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文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的發展新范式,成為當前重要的理論及實踐研究課題。從生成邏輯來看,人文經濟的邏輯起點是“以人為本”,提倡人文主義、加強人文關切、弘揚人文精神,是打破經濟增長人文悖論,站穩人民至上根本立場,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理論內涵來看,人文經濟的實質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體現為人文經濟使經濟發展從資本向人文導向轉型,理順了物質與精神的內在關系,兼顧了效率與公平,進而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從實踐指向來看,人文與科技融合、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文與經濟互融互促,是激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動能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 人文經濟;融合發展;文化;經濟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由此,圍繞人文經濟學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開。直面人文經濟的生成邏輯、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的三維視角,深入把握人文經濟學的生成、建構以及運行的內在邏輯,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生成邏輯:人文經濟的邏輯起點是“以人為本”
人文經濟并非沿襲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脈絡,而是以人文主義為基石,打破了經濟增長的人文悖論。人文經濟的價值緣起于“人文關切”,始終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人文經濟以人文精神為支撐,兼顧“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
(一)以人文主義為基石,打破經濟增長的人文悖論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依靠數理工具和實證技巧得到蓬勃發展。然而,由于其忽視“人文主義”,不免機械地陷入“數學邏輯形式主義”和“工具理性”,并認為人文因素將制約經濟增長(即經濟增長的人文悖論),致使其解釋與現實存在嚴重背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與政治學教授希爾頓·魯特在《全球經濟的顛覆性變革——復雜經濟學的根源、結構與競合》一書中提出,“基于線性思維和公式推導的新舊古典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理論已經無法解釋世界經濟體系的重塑”。隨著人們逐漸發現推崇“效率至上”的西方主流經濟學難以解決許多經濟問題,部分經濟學家呼吁在經濟學中應充分考慮人文主義。
人文,指代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將人視為世界中心。相較于機械數理,人文包含價值判斷,比如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等。歷史上諸多著名經濟學家,如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等學者均圍繞人文主義提出相關代表性主張。在關注人文主義的經濟學家與思想家中,馬克思曾明確提出過“人文經濟”術語,其思想主張是引領人文經濟發展的先驅。馬克思主張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歸宿,這使得其經濟學思想突破西方主流經濟學藩籬,始終具有強大生命力。
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囿于“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同,人文經濟應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解讀人文屬性,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目標,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融入人文主義考量。然而,西方主流經濟學長期存在人文悖論,將科學與人文視為二元對立。對此,康德等學者也提出,應為人文留有空間,才能夠超越現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卸下了傳統思維枷鎖,將科學與人文辯證統一,打破了西方經濟學將科學發展與人文精神二元對立的研究框架,為人文經濟學注入多元交互的研究范式。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情境下的人文經濟應立足馬克思主義,將人文主義作為基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打破經濟增長與人文屬性的二元對立悖論。
(二)以人文關切為旨歸,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人文經濟并非在經濟學中簡單融入人文屬性,而應將其置于人類發展及文明進程的宏觀情境中理解與把握。人文最為顯著的特征是重視人的尊嚴與價值,即把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實現視為至高無上的首要目標。因此,人文經濟應以人文關切為價值遵循,尊重與認可人類需求的多樣性,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在中國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人文經濟”的研究正當其時,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訴求。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始終將社會全體成員的福祉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為首要的位置,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惠及逾十四億的人口,從“基本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始終不變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本質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人民,最終落腳點是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就能夠超越物質與制度現代化的層面,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整體社會的穩步發展。
(三)以人文精神為支撐,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從人文經濟視域出發,社會發展既要實現物質生產,又要實現精神富足,二者均是人類社會繁榮進步的必然趨勢與前進方向。
西方資本主義帶來了“物質主義”的盛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崛起,貨幣成為衡量善惡是非的判斷標準。西方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增大、物欲橫流、享樂奢靡、私欲膨脹、精神貧乏等,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體驗。馬克思曾以“拜物教”批判性地指出只重視物質對世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同時,他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能偏廢,二者關聯密切、互相影響、辯證統一。縱觀人類發展史,既要重視發展工業、提升科學技術等生產力水平,也要重視人文教育領域的探索與進步,這樣才能避免陷入被物質支配的重重困境之中。
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正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密不可分、綿延發展的寫照。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積累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財富。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不僅是文化匯聚地,更見證了所在區域經濟、科技事業的迅速騰飛。蘇州被譽為“人間天堂”、杭州被譽為“人間仙境”,兩座城市豐富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令人流連忘返,同時亦均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在2023年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中,蘇州位居第二,在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肩負重任。蘇州工業產業門類齊全,擁有35個大類、172個中類和513個小類的工業門類。其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與先進材料產業產值更超過萬億元。杭州作為中國互聯網經濟中心,科技創新力量雄厚,匯聚了阿里巴巴、物產中大、榮盛控股、吉利控股等世界500強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古往今來,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善于向經濟活動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此外,長江與黃河也是我國人文經濟發展的重要映照。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傳承著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千年文脈;黃河經濟帶的生態文明發展,弘揚著河湟文化、河洛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這些地域經濟命脈與人文情懷兼具,巧妙地將人文經濟在經濟和文化各個維度上相互銜接,并成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關鍵節點。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文經濟應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使全體人民實現共同繁榮進步。
二、理論內涵:人文經濟的實質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指出,“‘文化經濟’的本質在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說到底要突出一個‘人’字”。由此觀之,從人文與經濟的內涵關系出發,人文經濟學應當是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合的新發展觀。基于此,人文經濟的實質在于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從發展內涵層面看,人文經濟對經濟發展實現了科學引領,從資本導向轉型為人本導向。從理論關系層面看,人文經濟理順了物質與精神的內在關系,兼顧了效率與公平。從發展脈絡層面看,人文經濟賡續了人文基因,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一)引領經濟科學發展,從資本導向轉型為人本導向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其現代化之路往往是無休止、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增殖的過程,即屬于資本邏輯主導之下的無序擴張。在資本導向之下,人與物的主客體關系倒置,“以物為本”代替“以人為本”成為主要邏輯,人的主體地位與利益福祉被嚴重消解。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依托于資本導向,突出資本的逐利屬性,缺乏人文關切以及對人文價值的關注,資本凌駕于人民之上。久而久之,資本導向下的經濟發展,往往會呈現出一系列系統性失調。比如,其經濟決策系統將掌握在以少數精英為代表的機構或階層手中,人民群眾話語權被剝奪;其要素系統中,勞動力同土地與貨幣要素一樣被過度商品化,社會對私利盲目追求,對公共利益日益漠視。此外,由于資本被奉為圭臬,權錢交易等腐敗問題將日益突出,暴富乍富成為社會追求,人民將幸福感建立在金錢獲取的基礎之上。
相對而言,人文經濟則強調經濟發展要建立在人本導向之下,即“以人為本”,厘清發展是為了誰、應依靠誰、發展成果應由誰共享等一系列命題。在人本導向之下,人的主體地位與社會福利被置于最高地位,物被置于客體地位。因此,這些特征使得人文經濟能夠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發揮人自主性的科學理念。人文經濟引領下的經濟發展主張是科學有序的,它強調了人民立場,尊重了人民智慧及其對價值的創造過程,并且承認發展成果應由全體人民共同分享。在人本導向下的經濟發展,對人的看待超越了“理性經濟人”假設。人不是被物化的,而實現整體社會成員的福祉最大化被視為發展的重要目標,透過“人”為載體的現代化,真正實現人文對經濟發展的賦能增效,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二)理順物質與精神的內在關系,兼顧效率與公平
根據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力的發展,而人文因素往往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即存在經濟增長的人文悖論。這種相對狹隘的視角,并未得到全球經濟學者的認同。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包含人文因素的上層建筑,包含人文因素的上層建筑也能夠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同時,隨著AI、克隆等尖端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若不將人文因素充分置于考慮范圍之中,人類最終將面臨毀滅性災難。類似的,人文經濟也強調物質與精神的相互協調,并將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作為物質與精神相互協調的重要手段,從而理順了物質與精神的內在關系。
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是經濟發展視域下另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傳統話題。然而,要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并非易事,往往面臨著許多現實挑戰。經濟效率的提升依托于生產力進步以及資源的高效配置,而社會公平并非簡單地等同于均貧富,而是建立在社會公眾能夠獲得公正機會、資源合理分配的基礎上。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下,相較于公平,經濟學家更常將視野聚焦于效率。他們認為,效率意味著在生產過程中依靠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在市場經濟下,通過價格機制這一“無形的手”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場能夠使資源配置效率最優。而對于社會公平,這些以資本為導向的西方國家,往往欠缺足夠的關注。相比之下,人文經濟則彌補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對人文因素的忽視,在理論內涵上更強調人文因素與經濟發展的互相生發。一方面,人文經濟強調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均以人為載體,現代化發展要依靠人的能動性。另一方面,人文經濟強調將民生作為發展中心,發展成果惠及人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與期盼。綜合來看,這些使得人文經濟在重視效率的同時,亦能夠兼顧社會公平。
(三)賡續人文基因,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追溯發展源流,盡管如今西方主流經濟學中鮮見人文因素,但經濟學在誕生之初便蘊含人文基因。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反對宗教、倡議思想自由、肯定人為世界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潮盛行。在20世紀初期和中期,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與波蘭洛布林匯集了穆尼埃、馬克斯·舍勒、雅克·馬利坦、馬塞爾·馬爾丹等經濟學家。盡管他們主張各異,但均秉持著人的尊嚴應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得到尊重這一共同信念。
隨著數理實證量化走進經濟學,人文屬性缺失逐漸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根本缺陷。相較于機械數理,人文因素蘊含價值判斷,并且難以量化與控制,因而逐漸被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忽視。越來越多經濟現象也印證,以市場經濟和供求法則為代表的西方新古典經濟學,難以給出合理解釋。相較而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充分考慮了人文因素,實現了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成功超越。
中國在不斷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立足本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積極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人文精神與人文關切的重要性已經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得到切實印證,經濟發展不能脫離人文因素。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延續理應堅持并重視以人為本,堅定發展人文經濟。人文經濟立足于中國經濟實踐,提高了對經濟運動的認識,提高了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能力,進而不斷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三、實踐指向:人文經濟激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動能
人文經濟將人文價值作為基本尺度,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動能。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源,人文與科技相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以生態環保為發展支撐點,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綠色轉型;以謀民生之利為落腳點,人文與經濟互融互促,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人文與科技融合創新,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進行指導。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概而言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可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與重要著力點。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從生成要求來看,新質生產力相較于馬克思所指的傳統生產力,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作為人的勞動者是三者中最為活躍的要素。如果缺乏人力資本的積累與躍升,缺乏與現代科技發展相適應的勞動者隊伍,新質生產力便無從談起。因此,人文與科技融合創新,將極大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逾14億的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8%,具有較為豐富的勞動者要素。同時,中國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為人文精神的培育與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如果能夠將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科技與人文元素相融合,不僅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費需求及市場空間,提升勞動力人口素質,還能夠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科技價值、社會價值乃至文化價值,從而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進入良性循環。
塑造科學研究向善尚義的正確導向,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過程中,科技研發絕不能脫離人文倫理。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不僅要促進科技創新持續向上,更應注重引導新興科技向善發展。將人文因素融入科技創新,有助于彌補傳統科學研究重成果輕倫理的問題,從而保障新質生產力實質作用于高質量發展,使科技賦能落到實處。
(二)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此,黨中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來看,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曾經歷過追求經濟發展而付出沉重環境代價的過程。我國的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藍藻等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無不說明不計環境代價的經濟發展,是違背正常發展規律的,不僅生產力遭到破壞,而且難以持續。尊重自然與生態,客觀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依靠科學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長期向好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代人發展需求的滿足,不能以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為代價。站在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向綠色低碳轉型。這就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融入人文因素,兼顧子孫后代的發展綿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要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將人的行為限制在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可承受的限度內。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深入,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捷報頻傳。“禁塑令”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取得重要進展、光伏產品逐步推廣,碳市場進一步健全完善,綠色能源與交通運輸的融合亦日益密切。未來仍要牢固樹立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將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
(三)人文與經濟互融互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價值蘊含出發,共同富裕不僅僅包括物質生活富足,也包括精神生活富有,即全面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立足實踐層面,既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又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文與經濟互融互促,努力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在物質生產方面,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持續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激活高質量勞動力要素,持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強國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同時,人文與經濟融合共生,協同助力精神文明建設。激活人才創新動力,不斷打破對短期利益的逐利行為,轉而形成長期視角并樹立合作共贏思維,豐富精神文明內涵,增強精神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在人文經濟視域下,精神與物質相協調,有利于促成良性發展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輿論氛圍與文化形態,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亦能反哺于物質文明建設,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物質期待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視角,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文與經濟互融互促,其發展結果應由全體人民共享。落實于實踐,人文和經濟相互影響,在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中,均體現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人文因素的充分考慮。新時代新征程,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只有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建設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內核才能不斷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實質性改善,共同富裕才能落地,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丁濤.西方經濟學意識形態批判與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發展[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7(05):92-103+116.
[2]羅玉輝,張志.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離經濟現實越來越近了嗎?——以自然實驗和可信性革命為例[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15(01):176-202.
[3]樊浩.人文經濟學到底是什么“學”?[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6(01):5-14+150.
[4]任平.深化研究人文經濟學:方向抉擇、當代使命與未來前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1-10.
[5]任平,李揚,戰炤磊,等.人文經濟學: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密碼(筆談)[J].探索與爭鳴,2023(09):144-158+180.
[6]王曉靜,劉士林,楊珺涵.人文經濟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23(09):41-50.
[7]新華社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課題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智庫報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12.
[8]希爾頓·魯特,劉寶成.全球經濟的顛覆性變革——復雜經濟學的根源、結構與競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10.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社會審計學院)
【責任編輯: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