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納西族的東巴象形字是一種兼具功能與形式美感的文字,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抑或為現代平面設計賦能,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課題。本文通過對東巴器物象形字構型、書寫與裝飾特點的分析,從審美與文化角度闡述其設計演繹的價值,通過吸取保留其特點的方式進行現代平面設計實踐的創新演繹,從而達到對這一傳統文化守正與創新設計的目的。
關鍵詞:東巴象形字;器物字;傳統文化;設計價值;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5-0020-04
引言
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盵1]我國傳統文化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涉及面廣,例如文字、詩詞、節日、民俗等[2]。在我國云南地區有著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象形字,于2023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然而掌握東巴象形字的人越來越少,對其繼承發展迫在眉睫,以平面設計的手段結合現代的審美要求賦能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保護東巴象形字,從而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
一、東巴器物象形字的概述
東巴象形字,是一種由我國西南地區納西族所信奉的東巴教中智者(稱“東巴”)所掌握,用來書寫東巴經的文字,納西語稱“森究魯究”,字符僅1400 左右,是一種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既能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錄復雜的事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東巴教智者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延續,是至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字,有文字的“活化石”贊譽。在除東巴以外的人眼里,東巴象形字難以識讀,所以對其進行研究時,相關字典便成為重要工具。國內對東巴文的研究依據李霖燦《么些象形文字、標音文字字典》、方國瑜《納西象形文字譜》較多,對此也比較認可,所以文章擇二位的字典為主導。
東巴象形字的創造皆對應實物依據,大致包括天象、地理、植物、動物、形體、器物六類。器物為人所創造,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周禮·秋官·大行人》曰“三歲壹見,其貢器物”。[3] 鄭玄注“器物,尊彝之屬”。《莊子·外篇·達生》載“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4]“器物”原意是指尊彝之類,本是古代盛酒用于祭祀的禮器一類,后來逐漸用于各種用具的總稱。本文所指的“東巴器物象形字”包括炊煮器、飲器、食器、農具、漁獵具,兼及其他與之相關的器具。
二、東巴器物象形字的形式特征
文字從圖畫演變而來,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將三維立體的事物用平面的方式描繪下來,再實現到“字”的轉換。東巴器物象形字在不斷豐富的過程中表現出相應的構型特點,書寫工具和載體的變化產生了不同的書寫特點,器物本身裝飾特征的析出以及給筆畫添加飾腳的形式表現出裝飾特點。
(一)構型特征:取法自然,以形表意
東漢許慎依據小篆提出“六書說”歸納漢字的結構類型,方國瑜基于此結合東巴象形字的具體情況提出“十書說”,李霖燦認為“文字有極自由之變化”[5]。對象形字的分類,鄭樵有正生、側生和兼生三類,段玉裁認為“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東巴器物象形字同樣可參照以上分類方式,依照具體的構字特點分為獨體象形字與合體象形字,獨體象形字根據取像部分又分為整體象形和局部象形,合體象形字則是兩個及以上獨體象形字相結合(圖1)。
整體象形,為直接摹繪事物整體輪廓或再現具體事物的形貌特征,字形與對象間如圖畫般極為相似,但不似繪畫般完全復寫。東巴器物象形字中整體象形占大多數,如酒壇,取正視形象,是納西族的飲酒器物,用吸管飲酒,稱為“咂酒”,為盛酒的大壇,可容數十個酒者。鍋、盆、碗、勺、杯、盤、壺、罐一類等均是物的整體形象的描畫。
部分象形,則是描繪事物特征,以局部代替整體,尤其適用于整體通過有規律重復構成的器物?!凹Z架”是納西人常用晾曬糧食的工具,豎棍為母柱,鉆有多個孔洞穿搭橫架,取部分結構造字,一眼即識得此物。又如簸箕,取其俯視形象,通過交叉線條的排列描繪特點。網、籮、皮袋一類等取象皆為局部特征,以線、點填充于字形,既保證與相類似字形有所區分,又突出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合體象形,由兩個及以上獨體象形字共同組成。這類字大多難以單獨表示,或易與其他字混淆,因此在被創造時,將與之存在某種關系的事物或環境一起表示出來。如:“懸空索道”,單獨表現其自身很容易與“掛架”相混淆,當加上與之有使用關系的“人”則意義明了;“箭囊”用于攜帶箭羽;筷籃為收納筷子……通過增加構字部件使字意更明朗。
(二)書寫意趣:隨意所適,古樸稚拙
文字起源于繪畫[6],從甲骨文到金文……楷書、行書等,是漢字在書寫演變中的不同表現,當文字從繪畫轉變為書寫后,形成了具有藝術表現形式的書法,廣義上指符號語言的書寫法則,東巴器物象形字亦表現出獨有的意趣。
從書法角度審視,東巴器物象形字已經具備了用筆、結字、章法3 個基本要素,線條渾厚圓潤,粗細曲直均備,且多稚拙,從字形結構上看整體扁寬,筆畫有變化,雖在行文過程中表現出大小不一,但整體均衡,局面穩定。
從用筆上看,不同的書寫工具和載體表現出相應的書寫特征,但均原始稚拙。東巴文化博物館內藏有一塊以刀刻石的東巴象形文地契殘磚(圖2),線條坎坷不平,兩端尖細,中部粗厚,字符間架結構穩定,不失細節。在距今約一千二年的唐代,納西族先民發明了東巴紙,專門用于記錄東巴經(圖3),這種紙厚實、纖維粗,是東巴文的重要載體,書寫工具為削尖的竹子,蘸取用松明煙制成的松煙墨,這一方式書寫線條隨機,墨跡不均勻,另外,由于筆尖扁平,書寫的豎線寬,橫線極細,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表現出東巴文古樸稚拙的特點。后來楷筆、毛筆的傳入,書寫線條逐漸順滑流暢……
從章法上看,行款清晰,書寫方向先自左而右,再從上而下。
不同書寫工具與載體之間的結合,使得東巴器物象形字出現多種多樣的書寫風格,并逐漸向書法靠近,形成其獨特的書法藝術。
(三)裝飾特點:破觚斫雕,侔色揣稱
一些早期的獨體象形字常常會加上器物本身的紋理或圖形,主要為明確表達意象,但同時亦有裝飾意味,尺度合適。如“打酥油茶之桶”,桶身上有多圈凹槽與凸棱,將其抽象概括后表現在對應的象形文字,此為必要裝飾,如若不然,字義易混淆;海螺號,器物本身是海螺空殼,殼子上面的紋理紛繁復雜,在書寫中,將海螺上的紋理以簡單的形式提取并展現出來,使象形字意指明確。
前文案例為根據器物本身特點提取裝飾,還有一類裝飾為給起筆或者收筆處加卷曲的飾腳(圖4),以放大器物某處彎曲特征。例如:犁架,在對應犁梢的手扶位置添加卷曲飾腳;勺子,尾部彎把添加卷曲飾腳。另外一部分器物本身并不彎曲,但當其置于常用位置時會產生一些形態上的改變,如:筷籃,為竹編,象形字取側視角度,懸掛放置產生了彎曲現象,在文字中為添加卷曲“飾腳”放大其特征。
三、東巴器物象形字的設計價值
東巴器物象形字與人類的造物密切相連,不僅追求實用性,更在審美上有較高的要求,“作為一種審美思想和審美觀念,中國的美學自古以來就沒有離開過具體的事物和具體的內涵”。[7] 東巴器物象形字不僅具有文字學和符號學意義,而且在審美上有著對稱與和諧的美學價值,同時包含禮儀文化等豐富內涵。
(一)審美價值:對稱均衡,秩序穩定
東巴器物象形字摹繪的本就是人類創造的物品,這些物品在被制造時大多傾向對稱,對應的象形字也表現出對稱與和諧的美感。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說,“把一件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來的意思,往往是為實用的便利比為審美的價值來得多。一件不對稱的武器,用起來總不及一件對稱的來得準確”。[8] 起初這種對稱的形式也許不是審美要求下形成的,但后來確實逐漸變成審美的基本規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肯定了“對稱的規律”意義是巨大且不容置疑的,列舉人和動物身體的對稱性來證明欣賞對稱是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
對稱,有完全對稱(左右部分完全相同)和相似對稱(左右部分不完全相同但是均衡)。東巴器物象形字中有上下、左右完全對稱,以及左右的相似對稱。譬如鍋、碗、盆、盤等這些器物在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便是完全對稱的,字形角度均選取正視,所以字為完全對稱;像簸箕、蘿、網等竹編或者繩編物,外形輪廓完全對稱,但仔細觀察內部編織方向是左右斜向交叉,所以這些字均為相似對稱。這種對稱之美在東巴器物類象形字中廣泛存在,形成了統一且多樣的美感。
合體象形字的書寫會調和構件之間的比例直抒字意,形成了和諧的美感。張抒在《中國幾何形裝飾》書中講到,和諧之美為美學的中心內涵,不論是做內容還是形式上的處理,都要講究協調與中和。東巴器物象形字正是具有這一審美特點。
(二)文化內涵:形具神生,尚禮守禮
東巴器物象形字不僅是用來記錄納西原始人們活動的文字,其本身又是一幅反映納西古老人民生活的圖畫,背后文化內涵豐富。下面以“享”“酒壇”為例(圖5)進行禮儀文化內涵的分析。
東巴象形字“享”(饗、饗)體現了納西族在飲食方面對老人的愛戴。二人對坐,中間是用碗裝著滿到快要溢出的水,左邊為兩鬢斑白的老叟,右側為披鬢老嫗。二位老人的坐姿采用了神及統治者的專用書寫方式,與普通人的坐姿有所區別,以此可見對老叟、神、統治者的尊敬,《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9] 禮儀制度與風俗習慣,始發于飲食。
李霖燦《字典》中“酒壇”一字展現出納西人在祭祀儀式中的嘗酒禮儀。書寫為酒壇中插有多根吸管。納西族“以天為大”,并有“納西重祭天”的俗語,祭祀活動莊重嚴肅,有明確的禮儀規范,東巴器物象形字記錄著祭祀儀式后數十人圍繞酒壇進行嘗酒儀式的這一重要環節?!痘茨献印ふf山訓》曰“先祭而后饗則可,先饗而后祭則不可;物之先后,各有所宜也”。祭祀的宴飲之禮講究尊卑有序。
納西族為典型的原始崇拜民族,其使用的東巴器物象形字兼具對稱和諧的審美價值與禮儀文化內涵,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學習,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段更好地發揚。
四、東巴器物象形字的設計意匠
東巴象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字,經過幾千年仍被使用,但隨著與各民族的交流越來越多、漢字的普及以及大東巴的減少,掌握東巴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偏僻的地理位置無法讓人通過便利的渠道去了解及關注,因此,以現代的平面設計方式,通過對同類型優秀象形字設計演繹的分析,找出設計的共通性,以東巴器物象形字為例進行設計構思,并依據構思完成設計創新。既是對象形字的保護傳承,又是對一種文化的認識。
(一)同類象形字的設計案例分析
文字作為符號,從世界范圍著眼,五大文明古國的文字皆是從圖畫字起步,例如:古瑪雅文字,僅有800 多個字符,通過獨特的文字組合方式,在使用過程中形成各種文句;漢字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經過三千多年的發展演變,漸漸的由筆畫代替了圖畫,并逐漸地脫離圖畫,回看這種演變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意匠方法,中外有些設計師便善于利用這種設計方法對象形字進行不同類型的平面設計(圖6),營造不同的視覺效果。
國外的視覺設計師Juan Casco 利用數字編碼對瑪雅文字進行了再設計,利用電腦技術優勢將曲折的瑪雅文字線條規范成幾何特征更為明朗的風格,顏色為瑪雅文字原始色彩,這種方式下生成的設計在不失其構字特征的情況下更具現代性。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利用甲骨文的特點為明治神宮鎮座100 周年設計主題標志,結合了甲骨文“日”“月”與明治神宮鎮座博物館的特點,將文字進行幾何規范,符號逐漸抽象化。
(二)東巴器物象形字的設計構思
前文所列舉象形字的現代平面設計演繹案例,不足以覆蓋全面,不論是從設計目的還是設計手段等而言,也并未存在太多的相似性,更不能代表此類型的設計行為,但其中設計方法有很多共通性,因此在其基礎上結合東巴器物象形字的特點形成一套設計構思,以積極推進設計實踐。
設計構思以《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為指導思想,雖然是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工藝著作,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從設計的角度思考,此內容所體現出的原理和原則,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
首先是“完整的創思與規劃”,在設計活動的開始,明確設計動機,包括:分析東巴器物象形字的特點,目的是利用現代設計手段結合現代審美要求為其賦能,最終達到東巴器物象形字在現代的繼承與發展的效果,其間反復思考與調整;其次是“天時地利,合以為本”的設計思想,“天時”指的是時間因素,“地利”則是指空間因素。東巴器物象形字距今已有數千年之久,不論是空間內自然環境還是所處空間內的社會生活,均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對其進行創新設計時要符合現代的社會文化背景;最后是“材美工巧,合以為美”的設計原則?!安拿馈笔侵刚_認識材質,借用不同的設計工具、設計手段進行演繹,材料和技巧多種結合產生不同的效果與設計呈現,“工巧”是指運用數理思想進行版式設計,構建二維空間秩序,提高信息的可讀性與視覺美的感受。
總之,“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構思及設計過程不被材料、技法所限制,選擇適合于使用的時間、空間、文化背景等要素的方式,合乎藝術規律。
(三)東巴器物象形字的設計實踐
東巴象形字的創造不是對對象的復寫,是先人經過思考后行諸筆端的結果,是一個隨著人類不斷改造世界過程中孕育出的偉大文明,而這一過程又何嘗不是“設計”?文章在對東巴器物象形字深入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其特有的美,在此以器物象形字中耕種工具“犁架”“犁鏵”“點種棒”為例,運用上文中所探討的設計構思方式,進行設計實踐,形式套系海報。
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應承載自身獨有的文化。首先,利用東巴器物象形字圖畫特征的特點,作為海報的主體圖,汲取中華文化核心之一的書法的特點進行形式與寓意的創新;其次,因選擇的器物至今在我國部分地區仍有使用,梳理出對應的演變規律,通過圖像更加直觀地比較出器物形態發展變化,感受祖先造物思想,以豐富海報的內容及文化內涵;最后,將數理思想運用到網格系統版式設計中進行編排,以建立秩序感,在增強畫面視覺效果的同時精確傳遞信息。以下是根據前文分析,設計活動具體實施與反復思考的過程。
第一,海報主體分別為東巴器物象形字“犁架”“犁鏵”“點種棒”。根據前文對文字形式特征的分析,保留原始結構調整細節,使其更加穩定,居于畫面中間,突出構型特點;再根據書寫特征,對部分筆畫進行粗放處理,產生自然的張力,為畫面營造舒適的節奏和韻律;最后針對裝飾特征,利用不同表現形式的筆墨,如濃淡、枯潤、灑脫、嚴謹等審美意識呈現出獨特的意境,進行細節處理。曾聽到過一種說法“一幅圖畫勝千言”,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很容易受到圖像的影響,至今仍然如此,希望以此來吸引觀者目光,從而對下一層級的信息產生興趣。
第二,海報次一級信息主要集中于3 種農具不同時期的圖像及對應文字。東巴器物象形字實質上是納西先人千年之前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的圖像記錄,這部分借助于考古資料,以圖文對應的形式展現,希望在認識東巴器物象形字的同時,可以讓人更直觀、快速地了解到這一器物的發展,進一步引發對古代造物活動中所蘊含思想的思考,為我們今天的設計提供重要的啟發,不僅是美的傳遞,也是多重文化的延伸。
第三,以簡潔明了的文字對農具功能進一步闡釋,“總分總”的形式使信息內容表述更加全面,并對海報進行初步編排(圖7 左)。
第四,設計的過程是從宏觀到微觀、微觀到宏觀的反復觀察與思考,針對主圖形與標題再次進行調整:主圖既想保留文字作為符號的簡潔性,又要呈現出更為活潑的效果,故在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利用液體丙烯自然流動形成的獨特圖案對字的封閉部分進行填充,打破純文字狀態,再通過部分流動線條,進一步突破文字的限制,圖文交融,逐漸抽象為圖案形態,增強海報的創造性與藝術感,結合對比色增強視覺吸引力;標題設計,在不破壞識讀性的前提對文字筆畫進行破斷,作細節處理,內側形成自然長短不一的線條,標題本身便是疏密有致的存在。
最后,通過網格框架建立規范、秩序的系統,并不是對設計的束縛,相反,在《韓非子·解老》載有“萬物莫不有規矩”。萬事萬物都是有其準則法度,在網格系統內進行靈活編排,將預設的圖形與信息內容置于網格中進行排列組合,不僅在視覺上引導觀者進行信息的獲取,同時可以使得畫面均衡,嚴謹而富有節奏,將數理思想運用在版式設計環節,充滿理性與秩序之美(圖7 右)。
套系海報取名“融·和”?!叭凇比煞N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同技法的交融;“和”為設計呈現的畫面和諧,以及東巴器物象形字中本身所蘊含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東巴器物象形字作為產生于異時異域的設計對象,在進行現代平面設計轉譯時始終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象形字與設計之間的尺度關系處理尤為重要,特別是要在保留其特點的基礎上,保證設計作品與對象的和諧統一,正如戴吾三所說,“通過‘和合’的方法與手段,達到‘和合’的境界與效果?!痹趯鹘y文化進行現代設計實踐時,要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不同的手段或方式,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創新。
結語
在迅猛發展多元化的今天,許多國外設計走到我們面前,如何吸取各家長處,從而繼承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重要課題。文章以東巴象形字中器物一類為例進行探析,掌握其基本的特征、認識圖像背后的文化內涵,對其有了深入了解后,保持其特點和優勢結合一些現代設計手段進行創造性的設計活動,也正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10] 另外,東巴器物類象形文字是兼具功能性與形式美感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平面設計來講,是一組靈動、原始、形象、并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設計元素,能夠為我們現代平面設計豐富而又深刻的啟迪。
基金項目:從器具類象形字看東巴農耕文化,項目編號:XJSJ22_036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人民日報,2023-06-08(001).
[2]《設計》編輯部.設計彰顯文化自信·卷首語[J].設計,2021,34(15):7.
[3]李學勤.十三經清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03.
[4]冀昀主編.莊子[M].北京:線裝書局,2007:201.
[5]李霖燦.么西象形文字、標音文字字典[M].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2:XXI.
[6]唐蘭.古文字學導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2.
[7]張抒.中國幾何形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52.
[8][德]格羅塞著.藝術的起源[M].蔡慕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89.
[8]王云五.萬有文庫第一集一千種-禮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36.
[10]楊舟賢.在守正創新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6-14(005).
[11]蘭翠芹.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再設計—蘭翠芹談設計與扶貧[J].設計,2020,33(18):50-53.
[12]沈麗琴.中國設計的傳統文化回歸[J].設計,2021,34(19):113-115.
[13]張曼雪,孟慶東.書法字體在招貼設計中的視覺表現[J].設計,2017(1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