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信息傳播速率度斷提升,影響著社會大眾認知與接收信息的方式,對正處于拔節育穗期的當代大學生著重要影響。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媒體融合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與育人提供全新方式也帶來了問題挑戰,應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豐富產品內容、建設過硬隊伍等方式,拓寬融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路徑,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
〔關鍵詞〕融媒體;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育人路徑
注: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媒體融合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2XC0301)、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數字思政精品項目重點項目“講述·東大人的故事”(項目編號:GJXHSZSZZY004)成果。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任務。十余年來,“媒體融合”發展從相“加”邁向相“融”,結出累累碩果。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和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輿論環境、傳播方式、教育資源、媒體手段都發生深刻變化,融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也不斷加深。作為網絡空間“原住民”的大學生,思想愈發活躍,獨立人格和主觀意識不斷增強。如何因勢利導地將融媒體和高校自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相融合,用貼近日常生活的傳播途徑和表達方式將愛國的種子深植于大學生的心靈,成為高校融媒思政育人過程中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
一、融媒體對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重要意義
(一)融媒體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提供了全新媒介
相較于課堂教學、主題黨日、主題班團會等傳統育人載體和形式,融媒體因其自身優勢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提供了全新表現方式。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網絡媒介,突破了傳統思政工作模式,推動了紅色文化育人資源的靜動轉換、場景拉伸、技術賦能,讓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有新意”。同時,融媒體為思政教育贏得了時間和空間的延伸拓展,教育資源的“觸手可及”,全媒體“即時化”“碎片化”“現場化”等新特點,為實現融媒思政育人提供了全新的實踐場域。
(二)融媒體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增強了主客體間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基于固定時間、地點和內容的范式教育,注重授課對象的整體反饋,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響應不足。融媒體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遞鏈路,師生通過融媒體平等地接收訊息、發表觀點,增強了育人主客體間的互動,提升了學生作為知識接收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師生以更加平等、開放的姿態進行交流。此外,教師利用融媒體可以海量獲取更多學生感興趣的育人資源,了解書本中沒有的網絡熱詞和鮮活術語,更好地走進學生思想深處,更易捕捉學生關心關切的熱度熱點,在彼此“教學相長”中重構“良師益友”關系。
(三)融媒體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豐富了表達方式
傳承紅色基因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扎根中國大地的社會主義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這些紅色文化蘊藏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是彌足珍貴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借助5G、云計算、AI、大數據、虛擬仿真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紅色文化資源被技術賦能,內容生產流程更快捷、傳播渠道更廣泛、互動交流更充分,精準化的推送投放,多終端的立體覆蓋,讓受教育者共鳴感更強烈、體驗感更真實,參與更主動,師生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交流,育人者通過朋友圈、QQ空間、帖子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動態,實時對教育形式和內容進行針對性調整,做到“一生一策”,大大提高了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實效。
二、融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育人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有待增強
融媒體催生信息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數量激增。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導致信息過載,泥沙俱下。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與困惑,因“媒”而生、因“媒”而增。正確的與錯誤的、理性的與非理性的、真實的與虛假的思想輿論相互交織,網上疊加、網下傳播,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貫通和助推,讓許多問題的辨析和處理難度加大。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如果不能認真研究、考證這些言論,極有可能陷入負面輿論的泥沼,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急劇下降,嚴重影響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
(二)紅色文化融媒體資源有待深入開發
高校是孕育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場域,形成了許多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遺址、遺物及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建設的紀念碑、展覽館、紀念館等物質形態資源,革命文獻、紅色檔案、舞臺劇、文學作品等非物質形態資源,以及辦學傳統、學術精神、人文情懷等精神譜系,都是寶貴的育人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廣泛存在但較為分散,缺乏較為系統的歸納梳理,運用融媒體手段宣傳闡釋不夠深入細致,價值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凝練不夠充分,缺乏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三)融媒思政育人隊伍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伴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高校融媒育人的內容形式、生產方式、傳播載體都發生了深刻變革。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雖然熟悉思政工作規律和方法,但缺乏融媒思維和敏感度,過度聚焦“供給側”而忽視“需求側”,對于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足。部分教師工作中雖然使用了融媒體的教育手段,但仍然采用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說教色彩濃厚,表達方式嚴肅,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趣味化的接受方式和話語體系融合不夠,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提升路徑
(一)深挖紅色資源,展現精神意蘊
作為知識傳播和育人陣地的高校,從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寶藏。對于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學校檔案館、圖書館、院系等相關單位要主動拓展工作渠道,通過微信、微博、短視頻等融媒體平臺,與文物收藏單位、文物收藏家、校友及其家屬建立暢通的文物征集渠道和文物線索,建立相關獎勵和榮譽機制,最大程度挖掘實物史料以豐富融媒創作。對于精神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要加強精神譜系凝練和文化內涵挖掘,系統性開展檔案資料追溯、口述校史等形式的研究,結合本校的歷史發展過程,重點探究學校辦學理念變遷中的愛國情懷,歷史人物、師生群體的愛國報國事跡。要強化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媒形式表達,采用小切口、大主題,通過圖文、動漫、H5等表現手法,見微知著,深化融媒思政教育效果。
(二)建立傳播矩陣,精耕產品內容
“內容為王”是融媒視域下開展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關鍵落腳點。高等學校要在平臺拓展上發力,主動構建“微博+微信+短視頻+長視頻+客戶端”的立體傳播矩陣,形成多媒體平臺傳播合力。要根據紅色文化融媒體作品內容選擇符合其特點的發布平臺,充分釋放傳播效能。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線上紅色文化資源媒體資源庫,將紅色資源的各種媒體產品全校乃至全網共享,擴大其教育力、影響力、傳播力;要在內容打造上發力,高校的紅色文化具有底蘊深厚、與時俱進、特色鮮明的特征,校史校風校訓校歌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學校辦學歷程中涌現出的愛國報國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都是思政教育的生動元素。要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創作、排演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彰顯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原創校園文化精品力作和活動項目,為融媒平臺源源不斷提供作品支撐,讓內容借平臺之力實現育人全覆蓋全影響;要在形式創新上發力,對微宣講、微黨課等傳統育人載體進行數字化升級,多采用新編手法,運用人工智能、H5、互動小游戲等形式,將紅色故事與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結合起來,拉近學生和紅色文化的距離,擴大融媒思政育人的張力和吸引力。
(三)建設過硬隊伍,增強紅色融媒體作品傳播力
培養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規律,具有互聯網思維和融媒素養的高校思政工作隊伍是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實效的關鍵所在。高校思政工作隊伍要培養新媒體思維,實現從灌輸傳播視域到“平視”傳播視域的轉變,從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原則出發,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將常見的教育內容轉化為圖文、短視頻等學生樂于接受的“融媒+思政”傳播形式,實現潤物無聲。要建設好融媒體學生團隊,充分用好大學生記者“網絡原住民”身份所帶來的敏銳融媒體嗅覺,制作更多受朋輩歡迎的融媒體作品。此外,要積極培育校內有影響力的網絡“達人”和校園“好聲音”,聚集粉絲效應,積極引導校內師生的自媒體賬號發布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培養一批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的師生網評員隊伍,營造高校清朗網絡育人空間。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