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有效使用教科書,對于課標理念落實、課程教學實施、教材質量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偏低。針對此現象,文章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收集了43名信息科技教師的訪談資料;同時依托扎根理論,構建了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模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多數教師主要在備課階段參考教科書,而課后階段使用教科書的頻率較低;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受課程與教學、教科書質量、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業水平、社會經濟與文化五個維度,共33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教科書質量是核心影響因素;相比其他學科,課程與教學對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影響更為突出。結合此結論,文章提出提升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有效性的建議,以期為推動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科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科書使用;信息科技課程;信息科技教師;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4)11—0100—11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4.11.010
一 問題提出
教科書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在培根鑄魂和啟智增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2],對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的發布,確立了以素養為導向、科學原理和實踐應用并重的教科書內容體系,摘掉了“工具屬性”的學科定位[3]。作為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知識與技能的擇定者以及教學事務協商的統合者[4],教師如何使用教科書將直接影響課標理念的落實、課程教學的實施和教科書質量的提升。然而,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現象:部分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偏低,甚至很少或不使用教科書。在“三新”(即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對此現象進行探討具有迫切現實意義。
教師如何使用教科書,指向的是學術界討論已久的“教師教科書使用”話題。“教師教科書使用”(Teacher’s Textbook Use)是指教師對教科書進行解讀、評價、轉譯、調適和加工,形成領悟的課程,并最終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實施[5],包括理解與研究、詮釋與整合、運用和評判四個階段[6]。學術界對教師教科書使用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使用取向、使用現狀、影響因素和使用關系模型。關于使用取向,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教科書使用經歷了忠實取向、調適取向、創生取向三個階段[7];在使用現狀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國教師對教科書的滿意度整體偏低,但忠誠度偏高[8],且不同學科、學段的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存在差異[9][10][11][12][13];在影響因素方面,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不是簡單的教學決策,而是受到多層面、多因素影響的教學轉化過程,涉及教師自身、教科書質量、課程與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等[14][15][16];而在使用關系模型方面,研究者基于影響因素構建了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四面體模型[17]、菱形模型[18]。
當前,教師教科書使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文、數學、科學等科目,而對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研究較少,且相關研究聚焦于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現狀及其成因剖析。有研究表明,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偏低[19][20]。對此,有研究者將此現象歸因為教師對信息科技課程價值的認知偏差和對教科書的漠視[21],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是教師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教材編寫周期長的矛盾中做出的取舍[22][23][24]。綜上所述,現有研究要么僅關注了現狀與對策[25][26],要么簡化了原因機制,缺乏對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的系統性考察。究竟哪些因素影響了信息科技教師的教科書使用?對于此問題,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另外,在《新課標》實施后,信息科技教師如何使用新版教科書?這一新問題也急需討論。為此,本研究試圖從“三新”背景下的教師群體視角,探究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解答為何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依賴度偏低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為深入了解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首先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收集數據,然后通過統計分析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最后采用扎根理論方法挖掘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遵循理論抽樣的原則,綜合考慮樣本的典型性、變異性和方便性[27]:典型性方面,選擇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為訪談對象,涵蓋不同學段,以充分反映各階段信息科技教學實踐經驗;變異性方面,選擇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確保性別、學歷、學段、職稱、教齡、區域和教科書版本的多樣性;方便性方面,從研究團隊的朋友、畢業校友、合作教師中選擇愿意接受訪談的教師。最終,本研究選擇43名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作為訪談對象,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 研究方法
半結構化訪談方法既有提問框架,又允許受訪者自由表達[28]。此方法能保證訪談的針對性,同時能發現多樣化的影響因素,符合本研究探索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與影響因素的目的,故本研究采用此方法進行研究。
(1)訪談提綱設計
訪談提綱從使用現狀和影響因素兩個維度進行設計。其中,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主要涉及使用教科書的場景和頻率。另外,訪談提綱要體現教科書的不同版本。基于此,本研究按以下流程對訪談提綱進行了設計:首先,根據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初步擬定訪談提綱;接著,通過預訪談,測試和完善訪談提綱;然后,將訪談提綱提交給兩名教育技術學專家進行審閱,以提高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根據專家的反饋修改和調整訪談提綱,確定最終的訪談提綱。最終的訪談提綱包括以下問題:①您目前使用的信息科技教科書是新版還是舊版?在哪些場景下使用?使用頻率如何?②您所在學校的信息科技課程開設情況如何?對您使用信息科技教科書有哪些影響?③信息科技教研組對您使用教科書有哪些影響?④除了上述因素,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您使用教科書?
(2)訪談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面對面訪談、電話錄音訪談和網絡訪談三種形式搜集資料,每位訪談對象的訪談時間約為30~40分鐘,共收集到21.5個小時的訪談錄音。訪談緊扣主題,按照訪談大綱靈活提問和追問,深入探索,確保訪談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根據扎根理論的飽和度檢驗原則[29],每次訪談后研究人員都會對訪談文本進行編碼、整理和比較,直至不再出現新概念和新范疇為止。訪談結束后,研究人員將錄音文件轉為文字并校對整理,最終形成了43份訪談文本。
三 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分析
為了解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現狀,本研究對訪談文本中“使用教科書的場景和頻率”相關內容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在受訪的43名教師中,有29名教師(編號為T1~T29)仍在使用舊版教科書,有14名教師(編號為T30~T43)曾經使用過舊版教科書但現已改用新版教科書。通過對訪談文本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
1 使用舊版教科書時,教師主要在備課階段參考其內容,授課和課后階段的使用頻率較低
在使用舊版教科書的29名教師中,有75.86%的教師“總是”或“經常”使用教科書進行備課,說明舊版教科書在備課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對舊版教科書的使用分為四種方式:基本不使用、僅作參考、全面依賴和選擇性使用。其中,“僅作參考”和“選擇性使用”的比例較高,說明大多數教師在備課時靈活運用教學資源,將教科書作為輔助參考。在授課階段,僅20.69%的教師“總是”或“經常”使用教科書。而在課后階段,此比例為27.57%。此外,65.52%的教師表示會對教科書進行二次開發,包括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以適應具體的教學需求。整體而言,教師在授課和課后階段較少使用舊版教科書,而更傾向于備課階段參考其內容,并通過二次開發豐富教學資源,以適應具體的教學需求。
2 使用新版教科書后,教師在課后階段的使用頻率仍然較低,二次開發比例依然較高
14名教師改用新版教科書后,在備課階段“總是”或“經常”使用教科書的頻率顯著提升。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培訓等形式深入研讀新版教科書,以全面理解和貫徹《新課標》要求。在授課階段,“總是”或“經常”使用教科書的教師比例為57.13%,可見超過半數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頻繁使用新版教科書。然而,在課后階段,新版教科書的使用頻率仍然較低,僅為28.57%。同時,64.29%的教師繼續對新版教科書進行二次開發。與舊版教科書相比,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階段對新版教科書的依賴顯著增加,而課后階段的使用頻率變化不大,這表明新版教科書對于教學準備和課堂實施的參考價值更高,但二次開發比例依然較高。
四 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探析
扎根理論是一種自下而上構建理論的方法,其核心在于研究者不做預設假設,而是基于一手資料提取核心概念,并通過概念關系構建理論[30]。此方法契合本研究的探索性目標,故本研究依托扎根理論,使用NVivo 12對數據進行編碼和分析,從研究資料中提取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1 影響因素提取
本研究按照Strauss等[31]提出的扎根理論編碼方式,通過開放編碼、軸心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飽和度檢驗四個步驟,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兩名經過培訓的編碼人員使用NVivo 12軟件獨立完成編碼,對于編碼結果的不一致之處,編碼人員會在比較各自的結果后進行深入討論,以提高編碼的一致性。為了確保編碼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利用NVivo 12的“編碼比較”功能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各子范疇編碼一致性百分比超過95%,這保證了編碼的可靠性[32]。編碼過程如下:
①開放編碼(Open Coding)。這是一個對原始資料進行打散、概念化并重新組合的過程,旨在發現和命名概念范疇[33]。在本環節,編碼人員采用NVivo"12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先抽取語義單元(標記為A1~A56);然后對每個語義單元進行初始概念化,并賦予初始概念標簽;最后通過對這些初始概念的分析和比較,進一步歸納出33個子范疇(標記為B1~B33)。其中,子范疇B1~B15的開放編碼結果示例如表2所示。
②軸心編碼(Axial Coding)。軸心編碼的目的是發現和建立概念范疇之間的聯系,以揭示資料中各部分內容之間的有機關聯[34]。在本環節,編碼人員對開放編碼得到的33個子范疇進行歸納、整合與分析,根據其內涵提煉出8個主范疇:課程與教學、教科書學科內容、教科書知識選擇、教科書內容編排、教科書內容設計、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業水平、社會經濟與文化(標記為C1~C8)。子范疇及其內涵與提煉出的主范疇如表3所示。
③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在本環節,本研究對已發現的概念范疇進行系統分析,選定“信息科技教師使用教科書的影響因素”為核心范疇,并明確各范疇之間的邏輯關聯[35]。通過深入分析各主范疇之間的關系和影響機制,本研究發現教科書學科內容、教科書知識選擇、教科書內容編排、教科書內容設計這4個主范疇密切相關,共同決定教科書質量,直接影響教師教科書使用。因此,本研究將與教科書直接相關的這4個主范疇整合為“教科書質量”維度,將另外4個主范疇作為外部影響因素設為獨立的維度,最終確定了課程與教學、教科書質量、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業水平、社會經濟與文化五個維度。之后,本研究進一步探索這五個維度之間的結構關系,形成了描述核心范疇的“故事線”: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受上述五個維度、共33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教科書質量是核心影響因素,直接影響教師教科書使用意愿;課程與教學因素提供外部條件,影響教師的使用策略;教師專業能力決定教師對教科書的靈活使用程度;學生學業水平調節教師的使用策略;社會經濟與文化通過政策、文化和資源影響教師的使用習慣。
④理論飽和度檢驗。本研究對40份訪談文本進行編碼分析后,剩余的3份訪談文本用于開放編碼、軸心編碼,編碼結果中并未出現新的概念、范疇和類屬關系,說明該理論已經飽和。
2 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通過開放編碼、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本研究從43名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的訪談資料中提取出了影響教科書使用的關鍵因素:課程與教學、教科書質量、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業水平、社會經濟與文化。基于這些影響因素,通過梳理核心范疇“故事線”,本研究構建了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3 影響因素分析
依托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模型,本研究從五個維度對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進行闡釋。
①課程與教學維度包含3個因素,主導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意愿和策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明確了信息科技課程的獨立性和重要性,體現了國家對課程價值和地位的教育意志[36]。然而,在實際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偏差[37]。正如T3表示:“和其他課程不一樣,信息科技課程被認為是副科,不夠重視,這直接決定了我如何使用教科書”。課程與教學維度的3個因素通過兩條路徑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條路徑是直接影響教師對教科書的選擇性使用,反映教師基于課時分配和課程重要性的實際考量;第二條路徑是間接促進教科書質量的優化,從而影響教師的使用策略。信息科技課程改革要求教科書內容不僅涵蓋概念性知識,還要融入實踐操作,以適應信息技術快速迭代的進程。然而,現有的教科書可能無法完全滿足這一要求,這就需要信息科技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靈活選擇或二次開發教材,以彌補教材的不足。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體現教師對課程理念的認同,也能反映教師的適應性決策能力。
②教科書質量維度包含20個因素,制約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效用的感知。首先,教師會關注教科書內容與《新課標》的一致性,如T7表示:“我選擇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時,會考慮《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教科書的技術前沿性、理論體系的完善度、操作步驟的簡明性、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教師對教科書的信任度。其次,教師會評估教科書知識選擇的自足性、可行性和適切性,而評估結果將直接影響他們對教科書的信任度和使用意愿。例如,T2指出:“信息科技學科中人工智能之類的新知識講授需要有學習平臺、專題網站等方面的資源支持,僅僅按照教科書和教參來上課是不夠的。”教科書知識點的補充需求、認知水平的適配度、教學條件的適應性、跨學科融合的可能性,將決定教科書的使用頻次和方式。最后,教科書內容的編排與設計包括課題、插圖、圖表等正文系統及各類輔助系統的編排與設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成效。例如,T2表示:“當教科書上有些內容不貼近生活時,我會找更生動的案例,完成真實的任務。”雖然教師的認知水平和主觀情感也會影響其對教科書效用的感知,但教科書質量仍是影響教師教科書使用的核心因素。
③教師專業能力維度包含6個因素,決定信息科技教科書的使用取向。教師的教科書觀念影響教科書使用方式[38],如T7表示:“我會根據教科書來進行備課,教科書上的教學重難點、每一個細節都是我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也會影響教科書使用,如采用項目式或大單元教學法的教師往往能更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而教學經驗與教科書使用也密切相關,如T14指出:“在教學初期,我完全依賴教科書。但隨著經驗的積累,我逐漸學會了在理解教科書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可能完全依賴或完全放棄教科書,而經驗豐富的教師能適度使用并挖掘其內在價值。此外,教師的教學態度、水平和專業發展同樣影響教科書使用。例如,T29表示:“當教學任務繁重時,我會直接使用教科書,當講授新技術時,我會選擇更熟悉的內容;當開展教學比賽和公開課時,我會深入分析并創新性地使用教科書”。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科技教師往往身兼數職,其非教學任務會占用信息科技教學的時間。例如,T18表示:“信息科技教師承擔的非教學任務很重,有些還要兼任其他學科教師,導致沒有時間處理信息科技教科書”。可見,教師專業能力維度與教科書使用高度相關,教師常常在評判自身的“相對優勢”后,決定是調適、依賴還是創新性地使用教科書。
④學生學業水平維度包含2個因素,指導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內容的選擇與加工。學生學業水平維度包括學生知識基礎、個體差異等,教師普遍會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科書使用。例如,T13指出:“教師了解班級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差異后,會補充、刪減或者優化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并適當增加基礎任務和拓展任務。”面對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信息科技教師作為適應性學習專家,可采用補償、跳過、壓縮等差異化教學策略來調整教科書內容,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⑤社會經濟與文化維度包含2個因素,塑造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習慣。在政策與文化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限制了學生使用教科書的場景和頻次,如T16指出:“由于教科書需要循環使用,我不能讓學生在書上做筆記或完成任務,這限制了我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而教研組織的集體備課、講座、培訓等活動,也會影響教師的教科書觀念、教學理念和專業能力發展,如T14表示:“《新課標》或核心素養相關的教研活動,會改變我對教科書的認識和使用。”在地域與經濟方面,部分農村學校因硬件設備不足或教師專業能力欠缺,難以充分利用教科書。值得肯定的是,教師會根據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改編教科書案例,以貼合學生生活實際。
五 結論與建議
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依托扎根理論,探析了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現狀與影響因素,所得結論主要如下:①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偏低,多數教師主要在備課階段參考教科書,而在課后階段的使用頻率較低,這與包正委等[39]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盡管新版教科書的使用頻率高于舊版,但無論使用何種版本,教師普遍會對教科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②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受課程與教學、教科書質量、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業水平、社會經濟與文化五個維度,共33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教科書質量是核心影響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一些影響因素與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40][41][42][43][44],但與其他學科相比,課程與教學維度對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影響更為突出:一方面,信息科技教師根據課程地位、評價方式、課時安排等審慎考量課程價值和教科書效用之后,在“教什么”的問題上充分行使自主權,這符合教師作為教學內容擇定者的角色定位,也契合《新課標》提出的“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對已有案例或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迭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順應《新課標》提出的從“以技術操作為中心”轉向“科學原理與技術操作并重”的趨勢,并應對納入前沿技術的挑戰,信息科技教師選擇性使用教科書,既要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又要獲得“善用”新教科書的經驗。綜上,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的依賴度偏低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課程與教學的影響尤為突出,這一現象反映了教師面對課程改革和技術發展時所做出的主動適應和創新嘗試。
2 提升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有效性的建議
結合研究結論和教學觀察,本研究從學科專業發展、教科書質量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三個方面分別針對學科建設、教科書編寫、教師培訓提出建議,以提升信息科技教師對教科書使用的有效性:①學科專業發展方面,加快信息科技學科建設。在過去的20多年里,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科技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逐漸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地位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仍處于改革探索階段,亟待加快信息科技學科建設。隨著學科專業發展不斷向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滲透,只有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信息科技的課程內容體系才能完整,教科書質量才有保障,教師才有“可用”的教科書。②教科書質量提升方面,優化信息科技教科書的編寫。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樂用”教科書是評價教科書質量的有效標準。在“三新”背景下,“好用”的教科書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而教科書的概念界定、理論體系、學段銜接、知識點廣度與難度等都將影響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故建議進一步優化信息科技教科書的編寫,以確保其適用性和實用性。③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加強信息科技教師培訓。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的熟練應用、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敏銳把握等,可以通過培訓得以提升。因此,建議加強信息科技教師培訓,并將教科書的有效使用納入教師專業勝任力評價體系,特別是在新技術和新課程內容方面,支持信息科技教師有效地使用教科書。
本研究構建的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因素模型為深入理解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影響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對于優化信息科技教科書編寫、提升信息科技教師教科書使用水平、推動信息科技課程改革也具有參考價值。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樣本類型,深化對管理和社會層面影響因素的討論,以不斷完善此模型,從而為相關的教育研究和實踐提供更科學的指導。
參考文獻
[1]郝志軍,王鑫.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三[J].教育研究,2022,(3):4-14.
[2]張振.新時代教材體系建設的三重邏輯:價值、理論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4-41.
[3]馮友梅,王昕怡,溫佳,等.信息科技課程中“科學原理”的核心教學方法:歸于算法,始于算理[J].現代教育技術,2023,(7):35-43.
[4]林生傳.教育社會學[M].臺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253-256.
[5][8]張倩,黃毅英,石鷗.教科書的使用:教師與教科書的互動關系研究——基于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數學教科書的調查與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77-84、162-163.
[6]嚴家麗,孔凡哲.國內“教師使用教科書”的研究現狀及其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3,(5):48-52.
[7]章全武.教科書使用取向二維模型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1,(2):50-56.
[9]田之嬌.小學科學教科書使用的現狀及建議[J].新課程研究,2022,(15):33-35.
[10][41]章全武.小學數學教師教科書使用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個案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0):33-38.
[11]姜雪.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使用水平的調查研究[J].現代教育,2021,(6):29-33.[12]張家輝,付瑞瑩.高中地理教師使用教科書中單元活動的現狀調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77-80.
[13]王磊,唐勁軍,張榮慧,等.高中化學新課程教科書使用情況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教育學報,2015,(4):77-86.
[14][42]Fan L, Kaeley G S. The influence of textbook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An empirical study[J].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0,(4):2.
[15]申大魁,蘇旭.地理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影響因素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9,(24):34-37.
[16][43]章全武,肖運鴻.教師教學信念對數學教科書使用的影響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5,(4):60-62.
[17]Rezat S, Str??er R. From the didactical triangle to the socio-didactical tetrahedron: Artifacts as fundamental constituents of the didactical situation[J]. ZDM, 2012,(5):641-651.
[18][40]章全武.基于教育主客體互動模式的教科書使用菱形模型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9,(3):48-54.
[19][21][39]包正委,董玉琦,楊寧.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反思(上)——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書使用狀況的問卷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4,(3):24-29、50.
[20]饒愛京,萬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材現狀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5):58-62.
[22]錢薇旭,董玉琦,楊寧.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反思(下)——基于信息技術教科書使用的訪談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33-38.
[23]馬小燕.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二次開發探究[J].寧夏教育,2022,(6):49-50.
[24]李鋒,王希,王吉慶.面向學科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教科書的設計與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20,(8):116-122.
[25]郭芳.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存在的問題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7,(1):66-70.
[26]包正委,董玉琦,楊寧.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反思(上)——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書使用狀況的問卷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4,(3):24-29、50.
[27](德)伍德·弗里克著.孫進譯.質性研究導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98-100.
[28]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71.
[29]于澤元.教育理論本土構建的方法論論綱[J].教育研究,2010,(5):3-10、16.
[30][33][34][35]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73.
[31]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Sage Publications, 1998:50.
[32]白曉晶,韓錫斌.成人高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7):101-109.
[36]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1-62.
[37]雷浩.打開“黑箱”:從近15萬張學生課程表看國家課程實施現狀與走向[J].教育研究,2020,(5):49-58.
[38]李志超.從“教材”到“學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觀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8):25-31.
[44]畢華林,萬延嵐.化學教學中教師使用教科書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J].化學教育,2013,(10):47-51.
Why d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Exhibit Low Dependence on Textbooks?
HUANG Lu1,2""""LIN"Xiao-Ying2""""ZENG"Xi-Yao2
(1. 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1121;
2. Jing"Hengyi School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311121)
Abstract:"Teachers’ effective use of textbooks is crucial to"the implementation of"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enforcement"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quality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Howev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exhibit low dependence on textbooks. Aimed at this phenomenon, the"paper"employ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method"to collect 4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interview data. At the same time, relyed on the"grounded theory, the"model of"influencing factors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textbook use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l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extbook use were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most teachers referred"to textbooks during lesson preparation"stage, with low usage frequency during post-class st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extbook use was"influenced by five dimensions encompassing 33 factors"of"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extbook qual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and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e. Among these, textbook quality was the core influencing"factor. Compar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e influenc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textbook use"was more prominent. Combined"with this"conclusion, the"pap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textbook use, expecting"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mproving textbook quality, and facilita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textbook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influencing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