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推動汽修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應性,課題組基于企業需求適應性的汽修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分析傳統汽修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與企業密切合作更新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創新技術應用強化企業需求適應性教育、建立實訓基地和團隊合作平臺等措施,為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汽修人才開辟了新的道路。
關鍵詞:汽修人才;適應性改革;企業需求;教學資源;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9-0098-04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對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高級實用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然而,傳統汽修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不足,包括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設備配置不合理以及缺乏實踐操作[1]。在課程結構上,專業課課時不足導致學生個性化發展受限;實踐教學缺乏系統設計,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經驗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教學資源未能及時更新,教學設備采購未充分考慮現代教育技術和行業發展趨勢,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受限。更重要的是,傳統的汽修人才培養模式過于注重理論傳授而忽視實踐操作,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難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積極探索基于企業需求適應性的汽修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直指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痛點與堵點,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并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
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
在快速迭代的汽車行業中,企業對于汽修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這對傳統的汽修專業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2]。原有的汽修專業教學課程體系雖然包括了傳統汽車維修的相關內容,但往往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直接運用于崗位實際工作中。具體來說,原有課程設置更多地關注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而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這與現代企業對汽修人才的要求相差甚遠[3]。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職學校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增加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電子系統維護、車身修復(釩金)等新興領域的教學內容,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在玉林市機電工程學校(以下簡稱玉林機電學校)汽車維修專業中得到了具體而深入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玉林機電學校根據當前汽車行業發展態勢和企業實際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優化。
一是保留并強化了汽車構造與原理這一基礎課程,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汽車整體結構和各系統工作原理的機會,為后續的學習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增設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玉林機電學校對新能源汽車相關課程進行了全面更新,涵蓋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基礎、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等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新能源汽車常見故障的診斷,提高學生的新能源汽車維修能力。
三是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玉林機電學校開設了汽車電子技術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汽車電子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和故障診斷方法,為后續的汽車空調、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等課程打下堅實的電子基礎,提高學生的維修效率和質量。
四是在汽車鈑金維修和汽車涂裝技術課程中,玉林機電學校注重學生實用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學校新增車身面板損傷修復、車身尺寸三維測量等實用技能,以及維修質量檢驗和工作評價等職業素養培養內容。同時,在汽車涂裝技術課程中,學校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涂裝技能和環保意識,通過舊漆膜清除、表面銹蝕油污處理、車身遮蓋、噴槍調整等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獨立完成汽車涂裝的全部流程。
五是在二手車市場日益繁榮的背景下,玉林機電學校開設了二手車評估與銷售課程,包括車輛檢查要點、評估標準的運用以及價格估算的方法等。通過理論講解和大量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掌握二手車評估的基本方法和交易流程,為他們的未來就業拓寬渠道。
六是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玉林機電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場所和合作企業提供的機器設備,將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融入到學生的實踐操作中。學校安排了豐富的校內實訓基地實訓學習和校外實習機會,并在實訓教室沒有教學安排的情況下主動對學生開放,鼓勵學生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操作訓練。同時,學校還安排了專業的指導老師輪流值班,解決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問,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學到的專業知識充分吸收并轉化為動手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對勞動市場的適應性。
在這個過程中,玉林機電學校密切關注汽車行業的最新動態和技術發展,定期審查和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緊跟行業發展步伐。通過與企業和行業的緊密聯系與合作,玉林機電學校及時了解最新的技術發展和趨勢,將其納入課程設計中,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二、與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更新教學資源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汽車行業中,職業學校必須緊跟行業步伐,以確保所培養的汽修人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企業作為產業創新的前沿陣地,擁有最新的技術、設備和行業動態。職業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能夠及時獲取這些信息,并將其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此外,企業也能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行業需求,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玉林機電學校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第一,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玉林機電學校積極推進汽修人才培養的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建設,作為校企合作的實體平臺。該平臺將專注于教學項目的共同開發、實際問題的聯合解決以及技術研發的協同創新,實現教育與崗位實踐的深度融合。
第二,引入企業導師制度。玉林機電學校主動邀請汽修行業的資深專家和技術骨干作為學校教學的導師,全程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企業導師通過講座、實操指導、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學生傳授實踐經驗、提供技術指導,并分享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行業動態和就業前景。
第三,共建教學資源。首先,玉林機電學校與企業保持密切溝通,及時了解汽車維修技術的最新動態、設備和工具的發展趨勢。然后根據這些信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資源的更新,參與教學素材的編寫,確保教材、實驗設備和實訓場地始終與行業標準保持同步。其次,玉林機電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真實案例和項目,豐富教學內容,切實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再次,玉林機電學校積極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和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資源。這些技術不僅能夠模擬真實的維修場景,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實現與行業發展的同步更新,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前沿性。最后,玉林機電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汽修行業的展覽會、技能競賽和實踐實習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行業環境,了解行業需求,進一步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這些活動也是學生建立行業聯系、拓展人脈資源的重要途徑。
三、創新技術應用,強化企業需求適應性教育
為適應汽修行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玉林機電學校積極探索并應用新型信息技術,以創新汽修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企業需求的適應性。
首先,玉林機電學校通過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構建了沉浸式汽修教學場景。為此,學校投入超過200萬元人民幣購置AR眼鏡和VR頭顯設備及配套的軟件開發工具。自引入AR/VR技術以來,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45%,實操練習時間增加了30%。其次,學校開發了智能診斷系統,依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實時反饋,精準推薦維修案例和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維修新技術和新技能。再次,學校還構建了汽修知識圖譜,整合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和案例,形成系統化的學習資源庫,讓學生可根據企業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學習路徑。最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發移動學習系統,提供汽修在線課程、實操演練、技術更新和行業資訊,讓學生能緊跟行業發展步伐隨時隨地學習,顯著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玉林機電學校打造了一個高度適應企業需求的汽修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實用、前沿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創建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
玉林機電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創建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嚴格按照4S店的高標準精心打造:接待區布置專業且井然有序,維修車間內設備先進,配件庫房管理規范有序。濃厚的職場氛圍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4]。
在日常教學中,玉林機電學校應與汽修行業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尋找有經驗和資源的合作伙伴,共同設計、組織實踐教學項目。一是根據行業需求和實踐教學目標,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專業的實訓基地或實驗室,打造真實的汽車維修和保養環境,配備先進的設備、工具和軟件系統,通過模擬不同類型的車輛故障情況,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實訓基地有4人,總面積超10 000平方米,每年接納學生實訓超過3 000人次。二是根據實際需求和行業標準,學校和企業共同設計符合實踐要求的課程。課程設置巧妙融入實踐教學內容,確保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實驗來學習和掌握相關技能。課程設計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學校邀請汽修行業的專業人才作為實訓導師參與實踐教學,他們提供實踐案例、技術指導和經驗分享,引導學生在實訓基地中進行真實場景下的維修和故障排除操作,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三是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設計一系列的實訓項目和模擬練習,幫助學生實現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這些項目包括常見故障的排查與修復、車輛系統的調試和校準等。通過反復實踐,學生能夠熟悉并掌握各種操作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四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科學有效的實訓評估機制,對學生在實訓基地中的表現進行記錄和評估,并與相關認證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權威認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建立團隊合作平臺,加強綜合素養培養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玉林機電學校大力推動在校教師與行業專家進行深度交流互動。一方面,聘請資深技術專家與管理專家進校兼職授課,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實戰經驗;另一方面,玉林機電學校安排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重大項目研發和實施。通過這些舉措,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高級“雙師型”教師4人,中級“雙師型”教師13人,初級“雙師型”教師5人,教學水平持續提高。
一是建立一個線上或線下團隊合作平臺,供學生進行交流、協作和共享資源。該平臺包括論壇、聊天工具、文件共享系統等,方便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二是組建跨學科的學習團隊,包括汽修專業學生以及其他相關專業(如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學生。這樣的團隊結構可以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交流與融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三是設計項目驅動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團隊中共同完成。這些項目可以模擬實際汽車維修案例,要求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分析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并動手操作。如此一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四是為每個團隊分配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和監督團隊的學習和工作。導師可以是來自汽修行業的專業人才,也可以是教師,他們可以提供實際經驗和專業知識的指導,幫助團隊順利完成項目任務。此外,對學生團隊學習成效的考核評價,學校采用綜合評估的方式對團隊合作的表現進行評價。評估時重點考慮團隊的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項目成果等方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內驅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經過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和推進,基于企業需求適應性的汽修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等得到了明顯提升。一是實踐能力提升。通過實踐操作和實驗,學生掌握了汽車維修和保養的各項技能,能夠獨立完成常見故障的排查與修復。近四年來,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賽,榮獲省部級獎項13個,市廳級獎項38個。二是就業競爭力增強。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和實訓基地的共建,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下進行學習、訓練,學生具備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也擁有了較高的職業素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許多學生在畢業前就獲得了企業實習的機會,部分學生直接被錄用為正式員工。三是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如科技競賽、創業培訓等,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團隊合作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協調和溝通,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深化校企合作、應用創新技術、建設實訓基地和加強團隊合作,玉林機電學校成功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汽修人才,為汽修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隨著汽修行業的快速變化和技術的持續進步,該模式仍需不斷探索和完善,以適應未來的挑戰和需求。今后,課題組將繼續通過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探索和加強行業合作,培養更多具備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汽修人才,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韓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汽修人才為例[J].農機市場,2023(07):38-40.
[2]金志宇.“1+X證書制度”背景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研究:以中職汽修專業為例[J].時代汽車,2023(10):67-69.
[3]陳虎,何道材.淺談中職汽修專業德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時代汽車,2023(08):35-37.
[4]寧彬程.中職汽修專業“崗課賽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為例[J].時代汽車,2023(08):53-55.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汽修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適應性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0B258)的研究成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