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五年制高職院校的重要內容,“四史”教育對于提升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的綜合素質素養、人文關懷精神、幫助高職護理學生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和歷史使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通過剖析“四史”教育在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中的現狀,提出了“四史”教育對接護理專業課程,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打造專業師資強隊、建立校園文化陣地等策略,以期為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34
0前言
“四史”教育具有十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對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想覺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開展“四史”教育學習,是對現有“大思政”課程的豐富與創新,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從思想上武裝頭腦,在行動上開拓創新,積極探索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新方案、新路徑。五年級高職護理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護理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培養高素質的五年級高職護理人才是滿足日益增長的護理資源的剛性需求。全面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綜合能力,對提高護理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提升病患對護理工作的信任感和滿意度、推動護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健康中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四史”教育融入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價值
“四史”教育是指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整體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系統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不斷增強廣大中小學生的思想定力、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文化定力”。
1.1“四史”教育助力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職業院校綜合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將100多年黨史、70多年新中國史、40多年改革開放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融入職業院校思政課堂,與五年制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學生前進的重要動力。通過學習“四史”,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培養青年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教育途徑。
1.2“四史”教育完善思政課程
“四史”教育豐富和創新了現有的思想政治課,其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思政課程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和理解“四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發展歷程和祖國的光輝成就?!八氖贰苯逃秊樗颊n程提供了非常豐富和十分重要的學習素材,通過學習“四史”,不僅能幫助青年學生分析重要歷史現象、理解歷史發展規律,讓“四史”學習內容更加有說服力,對增強高職院校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四史”教育提升專業自信
“四史”教育是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指路明燈和信心源泉。它涵蓋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黨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現代化建設等不同歷史階段,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高職護理專業不僅要求青年學生有著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技能,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通過引導高職青年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史,用黨的偉大歷史成就和優良傳統來培養和激勵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認識,理解中華民族為什么選擇并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四史”教育還能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護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精神,使其深刻地認識到高職護理專業的社會價值和歷史使命,汲取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2“四史”學習在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中的教育現狀
2.1課程融合度不高,教學內容不夠深入
一方面,一些高職院校對“四史”教育重視不夠,沒有或者鮮有制定“四史”教育與護理課程融合的教學計劃、實踐計劃、合作計劃等?!八氖贰闭n程與護理課程相對對立,即便融合,也是將“四史”教育刻板地融入思政課,缺乏科學、全面、系統、有機的課程規劃,導致課程設計不合理。另一方面,“四史”教育內容不夠全面深入,教材對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等內容的介紹相對較淺,護理專業教師缺乏深挖歷史資源的精力與能力。護理教師團隊常常致力于護理領域的教學研究,缺乏對歷史學科的深入了解,也缺乏與思政教師、歷史教師的跨學科合作,“四史”教育和護理課程融合不深刻、不連貫,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不夠生動、不夠深入。
2.2理論與實踐脫節,時代結合不夠緊密
隨著五年制高職的發展變革,理論教育工作與實踐教育工作更加細化,這種細化是教育工作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問題。理論教育工作與實踐教育工作思維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二者既有緊密合作,但又相對獨立。首先,“四史”教育屬于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護理課程在知識結構上有著一定的邏輯差異性,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和渠道。其次,“四史”教育與護理教育理論與實踐比例失衡,實踐課程比重相對較小,青年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無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另外,“四史”教育沒有與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緊密結合,一些職業院校的“四史”教育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脫離了對高職青年學生所處時代和文化環境的深入分析,導致教育內容與時代脫節,缺乏時代感和時效性,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四史”的需要和期望,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四史”的內涵和精髓。
2.3學生參與度不高,教育方式略顯陳舊
在當今信息豐富、文化多元的時代,一些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仍以理論講授式教學為主,缺乏切實可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教育方法,這種陳舊的教育方式互動性不強,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四史”教育開始于課堂,又止步于課堂,學生們缺乏實地考察與模擬實踐的機會,很難親身參與和體驗學習活動的樂趣,較難領會“四史”教育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的意義。另外,“四史”教育資源相對有限,值得教育者深挖與拓寬的教學內容很多,但是迫于教學過程中各種條件限制,很多教學資源研究工作較難推進。對于學生的考核方式更側重非理解性的機械記憶,影響了學生個性化發展與學習的需要,難以調動青年學生的積極性,無法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導致青年學生在“四史”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度和主動性不高,難以產生良好學習效果。
2.4知識儲備量不足,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思政教師與護理專業教師的專業背景不同,“四史”理論知識儲備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四史”教育內容的學習與研究不夠深入。一方面,部分教師“四史”知識儲備不足,在課堂上缺乏歷史情感投入,很難在課堂上將相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知識聯系起來,串聯成一條或者多條清晰的歷史脈絡,也未能將“四史”相關內容與當今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在授課時往往照本宣科,很難向學生清晰地講解“四史”教育的實際內容與意義,也很難讓課堂氣氛活躍,缺乏一定的互動性與吸引力,無法讓學生產生共情。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四史”教育內容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而一些教師因循守舊,未能及時關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和觀點,未能主動進行新知跟進與學習,無法將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受“四史”。
3“四史”教育融入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將“四史”教育融入五年制職業護理人才培養全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護理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3.1“四史”對接課程,緊扣時代脈搏
3.1.1增加“四史”教育課程設置
將“四史”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系統介紹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源和演變,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3.1.2加大專業課程“四史”融入
在護理專業課程中,可以結合“四史”教育內容,將相關歷史知識、具體知識點與護理理論、臨床案例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理解中國護理與國家發展的密切關系。比如,在講解護理發展史時,可以介紹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衛生工作史,也可以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的我國衛生事業工作的發展史;在講解護理倫理時,可以將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
3.1.3“四史”教育緊跟時代發展
護理專業肩負著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使命,“四史”教育緊跟時代發展,融入護理專業教育,對于提升護理人才培養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四史”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護理專業的優勢,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健康教育、衛生健康宣傳等活動,正向引導學生關注人民健康需求,為廣大群眾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與人文關懷。例如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連云港中醫藥高職?!保┳o理系黨支部在2023年12月走進當地社區開展“百合健康行·愛心進社區”活動,教師帶領學生結合護理專業所學知識,現場指導居民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等,為群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將“四史”精神貫穿活動全程,為社會健康發展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3.2“四史”多維學習,創新教育方法
3.2.1創新“四史”教育方式方法
在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四史”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至關重要,可以提高“四史”教育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歷史。一方面,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護理領域的案例,帶領青年學生開展討論研究,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交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深刻體會人物的情感與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四史”教育,比如開發互動教學平臺、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通過音頻、視頻、圖像或VR虛擬現實技術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感受和學習歷史。
3.2.2多維開展主題教育
護理專業可以圍繞“四史”主題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進行實地參觀,追尋歷史足跡,加深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了解,增強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舉辦“四史”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讓青年學生在各類競賽中提高對“四史”知識的認知,檢測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積極帶領學生開展各類志愿活動。例如,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護理系黨支部與花果山派出所結對共建,帶領師生走進派出所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地方社區治理和民生改善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3.3“四史”提升素養,打造師資強隊
“四史”教育是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價值觀的引領者和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提高教師對“四史”教育的認識和能力,是保證“四史”教育與五年級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相結合的關鍵。
3.3.1加強師資培訓指導
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教師的政治、歷史、文化素養,鼓勵教師將“四史”教育內容與護理專業知識相結合,納入教師培訓計劃,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教師的“四史”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通過組織教師集體備課、交流研討活動,鼓勵教師跨學科合作,共同開展“四史”教研活動,有序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
3.3.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高職院校要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責任感,注重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樹立優秀教師典型,積極引導教師更加深入理解師德師風的具體內涵和具體要求。例如,連云港中醫院高職校邀請連云港市教育局信訪辦主任劉宗飛開展《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思考》專題講座,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領會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另一方面,廣大高職院校要科學建立師德師風評價機制和督查機制,將“四史”教育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促進護理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培養具有專業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的護理人才提供強有力支撐。
3.4“四史”深度融合,營造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四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五年制高職護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高職院校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4.1線下線上文化陣地,營造“四史”文化氛圍
線下,可以在校園內、教室內、公共走廊等區域設立“四史”教育宣傳欄和展區,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也可以在學校校報、校刊開設“四史”教育專欄。線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校園媒體、校園公眾號等形式進行“四史”專題教育、專題活動,開設線上互動專區,方便師生實時學習、交流與互動。
3.4.2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傳承弘揚紅色文化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提高護理學生對“四史”教育認知與興趣的重要途徑,廣大高職院??梢猿浞职l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四史”主題活動,如文藝匯演、優秀護理畢業生專題活動、紅色經典故事誦讀、“開山島精神”主題學習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職業熱情與增強社會責任感。
4結語
“四史”教育融入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高職護理青年學生專業自信的必經之路。廣大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到“四史”教育在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與困境,積極探索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有效策略,緊扣時代脈搏,對接護理專業課程,創新“四史”教育方法,根據高職護理學生特點,開展各項教育活動,提升教師團隊整體素質,線上線下營造良好的“四史”校園文化環境。全面提升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的職業素養、綜合能力,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輸送高素質護理人才,推動護理教育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萬和.中職思政課堂融入“四史”教育,厚植家國情懷[J].華夏教師,2021,(32):2728.
[2]周家彬.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歷史與理論相結合”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沿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14120.
[3]王昆.民辦高校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研究——基于教師角色的轉變[J].大眾文藝,2015,(23):224.
[4]徐塞聲.牢記使命譜新篇[J].紅巖春秋,2018,(01):1.
[5]郭菁.新媒體環境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4):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