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類型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數量已超國內高校總數的一半。高職體育課程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為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鑒于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傳統、課程信息化應用滯后、師資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欠缺等問題,本文提出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路徑:厘清課程定位和目標,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強化課程實施及其成效,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課題項目: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教學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研究》,WZYzd202015。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建立和傳播,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體育課程改革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體育課程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對其內涵與本質的分析、體系的構建等理論研究層面[1][2],目前已經有部分學者將研究的重點從純理論研究,逐步過渡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及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證研究上[3][4]。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通過體育學科學習,學生所能掌握與形成的終身體育鍛煉所需的、全面發展必備的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5]。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最能反映體育的學科價值,是在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接受并逐步形成并能持續發展的適合自身發展的關鍵技能,包括健康知識、運動技能、運動習慣、道德品質等核心內容。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融入體育教學中的路徑,是當前高校體育課改革的重點,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
本文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走訪專家,入校訪談,深入調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情況,從高職體育課程價值、目標、實施、資源、評價等幾方面進行系統分析,以期找準存在的問題,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以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為主線,完善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二、現狀與問題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經歷了一個長期且不斷深化的過程,從“二維”“三基”到“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再到“體育核心素養”,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而不斷調整和完善。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6],隨著招生數的不斷增加,高職體育課程呈現以下幾類現象與問題:
(一)高職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欠缺
最為典型的是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不匹配。多數高職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還是持積極態度的,也具備一定的運動基礎,至少掌握一項運動技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練習。然而,專注于運動技能時,他們往往忽視了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導致在預防運動損傷、制定個人鍛煉計劃方面無所適從,存在嚴重不足。同時,普遍存在意志品質與心理素質薄弱狀況。體育鍛煉過程中,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相伴而行,特別是競技比賽中更加不可或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堅忍的意志品質能促使運動員獲得更加優異的成績,更能使人在逆境和遭受挫敗時,正確、及時調整心態。高職學生在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如:在長跑和引體向上時習慣退縮,做不到積極拼搏,超越自我。此外,終身體育意識尚未養成。源于終身教育理念的終身體育,強調了體育不僅局限于特定的年齡或階段,而是要貫穿人的一生,終身需要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由于對終身體育概念的認知和理解不到位,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多數學生不能主動、積極、持續參與體育鍛煉,從而難以形成鍛煉習慣。
(二)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傳統
近些年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持續、多樣化開展。但是依舊未能從本質上改變以注重技能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這雖與學校課時數設置不足、教學內容安排單一有一定關系,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始終沒有改變。在實踐體育教學中,基礎技術的傳授還是占大多數,運動目標的建立、體育理論知識、健康知識與行為的傳授、技術技能的運用等相對缺乏甚至完全缺失,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有效促進學生形成鍛煉習慣。
(三)高職體育課程信息化應用滯后
在全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部分高職院校開始探索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體育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但還不夠廣泛和深入。體育教學的信息化對體育教師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需要有一個接受并逐步迭代的過程,部分年輕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化能力,但苦于學校教學信息化設備不足,難以有效開展體育信息化教學。
(四)高職體育師資和教學資源不足
隨著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學生人數持續增加,體育師資力量出現嚴重不足,尤其是在選項課教學模式下,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運動需求。此外,高職院校多專注于專業發展,公共體育課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導致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出現教師斷層等現象。而在體育教學資源層面,運動場館的擴建與升級、器材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信息化教學設備的引入均未能跟上步伐,這不僅限制了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豐富,還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鍛煉項目的多樣化選擇以及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成了體育教學發展的瓶頸。
三、改革思路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重點著手。
(一)課程價值的定位
體育課程是學生學習運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的內容載體,也是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體育課程應體現鮮明的職業特性,突出職業特征相對應運動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應職業對身體工作的要求,掌握與職業相關的身體素質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應定位于增強學生體質,提升體育技能與素養,服務專業和職業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最終落在“育人”價值上。
(二)課程目標的確定
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要素出發,高職體育課程目標在原有“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具體和便于實施。在運動技能與習慣目標上,要求至少掌握一項運動技術與技能,并能形成長期鍛煉的習慣,逐步建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在健康知識和行為目標方面,能評價自身的體質和心理健康狀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造就健康生活方式;在體育品德與情感目標上,要求重視培養體育精神、行為道德、社會適應性等。這些目標的確定是在關注學生發展的基礎上,貼合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反饋并優化的。
(三)課程實施的優化
課程實施是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關鍵。一方面,核心素養為課程內容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另一方面,核心素養能夠引領教師課堂教學。體育課程教學是實現增強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最關鍵一環,也是課程目標實際落地的基礎。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如:基礎體能、專項技能、健康知識或行為等;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課內外一體化形式,提升學生運動技術技能;要講授健康知識和行為,培養體育品質和社會適應性。三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四)課程資源的整合
體育課程的資源整合涉及多個方面,如:體育場館器材設備、線上、課內外、人力等資源,都將對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場館器材設備資源是實施體育課程的首要條件,科學和完善的配備可有效保障、促進體育課的開展和提升。特別是部分學校有多個校區,如何開展相應項目的課堂教學以及配置相應的器材,成了一大難題。首先要解決場地問題,盡可能地把能利用的物理空間用起來,在此基礎上調配和補充器材以保障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與此同時,人力資源的主體就是體育教師,體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來體現體育課程的目標聚焦和內容整合,是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環。結合各校區專業特點、男女生源比例、場館情況,采取就近原則,如:可要求每個體育專業教師最少兼顧兩個校區,而且盡可能需要開辟個人的符合相應校區體育教學的第二專項。在信息時代,不掌握、不開發、不使用線上資源,終究會被時代所拋棄,體育教師亦是如此。傳統體育教學主要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在有限的每周教學時間內,除運動技能教學之外的其他內容難以傳授;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余,是否主動或被動參與鍛煉,無法有效地監控和監督。目前一些學校采用的健康跑APP,可以較好地督促學生參與鍛煉。教師可以在后臺實時查看所在班級學生鍛煉情況并及時反饋指導意見。此外,教師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如:學習通、釘釘、微信、QQ等進行輔助教學,是對課堂教學極大的補充,也是符合現階段學生生活習慣、鍛煉習慣的。信息化的溝通有效提升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體育教學的效果。教師可自我開發在線資源,也可充分利用網絡上可借鑒的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認知水平。課程資源的整合涉及各個方面,需要整合所有資源并優化配置,才能最高效地促進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和深化。
(五)課程評價的完善
應當摒棄以往只注重終結性考核的單一評價,形成包括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全過程、可動態調整的綜合評價體系。體系要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涉及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鍛煉,將診斷性、終結性和過程性評價三者相結合,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通過科學、全面的綜合評價,激發運動興趣,培養運動習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教學反饋,使其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穩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四、改革路徑
(一)增加體育課課時
學生體育課總學時合理增加,大一、大二開設完整選修課,大學三年或四年全部開設體質測試課程,以上課程全部為必修課,滿足高職學生的全學程的體育鍛煉學習要求。這能有效促進學生養成持續鍛煉的習慣,提升學生選項學習的有效性,通過一學年的完整學習,基本能掌握該項目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也是符合體育改革主線中“教會”這一要求。同時,這也使課程實施中,有更多的時間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如:大球類項目的團隊精神、分工協作、規則意識;小球類項目的勇于挑戰、奮起直追、永不言敗;操舞類項目的自信陽光、審美旨趣;武術類的傳統文化傳播、文化自信;體適能方面的頑強拼搏、不懼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等等,都可以在選項教學過程中,通過某一項練習有效結合進去。
(二)加強學生社團建設
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健身活動,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陽光跑活動成效明顯,但這一成效往往僅僅局限于學生基礎體能的提升和儲備,要想將課堂教學的選項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必須建設好足夠多的體育類社團,才能促使學生“勤練”,在課堂中學習基本技能,通過社團常規活動,進一步提高實踐運用能力,反哺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同時,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也是人的社會化在校園中的真實場景體現,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成立校園學生體育協會
學生體育協會旨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幫助學校體育建設的推廣,積極推動課外體育活動及運動訓練,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學生體育協會統籌學校、學院、社團(俱樂部)三級賽事,所有賽事貫穿全學年,賽事項目的選取兼顧競技性和興趣性,參賽人員覆蓋各二級學院和所有社團,到目前為止,已經做到了能經常性舉行體育賽事,基本滿足了體育改革主線中最后一環即“常賽”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開展人人都可參與的賽事最為困難,也是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探討和提升的地方。
(四)加強教育信息化系統建設
將原有的各自分散的信息傳輸系統,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多模塊的體育信息化系統,推送體育健康知識的,評定健康跑、體質測試、體育理論測試、體育成績,記錄場館器材使用情況等,有效整合了線上和線下的各類資源。
(五)調整課程內容,改進評價體系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比例方面,不斷強化專項學習,提高專項技能的基礎上,強調基礎素質的考核比例不低于20%,且每學期考核內容不一樣,把素質考核的形式從單一性改為多次性考核,并與平時分掛鉤,形成關聯性,這就有效促進了學生的主動鍛煉;將專項技能考核設定為終結性評價,強調專項技能學習的連續性;將體育健康知識的測試也納入綜合評價當中。在下一步評價體系的深化改革中,可以考慮學生在參與體育賽事和體育社團活動后,折算成一定的分數納入到課程評價體系中。
體育課程改革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中重要一環,是一項艱巨、長期而困難重重的任務。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為改革之路指引了前進方向,強調不僅要傳授運動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性等多方面的素養。因此,有必要持續深化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最終促成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尚力沛,程傳銀.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構成及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130-134.
[2]趙富學,王云濤,汪明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1):128-137.
[3]王曉林.新時期鄉村體育師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基于渝地鄉村學校體育的實證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34-141.
[4]寧麗娟,李志峰,王拱彪,等.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師范生運動認知實證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21,23(05):24-34.
[5]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國學校體育,2016(7):29-33.
[6]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答央廣網問:高層次人才如何培養?[EB/OL].(2024-03-01)[2024-03-27].http://www.moe.gov.cn/ 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