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大會對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明確了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點任務。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優先在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專業領域,組織知名專家、業界精英和優秀教師,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專業、教材、課程、師資、基地”直接關系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把這五大根本要素打造成為“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金地”是職業教育加強內涵建設必須要練好的“基本功”。2023年7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提出,要苦練“內功”,使其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新基建”。
“五金”建設是當前職業院校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性、系統性改革。打造“五金”的核心宗旨在于全面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貫穿這項改革的主線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職業性、實用性,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新基建”體現的是基礎性,是辦學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程;打造“五金”必須要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主線、抓核心、以點帶面、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
一、打造“金專業”
“專業”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相連接的契合點,也是一所高職院校特色與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課程、師資、基地、教材最終都要落在專業上。專業鏈與產業鏈的緊密對接與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金專業”建設的核心要求,強化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度,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則是“金專業”建設的重點抓手與核心任務。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完善專業與產業發展對接機制,瞄準服務面向,動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推動專業結構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根據產業跨學科化發展特征,豐富專業內涵。對于緊密對接國家區域戰略、重點產業、功能區規劃的優勢專業,應按照“應組盡組”原則,打造以“金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行業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可通過組建若干同一產業面向的專業群,充分發揮群間的耦合協同效應,整體提升專業對接產業的質量。通過構建與區域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緊密對接的專業(群)體系,滿足產業融合化發展對新型人力資源的能力、素質、結構需求。
二、打造“金課程”
“課程”是人才培養活動的核心,課程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深處即是課程改革。職業院校要緊密結合產業發展而設立、推進課程,進而實現課程內容質量實質性躍升是打造“金課程”的核心要求;依托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一流優質核心課程則是打造“金課程”的重點抓手與核心任務。堅持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宗旨的實踐價值取向,改變傳統以學校為主的課程開發模式,建立行業企業有效參與職業院校課程開發的機制,組織企業技能大師、研究機構和行業力量與學校教學名師,對接企業生產崗位標準、工序流程、典型項目等,共同開發新課程、升級改造傳統課程;將課程與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過程及崗位活動的生產邏輯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建立課程內容動態更新機制,緊密對接產業變革帶來的崗位新標準、新工藝、新技術,重構課程內容,引入真正的企業生產模塊,更新迭代課程資源,將新質崗位知識技能要求動態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從實質上改變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工作層面知識需求和呈現形態相脫節的狀況;對應“金專業”與高水平專業群,優化課程結構,打造一批一流核心課程,構建支撐專業群發展的課程體系,以“金課”建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三、打造“金師資”
“教師”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性要素,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校企共建、結構合理、技藝精湛是對“金師”的核心要求,聚焦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結構和能力的優化提升,打造教學創新團隊則是打造“金師”的重點抓手與核心任務。技術迭代更新、產業轉型升級引發職業教育根本性變革,這對職業院校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造“金師”重點在于大幅度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改變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形式大于內容、實踐內容以機械化操作或者觀摩式為主的現狀,強化教師在企業實踐崗位鍛煉實操制度,全面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實操能力、數字素養;優化“雙師型”團隊結構,打造跨界融合的“雙師”素質結構化教師團隊。建立健全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制度,吸引企業領軍人才、大國工匠、技藝技術傳承人等兼職任教;對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依托共建項目組建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支撐團隊發展,推動教師隊伍成為教科研共同體和育人共同體;深化教師招聘、考核評價與職稱評定機制改革,激發教師發展內生動力,促進教師發展成果轉化為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成效;提升教師數智化教學勝任能力和技術服務與成果轉化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打造“金基地”
“實踐”是人才培養的短板、軟肋和弱項,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改到難處是“實踐”。基地建設是決定實踐質量的基礎性環節。“金基地”建設的核心要求是成色要足,實踐性要強,保證學生能在看得見“硝煙”、聽得見“槍聲”、看得見“戰斗”的地方真刀實槍地干和練;其重點抓手與核心任務在于充分利用虛擬現實、云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按照企業真實生產場景、任務、過程、產品,打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整合園區、企業、學校多方資源,創新多方參與、共建共管、成本分擔的建設機制,打造“場景真實、開放融合”的實習實訓基地,推進實踐教學情境真實化、實習實訓項目生產化;對標產業發展前沿,政企校共建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實踐中心;搭建多功能一體化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突出專業優勢和服務特色,將科技創新融入實習實訓。
五、打造“金教材”
“教材”之于人才培養就是“一劇之本”,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最具體的體現。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改到實處是教材。“金教材”核心要求是實踐性、靈活性、多樣性與科學性;打造“金教材”的重點抓手在于校企合作共建數字化教材、新形態教材。只有校企共建,才能使教材與企業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成為真實的“劇本”。為此,要建立機制、組建開發團隊,讓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師、學校骨干教師真正參與教材編寫,使教材內容真正反映生產實踐,并確保能夠融入最新標準、技術、方法,實現教材內容的及時更新;適應職業學校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運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數字教材;校企聯合開發適用項目化教學、案例教學、模塊化教學的“工作手冊式”教材;創新教材形式,開發易于更新調整、便于攜帶組合的“活頁式”及口袋式、連環畫式等新形態教材。
總體而言,“五金”既是職業學校苦練內功、基本功的“小切口”,又是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抓手,同時也是產教深度融合的五個“金果”。需要指出的是,“五金”的打造不是五項獨立的任務,而是環環相扣、彼此互為支撐的一個整體,需進行系統設計、同步推進。而在這其中,“金專”應是核心、是“火車頭”,以“金專”帶動“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建設;“金師”是保障,“金地”是載體平臺,“金課”與“金教材”互為支撐,只有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作為內容模塊,融入教材中去,才能更有效地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只有將教材改革置于學校課程體系整體改革的背景下才有價值。“五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應是“五金”建設所形成的聚合作用,“五金”中的每一“金”作為系統中的元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具有了孤立元素所不具有的性質和功能,超越了各組成元素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疊加。因此,“五金”建設必須整體推進,互相成就,以小切口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大改革,筑牢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