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廢墟文學以戰爭歷史變遷為背景,表現出人類在逆境中的堅忍與希望;而德國女性主義文學則從女性視角出發,對性別不平等提出挑戰,強調性別平等的重要性。研究廢墟文學與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之間的關系,對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問題及性別議題有一定的幫助,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與性別平等觀念的全球傳播。
[關鍵詞] 廢墟文學" 德國女性主義
一、廢墟文學簡介
1.廢墟文學的定義和特征
文學史上有“廢墟文學”之稱的是二戰后德國作家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并對法西斯專政予以反思而創作的小說,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余波中悄然崛起[1]。該流派的作品,多出自西德文人之手,細膩刻畫了戰爭浩劫后遺留的殘垣斷壁與民眾心靈的深刻傷痕,深刻揭露了戰爭對德國社會的重創及民眾在廢墟環境中的生存與精神狀態?!皬U墟文學”這一術語,精準地捕捉了那些深刻反映戰爭苦難、素材緊密根植于現實土壤的文學作品之精髓。
這些作品以對現實的濃厚興趣著稱,巧妙地融合了許多敘事技巧,包括夢境、荒誕、象征主義和意識流,并深入分析了戰爭對個人命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塑造。通過洞察,不僅發現了戰爭給城市和人民留下的傷痕,也深刻思考了戰后人們的艱辛。關于廢墟的作品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它是對人們在逆境中的韌性的頌歌,專注于戰爭的破壞,期待重生和廢墟之上的未來愿景。
2.廢墟文學與社會、歷史的關系
廢墟文學與社會、歷史之間存在著緊密且復雜的關系。廢墟文學是社會現實的鏡鑒。從社會的層面來說,它是一面鏡子。它直觀地反映了資源缺乏、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社會結構遭到破壞等二戰后社會現實狀況。這樣的刻畫,使人深刻體會到戰爭對社會的摧殘,對推動社會重建和改革的社會各界,也是一種鞭策。廢墟文學同時也體現了在困境中,人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重建家園的精神風貌,提供了社會形成凝聚力的動力。
從歷史上講,關于斷壁殘垣的文獻是歷史的見證。它把戰爭的殘酷和戰后的艱難,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提供了生動具體的資料,供后人對這段歷史進行研究。通過廢墟文學,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沉重,體會到戰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避免重復過去的歷史。而且關于斷壁殘垣的文學對歷史的書寫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促使后人對戰爭史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和對人類行為進行反思。
二、德國女性主義文學概述
1.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歷史發展
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歷史發展可以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的第一代女性主義開始研究。在當時,女性是作為一種附屬品存在于社會之中,她們被排斥于一切社會活動之外[2]。德國女性早期文學創作受限較多,經常面臨著父權社會的偏見和壓力。但在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的推動下,19世紀中期一些女性開始勇敢地表達自己對社會地位、婚姻制度等問題的看法。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秉持“男女同性”理念,以男性為榜樣,具有“男性中心主義”性質。到20世紀初,女性主義文學在德國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女性作家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對女性的職業發展、教育權利以及性別平等的追求成為作品中常見主題。
二戰后,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這兩個地區的女權主義文學在這一時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東德,強調婦女在勞動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是女權主義文學與社會主義思想的結合。婦女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貢獻和參與程度,通常體現在她們的工作中。而在西德,女性作家們傾向于探討女性在傳統家庭角色與現代社會角色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她們的作品中經常反映出對個人自由、情感表達和性別平等的深刻思考。
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女性主義文學進一步繁榮,第二代女性主義興起,強調女性特質,具有“女性中心主義”性質。女性作家們的創作風格也變得更加多樣,從現實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等各種手法都有使用。她們不但關注女性自身的問題,而且將女性題材與有關社會政治文化有關問題相聯系,這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德國女性主義文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繼續發展,與國際女性主義相互交流和影響,近年來在國際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例如德國作家燕妮·埃彭貝克憑借小說《凱洛斯》斬獲國際布克獎,成為該獎項創設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德國作家。這是對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一種肯定,也表明了德國女性主義文學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
2.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主要特點
2.1鮮明的女性意識
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作品常以明確的女性視角展開,關注女性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社會地位等。比如卡琳·施特魯克的《階級愛》,作者依據自身經歷描寫了一名年輕女性在一段三角關系中的情感體驗,以及作為來自普通工人家庭的大學生所受的歧視,從而反映出女性的社會處境,展現出濃厚的女性意識,表達了對社會平等的追求,以及對男性處于中心地位的反對。
2.2對性別問題的深入探討
這些作品一般涉及性別角色的塑造、性別不平等現象以及對傳統性別觀念的批判,揭示了女性在社會各個方面所面臨的性別限制和壓力。
2.3多樣的表現形式
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的大多創作風格豐富多樣,涵蓋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多種手法。通過不同的寫作手法,展現不同的側重點?,F實主義作品真實地描繪女性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現實,現代主義作品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和表達,后現代主義作品則可能在敘事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和實驗。
三、廢墟文學在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中的位置
廢墟文學在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中占據著獨特且重要的位置。二戰后的德國,廢墟文學應運而生,它主要真實描述了戰爭廢墟和人們破碎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德國女性主義文學受到了廢墟文學的深刻影響。
廢墟文學為德國女性主義文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創作背景和視角,使人們對女性角色和地位在社會動蕩時期所面臨的挑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廢墟之中,女性所承受的苦難往往被放大,她們既要面對匱乏的物質和混亂的生活,又要在傳統性別觀念的束縛下掙扎求生。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以廢墟文學為表現形式,對女性在戰后重建過程中的多重角色和心理沖突進行了探討,為女性主義文學對性別不平等的批判提供了有力的現實依據,因此也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廢墟文學作品中呈現了主題的共鳴和擴展,這些主題在德國女權主義文學的形成中重新點燃了希望。女性要求重建她們破碎的生活,不僅是為了重建她們失去的物質家園,也是為了重建她們的社會地位和精神世界。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和新生的精神也是德國女權主義文學的重要驅動力,并激勵女性為平等和自由不懈奮斗。
四、德國小說《分裂的天空》簡介
1.作者簡介
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1929——2011)是德國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新穎的創作手法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沃爾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現實主題,認為作品的創作核心在于“主觀真實性”,即作者不應滿足于簡單地反映客觀現實,而要使自己的主體意識參與敘述過程,以個人經驗積極介入文本[3],主張文學作品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沃爾夫喜歡采用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顛倒等藝術手段來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因此,她有“德國現代派文學先鋒”的稱號。
沃爾夫的代表作之一《分裂的天空》發表于1963年。小說以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柏林墻的事件為背景。這一事件不但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還是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對立的象征。柏林墻的建立,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分割成兩部分,深刻影響了德國人民的生活,給他們的家庭、婚姻和愛情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悲劇。
2.《分裂的天空》的主要情節和敘事手法
小說以女主人公麗塔·賽德爾和男主人公曼弗雷德·赫爾富特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通過他們的關系變化,展現了德國分裂對個人命運的深遠影響。麗塔是一位年輕的教師,她與年長十歲的化學家曼弗雷德相愛。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兩人的關系在柏林墻建立前開始出現裂痕。曼弗雷德在工作上屢屢受挫,他的發明創造遭到拒絕,他郁郁不得志,于是他獨自前往了西柏林。最終他們的關系徹底破裂。麗塔來到西柏林看望曼弗雷德,在探親過程中意識到西方社會并非她想象中的完美,她試圖說服曼弗雷德回到東柏林,但未能成功?;氐綎|柏林后,麗塔在同志們的關懷和支持下,回顧自己的過去,試圖戰勝內心的恐懼,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動力和希望。
這部小說的情節結構復雜,運用了多種敘事手法,包括意識流、蒙太奇和時空轉移,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微妙的心理描寫和對自然景觀的抒情描寫,克里斯塔·沃爾夫展示了她筆下人物在分裂社會背景下的情感歷程和意識形態沖突。
3.《分裂的天空》產生的文化和社會影響
《分裂的天空》出版后,由于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新的寫作方式,在德國和國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最初,該作品在文學界引起了激烈的辯論,尤其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它不僅獲得了文學上的贊譽,而且還被拍攝成電影,擴大了它的文化影響力。
在社會影響方面,小說深刻揭示了德國分裂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苦難。小說以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為主元素,不僅反映了社會環境的矛盾和沖突,也反映了個人的決定和掙扎。
五、廢墟文學主題在《分裂的天空》中的體現
1.社會背景與女性角色的設定
《分裂的天空》這部小說的社會背景是1961年柏林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被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處于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分別處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之間的對峙和競爭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緊張的國際局勢也反映在小說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上,比如男主角曼弗雷德對東德社會的不滿以及對西德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戰背景下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對人們的影響。
小說以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柏林墻為重要時間節點。柏林墻的建立進一步加劇了德國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狀態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包括家庭的分離、社會的割裂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成為德國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也給人們的心靈投下了沉重的陰影。這一歷史背景為小說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和政治基礎,使故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歷史意義。
主要人物麗塔是一名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生活在德國中部的一個小鄉村。由于貧困和得不到前線失蹤的父親音訊,她在二戰剛結束時隨母親住在姑媽家里,并在那里學習讀書。麗塔17歲時在一家縣屬保險公司當職員。小說中沒有對麗塔的外貌進行詳細的描寫,但可以從她的性格和行為中推測出她是一個美麗、聰明、善良的女孩。麗塔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出了堅強勇敢的性格特點。她在工廠里實習鍛煉時,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但她始終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了實習任務。麗塔也是一個善良溫柔的女孩,她對身邊的人都非常關心和照顧。在她在與曼弗雷德相處時,表現出了溫柔體貼的一面,她關心他的生活和工作,支持他的理想和追求。
女主人公麗塔是一個在勞動中逐漸成長并變得成熟的女性形象,這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對她的期待和挑戰,不僅要面對個人情感的抉擇,還要在社會和政治的巨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女主人公的心理創傷與內心掙扎
在《分裂的天空》中,小說人物的心理活動被詳細描寫,這讓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麗塔深愛著曼弗雷德,但曼弗雷德因對現實社會不滿,在其發明成果被拒絕后,選擇去了西柏林。這讓麗塔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她開始懷疑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付出是否值得,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曼弗雷德。
曼弗雷德的離開使價值觀的沖突在兩人之間不斷加劇,也讓麗塔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她開始思考到底哪種價值觀才是正確的,自己是否應該跟隨曼弗雷德的選擇?;氐綎|柏林后,她的心被同事的友誼溫暖了,充滿活力的生活給了她新的力量和一切都溫暖友好的感覺,這使她能夠面對現實,開始新的人生道路。但她無法忽視德國分裂給她帶來的心理陰影,還是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擔憂和恐懼。
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學作品,也展現了個人在社會大背景下如何做出選擇、認識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深刻探討。
3.女主人公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
麗塔的故事從她在德國中部小鄉村的平凡生活開始,經歷了與曼弗雷德的愛情,從在哈雷的大學學習,再到機車車輛廠的實習,她的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彩。
麗塔在工廠實習期間,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物,比如車輛廠木工組組長、工長、廠長等,她從這些人身上學會了自我發現以及找到了生活的真諦。她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曼弗雷德的出走給她的精神帶來了陰影,使她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然而,麗塔并沒有因此放棄,她選擇了回到東柏林,重新開始人生新的漫長旅程。
4.女主人公的個人經歷與社會背景中的廢墟化
《分裂的天空》是女主角的個人經歷和社會背景下的廢墟現象的描繪。麗塔的生活逐漸變得多姿多彩,從在德國中部小鄉村的普通生活,到機車車輛廠的實習。但在德國日益分化的形勢下,麗塔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生活也遭遇了震動和挑戰。
麗塔的個人成長和社會背景環環相扣,愛情和人生也免不了被時代左右。德國分裂對個人命運的深遠影響,從她與曼弗雷德的關系中可見一斑。曼弗雷德的出走,既是對個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對社會分裂的無聲抗爭。而在面對失去愛人的痛苦后,麗塔選擇回到東柏林,體現出她深刻的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感。
小說中利用麗塔的內心獨白和心理描寫,展現了她在這種分裂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自我探索和抉擇。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成長史,也是那個時代下普通人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寫照。
5.廢墟文學的非線性敘事方法在小說中的體現及作用
《分裂的天空》這部小說在敘事結構上采用了非線性敘事方法,這在克里斯塔·沃爾夫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小說不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情節,而是通過主人公麗塔的回憶、內心獨白、意識流等敘述故事,使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感情等得到深入揭示。小說中敘述的故事不單使用第三人稱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還采用第一、第二人稱,在讀者面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談話、獨白或旁白的方式來描述。
沃爾夫通過這種非線性敘事結構,成功地表現了德國分裂這一社會背景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糾葛,讓《分裂的天空》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又深刻地探討了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成就自己。
六、結語
《分裂的天空》作為克里斯塔·沃爾夫的代表作,在德國女性主義文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沃爾夫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探討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此外,《分裂的天空》在藝術表達上具有開創性,沃爾夫運用意識流、蒙太奇、時空倒置等現代主義手法,更深層次地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以交織人物情感的形式呈現非線性敘事風格的特點。沃爾夫的風格和技巧對后來的德國女性主義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寧軒.博歇爾特短篇小說的廢墟書寫研究[D].黑龍江大學,2024.
[2] 黃克琴.德國女性主義語言學研究初探[J].德國研究,1998(3).
[3] 南方.克里斯塔·沃爾夫《卡珊德拉》的女性烏托邦書寫[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段泂屹,吉林外國語大學西方語學院,研究方向為德語語言文學;
王亦佳,吉林外國語大學西方語學院,研究方向為德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外國語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廢墟文學對二十世紀后期德國文學發展的影響”(項
編號:X2024109640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