萍,田小勇,孫僑羽.可解釋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系統框架、應用價值與案例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21,(6):20-29.
[13]郝建江,郭炯.新興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訴求、挑戰與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3,(1):46-52.
[14]曾巍.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治理水平提升[J].教育研究,2017,(3):117-120.
[15]The President’s Office of the Maldives. Vice president inaugurates satellite education in the Maldives[OL].
lt;https://presidency.gov.mv/Press/Article/26173gt;
[16]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OL].
lt;https://www.ucl.ac.uk/ioe/courses/short-courses-and-cpd/massive-open-online-coursesgt;
[17]Resilient Digital Afric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orocco: Connected schools to modernize education[OL]. lt;https://resilient.
digital-africa.co/en/blog/2024/02/29/digital-transformation-in-morocco-connected-schools-to-modernize-education/gt;
[18]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Argentin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lan - PLANIED[OL].
lt;https://siteal.iiep.unesco.org/bdnp/43/plan-nacional-educacion-digital-planiedgt;
[19]楊俊鋒,孫耀,施高俊,等.國際視野下數字教育的戰略重點與發展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24,(5):61-70.
[20]Yang J, South J, Huang R, et al. Report of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framework[R]. Moscow: UNESCO IITE, 2022:8-12.
[21]楊俊鋒,秦子涵.學校數字化轉型的方向與重點[N].中國教育報,2023-1-9(9).
[22]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Roadmap on the utilization of data in education 2022[OL]. lt;https://cio.go.jp/sites/default/files/uploads/documents/digital/2022 0307_en_education_outline_01.pdfgt;
[23]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runei.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 2023-2027[OL].
lt;https://www.moe.gov.bn/Shared%20Documents/MOE%20Digital%20Transformation%20Plan%202023-2027.pdfgt;
[24]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20-2030[OL].
lt;https://docs.edtechhub.org/lib/89NRG6ZIgt;
[25]Ministry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Malta. Digital education strategy 2024-2030[OL]. lt;https://education.gov.mt/
wp-content/uploads/2024/04/Digital-Education-Strategy-Consultation-Document-ENG-Version-3.pdfgt;
[26]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Ireland. Digital strategy for schools to 2027[OL].
lt;https://assets.gov.ie/221285/6fc98405-d345-41a3-a770-c97e1a4479d3.pdfgt;
[27]European Union.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OL].
lt;https://education.ec.europa.eu/focus-topics/digital-education/action-plangt;
[28]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Brazil. Nat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olicy[OL].
lt;https://www.planalto.gov.br/ccivil_03/_Ato2023-2026/2023/Lei/L14533.htmgt;
[29]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call to action for closing the digital access, design, and use divides[OL].
lt;https://tech.ed.gov/files/2024/01/NETP24.pdfgt;
[30]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Kenya. Policy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OL].
lt;https://www.education.go.ke/sites/default/files/2023-01/ICT%20IN%20EDUCATION%20AND%20TRAINING%20
POLICY%202021.pdfgt;
[31]Niger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digital learning policy 2023[OL].
lt;https://education.gov.ng/wp-content/uploads/2023/08/MM-National-Digital-Learning-Policy-Final-Draft-2.0.pdfgt;
[32]李同同,吳南中.服務深度學習的智慧空間:理念、模型建構與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24,(6):133-142.
[33]UN.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L]. lt;https://sdgs.un.org/2030agendagt;
[34]鄧陽,馮奕淇,邢紅軍,等.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考與實踐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4,(7):14-27.
[35]顏荊京,汪基德,安冉.基于資源分類的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共享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3):94-99.
[36]錢小龍,周佳琦,黃蓓蓓.歐盟教育數字化轉型之路:目標、路徑與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23,(6):49-6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clusive Equity of Smart Education
——The Interpretation"of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Smart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YANG Jun-Feng1,2"""ZHU Hao-Tian1"""LI Shi-Jin1"""ZHUANG Rong-Xia3"""LIU Meng-Yu3"""LI Zhi-Sheng3
(1. Jing Hengyi School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1121; 2. 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1121; 3. National"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yber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2200)
Abstract:"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Global Smart Education Conference 2024”, the Global Smart Education Network released the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Smart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hich promoted the consensus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ep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is report. Firstly, the questionnaire and Delphi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the views of 92 policy makers,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from 41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understand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smart education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ts. Secondly, 48 digital education policy documents from 48 countries were combed and analyzed in this report, and the planning focuses of digital 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perspective were clarified, which involved the phase division, core features, and policy focuses of different regions, etc. Thirdl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ly available relevant education data, this report constructed an observation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mart education, which included 10 primary indicators and 30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each smart education indicator t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expert webinars from more than 10 countries,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clusion and equity of smart education were proposed.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report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smart education.
Keywords:"smart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education; inclusive equity; qualit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