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推進,通過對傳統美術教育形式及方法的反思和總結,教育部頒發了2022藝術課程標準,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特點,對美術教學內容、目標及要求等也有了最新的方向和建議。根據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學生的學習模式已經有了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傾向,那么相應地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要隨之進行轉變。過去因為課時、應試等因素導致的“一言堂”式講授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今的教學需求,總體來看,情境式、問題導向式和創新式的教學方法更加能夠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美術學科的延伸性發展。
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美術
現狀分析。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完善的人格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礎。面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學生一定要具備自我構建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擁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傳統灌輸式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自我構建能力的基本途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實踐研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再次是要重視家庭教育和學生的社會參與。第一,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學校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具備獨立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和研究問題能力,我們要轉變以往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誘導,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學習方式上要主張探究式學習,可以根據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個指標來加以判斷。第二,重視家庭教育。孩子自我構建能力的培養絕非僅僅存在于課堂中,家庭環境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行為也對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將來會成為怎么樣的人,會是哪一塊“料”,他是否具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跟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應當多鼓勵和肯定孩子。第三,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我國中小學課程教學仍然深受學科本位、灌輸為主傳統工業時代的教育方式影響,但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出現了“非學校化”教育趨勢,社會教育的地位更加凸顯。學生在社會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和思考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解讀。課程標準是教師開展教學和進行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2022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是國家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做出來的重大教育部署和調整,首先從課程目標來看,藝術課程圍繞著“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明確了總目標和學段目標,要求在藝術學科的學習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將核心素養貫穿到教學始終;從課程內容上看,美術學科包含“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類藝術實踐,每個學段均設置了五項學習任務,給予了教學策略建議、情境素材建議、學習活動建議,課程內容的豐富多樣要求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地運用方式方法開展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從課程實施意見來看,設置了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建議、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建議。
美術學科四大領域教學方法的探析
“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方法。鑒賞教學在美術課程內容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但因為受到課時、傳統應試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鑒賞課中教師多以“一言堂”的講授法來展開,但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鑒賞能力的發展,會導致學生產生“被動式欣賞”的情況,降低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在開展鑒賞課程時,應該以講授法為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模式,以此來形成課程的節奏變化,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和對美術學習的持久力。主要的教學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第一,音樂感染法。音樂和美術同屬于藝術領域的學科課程,將音樂元素添加到美術鑒賞課程當中不僅會活躍整體的課堂氛圍,還能夠輔助學生更加生動和深入地理解鑒賞內容。第二,錄像觀察法。在鑒賞課的教學當中可以適當運用直觀的視頻輔助教學,例如學習畢加索的作品時,可以播放《畢加索的秘密》;了解雕塑作品時,可以播放1980年美國影片《米開朗琪羅》,但在運用錄像觀察法時,教師要注意提前為學生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第三,作品對比法。鑒賞教學要讓學生學會在比較中感受、體驗、分析、判斷美術作品,首先可以針對鑒賞作品的文化背景、藝術種類、風格流派、代表作者等進行橫向比較,其次也可以針對藝術種類的不同發展階段、藝術流派的不同發展時期、藝術家的不同成長階段、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各階段進行縱向比較。第四,表現再創作法,鑒賞教學中如果在單純的口頭表述階段上加上實踐表現,會加深學生對鑒賞作品的理解,對于藝術大師作品的再創作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藝術理解力。第五,實地參觀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美術鑒賞課堂延伸至博物館、美術館或民間文化中去,為學生塑造真實的問題情境,增加學生的社會參與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方法。如今在美術課程中的“造型·表現”領域屬于外化行為的教學內容,所強調的技能練習與掌握是美術學習的基礎。相對于鑒賞課程,美術表現活動在中小學的課堂中非常受學生的歡迎,因為“造型·表現”領域多以繪畫、雕塑等實踐課程為主,課程性質具有發散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教師可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示范與演示法。美術技法的學習屬于程序性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復雜的技法拆分成小步驟進行示范與演示,以便于引導學生慢慢掌握,同時在運用此方法進行教學時,教師還需要輔以講述法來進行授課,形象的語言加上直觀且有邏輯的示范,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美術的技能技法。第二,合作學習指導法。2022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要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性的學習模式,因為人類教育歷來對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的培養非常重視,在“造型·表現”領域進行小組合作式創造,例如在校慶等校園活動中帶領所有學生共同繪制一幅長卷作品,或者以小型的任務驅動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和反饋,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對于學生社會性能力的培養也極有益處。第三,練習和實踐指導法。教師在講臺上的示范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是美術技法具有“熟能生巧”學習特征,教師要為學生存留和打開自主探索的空間,以便于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技能基礎之上進行自主創造。
“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方法。以設計、工藝為典型課堂內容的“設計·應用”模塊相比于內化的“欣賞·評述”領域屬于外化的美術課程,其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關注功能性的目的。根據2022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提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興趣定位與展示法。“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內容多趨向于現實性和實用性,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在針對某些主題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材料等加以展示,比如在進行“書籍裝幀設計”的教學時,僅僅利用圖片來展示不同的裝幀效果是絕對不夠的,教師需要針對“簡冊裝”“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等不同的書籍裝幀方式提供實物書籍供學生學習,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引入相關人員參與教學法。在各個學段美術學習任務中對于傳統工藝的學習占據了一定比例,加之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傳播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邀請民間藝人、美術家進入美術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思想認識,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構建學校和社會良好溝通的橋梁。
“綜合·探索”領域的教學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專章,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面對“唯分數”和“唯升學”的功利性教育環境,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要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雙減”工作為核心推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結合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和個人自身的成長經歷進行反思得出:人的生命旅程中一定會經歷各種的坎坷,但正是這些一次次的跌倒才折射出擁有自我建構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價值。
由此可見,綜合探索模式是順應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從當今社會所呈現出來的綜合交叉型人才需求的增長來看,該課程模式是非常有價值的課程理念。“綜合·探索”指的是學科內四大領域的融合、美術與其他各類學科的融合,以及倡導探究式為主,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該領域所適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問題發現和探究指導法。2022藝術課程標準中強調了要圍繞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美術學習活動及綜合化的學習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基于問題導向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的組織形式比較多樣,實施模式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創設問題情境階段、問題探究階段和總結交流階段。第二,頭腦風暴法。鑒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具有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等學習特征,教師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創造性方法,不僅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而且該方法自帶的競賽性質屬性也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但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使用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當中靈活地進行使用,從而形成一定的課程節奏變化,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學方法的分析可以給我們高位的精確指導,但是方法與模式一旦構建完成,容易使教師產生思維惰性,不再主動地去考慮因材施教,從而會造成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和固化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切不可形成僵化局面,需要不斷根據新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去加以靈活調整,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與豐富多變的教學情境相適應。同時,也需要教師不斷關注國家教育動態、技術革新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等因素,與時俱進地去創新美術教學方法,以此促進美術教學動態性、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