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將推進鄉村振興融入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有助于豐富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促進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以推進鄉村振興為背景,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聚焦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立足廣西靈山荔枝產業鄉土案例,通過整合相關素材,創設真實的地理情境,結合學生活動設計,提高學生對農業區位知識的認知能力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問題的分析能力,切實加強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同感,在知識培養、能力提升和思政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教學設計;產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9-0140-05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1],其內容涵蓋生態、產業、文明、治理和生活五個層面[2],其中每個層面的戰略實施都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的核心概念深度契合。因此,中學地理教學應及時把握學科動向,將課程內容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讓學生將課堂中的地理學習與生活中的地理和社會發展接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廣西是國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區域,典型案例豐富,為高中學校開展鄉村全面振興研學活動提供了便利,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融入廣西鄉土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將鄉村振興案例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既符合《課程標準》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廣西鄉土資源優勢促進教學創新,提升學生對家鄉及國家發展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能力?;诖?,本文運用學生熟知的家鄉產業振興典型案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將產業振興案例融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的教學設計,加強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一、教學分析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4]。行為條件要求為“結合實例”,即教師整合鄉土案例,創設生活情境以開展教學活動;行為動詞為“說明”,要求學生掌握本章內容;主體內容為“農業的區位因素”,點明了本節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課標的整體要求為學生能夠說出農業區位的各個因素,明白各因素如何影響農業區位選擇,并且能夠結合案例材料或者實際情境對產業活動進行區位分析與選擇,提升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判斷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問題關系的初步意識,從而樹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觀。
(二)教材分析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產業區位是第一冊“自然地理要素”與第二冊“人文地理要素”的綜合分析應用,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教材將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置于本章開篇的位置,在章節學習中起到引領作用,為后續工業與服務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承接了“人口、鄉村和城鎮”章節的內容。本節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農業區位因素,介紹農業生產活動的概念及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農業區位的概念及自然和人文兩大區位因素。二是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教材內容由農業活動和農業區位的概念、農業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是一個由理論到實踐、分析到歸納、單一到綜合的思維學習過程(如圖1所示)。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在認知特點方面,該階段的學生對外界新的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同時處于理性邏輯思維形成初期,易于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在知識技能方面,該階段學生經過前期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關于人口、農業的地域類型等內容的學習為本節學習奠定了基礎。在生活經驗方面,由于受學習與生活環境限制,部分學生無法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生產活動缺乏系統認識,學生在綜合分析地理問題時會面臨困難。同時,高一年級學生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本節課選取廣西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荔枝產業這一鄉村全面振興案例,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展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課堂順利開展。
二、教學目標和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
本節課設計了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二)設計思路
廣西靈山縣以中國荔枝之鄉的優勢為基礎,通過不斷優化農業區位條件,走上了以特色農業帶動產業振興的道路,實現了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通過分析靈山縣鄉村全面振興的歷程,可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因此,本教學設計以靈山縣荔枝產業對區位因素選擇及區位因素變化為主線,以靈山縣萍塘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為背景線,創造鄉土情境,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的問題,逐層深入,引發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和鄉村振興內在聯系的思考,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如下頁圖2所示)。
三、教學過程
(一)游魅“荔”靈山,悟鄉村振興
教師播放原創視頻《“壯美廣西·鄉村振興”年度特色案例——廣西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展示在靈山縣的荔枝品種示范園中,一顆顆果型飽滿的荔枝掛滿枝頭與農民豐收的景象,并配合視頻講解近年來靈山縣萍塘村這一鄉村振興示范村依托荔枝特色產業,實現以產業振興促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
學生觀看視頻,對廣西靈山縣荔枝產業發展狀況形成基本認知,思考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原因。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創設鄉土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強鄉土教育;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鄉土案例導入,深化學生對家鄉地區的區域認知。
(二)追“荔”史典故,習區位原理
教師以視頻和文字的形式展示楊貴妃與荔枝的典故,手動翻轉教學工具沙漏“逆轉時間”,帶領學生穿越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場景,并結合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引出“嶺南”所代表的地理位置;展示中國荔枝分布圖,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荔枝主要分布地區,學習農業區位的內涵,總結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
教師提問:唐玄宗為什么不直接在長安城種植荔枝,而是派人快馬加鞭將荔枝從嶺南運送至長安?
學生結合情境閱讀地圖與教材相關內容,提取關鍵信息,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解答問題總結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三大特點。
設計意圖:創設典故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觀察地圖并總結,讓學生直觀了解荔枝的分布情況,同時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
(三)識靈山佳“荔”,探區位奧秘
教師翻轉沙漏,帶領學生返回現實地理情境。通過展示荔枝生長習性、靈山縣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社會經濟條件的材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影響靈山荔枝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總結得出: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既要考慮當地區位條件,又要考慮農作物的生長習性。
教師出示以下材料,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
材料1:荔枝是一種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水果,根系龐大,喜高溫高濕強光,對山地紅、黃壤能夠較好適應,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的弱酸性砂壤土最佳。
材料2:靈山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晝夜溫差適宜,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靈山縣氣溫降水示意圖如圖3所示。
材料3:靈山縣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大部分土地屬于花崗巖赤紅壤和沙頁巖赤紅壤,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的占90%以上,土地肥沃。靈山縣境內大小河流124條,縣內河流分沿海(北部灣)、沿江(西江)兩大水系,全縣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3.6億立方米。
材料4: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靈山縣人口排名廣西第四位,靈山既是人口大縣,也是農業大縣,物產富饒。
材料5:靈山荔枝種植始于漢朝,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2019年被列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行列,是廣西名牌產品、優質農產品。
材料6:靈山縣地處廣西南部,距離南寧市、北海市等城市均為100多千米。該地理位置有利于靈山農產品的銷售和物流運輸,為靈山縣的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助于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銷售。
探究活動1:結合材料1、材料2、材料3,分析靈山縣能種植大量且優質荔枝的自然因素。
探究活動2:結合材料4、材料5、材料6,分析影響靈山縣發展荔枝產業的人文因素。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圖文資料完成探究活動;展示學習成果并完成組間互評。教師深入各小組進行適當引導。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真實案例——“靈山荔枝”融入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文材料,以小組形式完成探究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與人文區位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明確農業生產是多要素綜合的結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四)借發展之“荔”,析區位變化
師:新中國成立前,靈山縣因未形成荔枝種植規模,經濟效益微乎其微。此后,也因為果園基礎設施落后,荔枝采摘后運輸不便、產銷不暢等問題,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來,靈山縣狠抓特色農業經濟發展,不斷完善荔枝果園基礎建設,擴大種植規模,形成了全產業鏈,并擁有一系列本土特色產品,將其銷售到全國各地,荔枝產業成為靈山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引入時間尺度,展示不同時期靈山荔枝的發展狀況,創設具有動態性的鄉土案例情境;呈現影響靈山荔枝發展的區位條件發生變化的材料,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并分析區位因素的改變,完成探究活動3;總結得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外界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但自然因素相對穩定。
教師出示以下材料,引導學生完成探究任務。
材料1:為發展靈山荔枝特色農業,早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政府每年投入資金超1千萬元,還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促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材料2:隨著荔枝保鮮、冷藏等技術的不斷改進,市場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靈山縣香荔、桂味等優質品種逐步突破地域限制,銷往全國各地。
材料3:近10年靈山荔枝產量統計情況。
探究活動3:靈山荔枝產業發展經歷了哪些變化,分析其發生變化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結合靈山縣荔枝產業的發展變化,思考新圩鎮萍塘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原因?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提取靈山縣發生變化的農業區位因素,分析其改善區位條件的措施以完成小組探究活動;思考靈山荔枝產業發展與新圩鎮萍塘村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之間的聯系,深挖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內在邏輯。
設計意圖:結合文字與表格材料,引導學生從自然和人文因素角度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將特色農業的發展與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鄉村全面振興相關聯,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在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加深對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解,增強其愛國愛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五)理知識脈絡,獻發展策略
教師講解: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鄉村產業應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政府支持;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四大基本原則,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振興。教師提煉靈山發展荔枝產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內涵:發展地方產業應緊扣區域優勢區位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并在綜合分析本地區位因素的基礎上改善劣勢區位條件,揚長補短;隨后結合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知識與產業振興四大基本原則,引導學生從產業融合、綠色發展、市場營銷與創新技術等方面,為靈山特色荔枝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合理化建議。
學生理解靈山特色荔枝產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的聯系以及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基于靈山荔枝產業發展現狀,結合產業振興基本原則,調動已有知識,為靈山特色荔枝產業發展及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建言獻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綠色發展、產業融合等角度為家鄉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出建議,關注家鄉產業發展,增強學生的愛鄉之情,培養人地協調觀與地理實踐力;通過聯系靈山荔枝特色農業與鄉村全面振興,切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時事、學習國家政策方針,增強社會責任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課堂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結合知識框架回顧本堂課所學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知識點,及時為學生解疑答惑。學生通過回顧梳理本節課知識,參與課堂總結、構建知識框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六)知識巧遷移,實踐促素養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分析靈山縣荔枝以外的其他農業產業(如龍矮桿香蕉、芒果等)的區位選擇和影響因素,并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
設計意圖:此次調查活動,加深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知識的理解,能夠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案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強化鄉土教育。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主動對接和服務鄉村振興是地理學科應肩負的責任和使命[5],教師在中學地理課程中應發揮學科優勢,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借助鄉土地理資源,將課程內容與現實問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戰略,提升其責任感與使命感,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此,本節課以人教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為例,將靈山縣發展荔枝特色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案例作為教學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創設情境不斷深入探究靈山荔枝產業的各種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借助鄉土地理資源有效整合地理知識與原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鄉土情境問題進行探討,學會綜合分析、解決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啟發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同時,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規律,設計了逐步推進的鄉土情境問題,旨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進行課堂升華與總結,學習產業振興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產業發展,并為家鄉振興提供建議,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與地理實踐力,厚植家國情懷。
(二)建議
一是針對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案例。鄉村振興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其“二十字要求”與高中地理教學密不可分[6]。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融入高中地理教學,需要從地理教材內容出發,密切聯系五大鄉村振興目標,深入挖掘鄉村素材內容,明確案例指向,避免教學案例選取的隨意性與非必要性,以此搭建鄉村全面振興與高中地理教學有機結合的橋梁,充分展現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地理教育意義。
二是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直觀的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動畫等,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及其背后的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靈活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切實感受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過程。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在虛擬教學情境中探索現實鄉村中存在的地理問題,培養地理綜合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是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培育核心素養。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融入高中地理教學,應落實《課程標準》要求以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分析鄉村全面振興案例和開展實地調查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思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而培育學生的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樹立人地協調觀;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從自然、經濟、社會等多角度分析鄉村全面振興的影響因素,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梢姡咧械乩斫虒W應加深學生對鄉村全面振興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四是結合鄉村發展,強化價值引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著重講解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鄉村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當地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讓學生深入了解鄉村全面振興的內涵、實施路徑與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6-01].http://w w w . g o v . c n / g o n g b a o / c o n t e n t / 2 0 1 8 / c o n t e n t _ 5 3 3 1 9 5 8 . h t m .
[2]朱夢園,戴文遠,鄧珍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9):10-14.
[3]張潔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產業經濟融入地理教學的現狀與路徑[J].地理教育," 2022(S1):63-6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黎茵茵,羅嬌,林媚珍,等.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村振興戰略探究:以“廣西桑蠶業發展”為例[J].地理教育,2023(S2):181-183.
[6]李賽,孫慧敏,史春云.鄉村振興戰略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為何與何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4):27-29.
注:本文系廣西師范大學2023年度新工科、新文科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3JGXG03)、廣西師范大學2023年度國家級大學生 創 新 創 業 訓 練 計 劃 項 目 “ 鄉 村 振 興 視 域 下 的 產 業 振 興 與 高 中 地 理 教 學 融 合 策 略 研 究 ” ( 2 0 23 1 0 6 0 2 0 1 8 ) 的研 究 成 果 之 一。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