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通過振動發聲體(聲帶或者樂器)形成的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聲波,即人類通過歌唱或者演奏樂器產生的有邏輯的聲響,區別于大自然形成的樂音,以及運用科技通過腦電波控制電信號產生的聲音等形式。由于人振動發聲體的姿態、輕重緩急不同,發聲體的介質也不同,進而形成了音樂的獨特性和多變性。基于此,本文針對古典音樂表演的姿態進行研究,把古典音樂表演所具有的視覺感受與聽覺感受相聯系,探索音樂表演姿態對音響變化的影響,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古典音樂表演姿態概述
音樂表演是將音樂的聽覺屬性與舞臺視覺屬性相結合,立體化到視聽層面形成一種兼具音畫的舞臺藝術。音樂表演作為一種舞臺藝術,可視化的表演姿態也成為音樂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在音樂活動中,表演者在表演時(甚至表演前后)的動作就是表演者的表演姿態,姿態的變化會影響聲音的變化。由于音樂表演形式豐富多樣,表演者會根據不同的表演時間、表演內容、表演形式、表演環境、表演心態等因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展現出不同的表演姿態,以幫助產生更好的聲音效果,為觀眾呈現更好的音樂表演效果。表演姿態不僅是身體狀態的表現,還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表演者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姿態能夠增強表演者的自信心,進而影響演出時的情緒和音樂的表現力。在多人表演的情況下,表演姿態還作為一種溝通方式,既能展現表演者的音樂風格,也便于表演者之間的交流和配合,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古典音樂表演姿態是指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有意或無意使用的各種面部表情、手勢和位置移動等,這些動作的表現起到展現個人技巧、表達作品意圖以及與他人溝通和協調的作用,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身體姿態
1.站姿、坐姿
古典音樂表演中,表演者的身體直接面向觀眾,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觀眾的觀感。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有利于表演者控制聲音,產生更美妙的音色,同時也傳達出表演者的自信和演出準備充分的信號,使表演者更容易帶給觀眾不錯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姿態需要表演者身體重心穩定與平衡,腰背和脊柱自然挺直,避免過度彎曲或緊繃,保持舒適感;腹部核心肌肉提供相應的支撐,幫助控制肢體動作的流暢性;肩部微微打開,雙臂自然下垂,有助于放松手臂和手腕,避免肩部內扣;腿與腳放松,自然著地,避免僵直,重心分布均勻,確保其支撐性和靈活性。身體的適當放松和姿勢的協調統一能夠有效緩解演出時的緊張情緒,幫助表演者更好地投入古典音樂表演中。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傳達情感和增強音樂表現力的重要元素。表演者常用面部表情傳達與音樂相關的情感,比如喜悅、緊張或憂郁等。因此,大部分情況下,面部表情應與所表現的音樂情感相符。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適當夸張的面部表情可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使古典音樂表演更具戲劇性,也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沖突。
眼神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往往通過微妙的變化傳達信息。比如,歡樂與痛苦的眼神交替將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傳遞給觀眾。眼神所具有的交流性,對于保持樂團成員之間的默契同樣至關重要,有助于彼此會意,幫助更精準、更微妙地展現作品的變化。
3.手臂動作
器樂演奏中,手和臂主要負責演奏和固定樂器,需要兩者緊密配合與協調,以確保音樂能夠順暢無阻地演奏出來。除了演奏樂器之外,手臂動作還可以用來提示演唱中音樂的動態變化。柯達伊教學法強調無伴奏的歌唱,不同的手勢代表不同的音高,通過手部動作的細微變化來提示音的變化。在古典音樂表演中,指揮通過手勢或手臂向演奏家展示樂句或節拍的模式,使各樂器協調配合;指揮棒作為指揮重要的演出工具,可理解為手臂的延伸,指揮棒的幅度和力度暗示著音樂的處理方式或音樂的發展方向,既是指揮對個人音樂理念的表達,也是其與演奏家溝通的重要手段。
(二)呼吸姿態
音樂內在的韻律與表演者的呼吸息息相關,自然且規律的呼吸是確保音樂平穩進行的關鍵。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能夠精準捕捉聽眾的心理節奏,這既源于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節奏、節拍、韻律,也離不開表演者通過樂句處理、氣口安排以及呼吸控制來引導觀眾產生共鳴。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表演者會靈活調整呼吸,從而改變作品內在的節奏,打破原本穩定自然的節拍和音樂結構,從而推動音樂的發展。例如,在諸多室內樂表演場合中,表演者常常采用集體呼吸的方式一同呼吸,以提示樂句即將開始或轉折,從而呈現視聽效果更佳的音樂表演。
(三)空間位置變化
從走上舞臺的那一刻起,直至下臺,表演者都應具備一定的空間意識。隨著空間的移動和位置的變換,表演者會依據這些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視線,以便與其他表演者保持眼神和肢體交流;同時,這樣的調整也有助于改善聲學效果,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聆聽場內的聲音反饋,找到更佳的聲場和聲部平衡,從而增強對音樂的控制力。此外,空間位置的變化還能巧妙地引導觀眾的視線,加強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幫助傳達音樂的情感起伏,為表演增添情感深度。
總之,古典音樂表演中,表演姿態既是音樂情感表達的載體,也是溝通協調的方式,是音樂表演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姿態與空間位置變化對提升音樂表現力、促進表演者之間的溝通以及加強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至關重要。
二、古典音樂表演姿態探析
古典音樂中,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從人數和形式上可以分為獨奏(獨唱)、重奏(重唱)、合奏(合唱)。筆者作為一名合作鋼琴演奏者,有幸與眾多歌唱家和器樂演奏家合作,以下將針對不同表演形式對表演姿態的要求進行論述。
(一)獨唱、獨奏的表演姿態
獨唱與獨奏的姿態主要聚焦于個人在表演時的形態展現,這既涵蓋了整首作品或整場演出的單人表演,也包括了重奏(唱)或樂隊演奏中單獨出現的無伴奏部分。對于演唱者而言,其姿態的變化相較于演奏家更為豐富多樣,特別是在那些蘊含故事情節的表演中,演唱者的身體、手臂、頭部乃至腳部都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在獨唱中,演唱者應保持良好的站姿,減輕身體各部分所承受的壓力,確保重心穩定,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同時,所有的動作與表現都應與聲音和氣息的控制緊密配合。一旦姿勢妨礙了氣息的流動,歌唱的聲音就會受到影響,除非該姿態是為了產生特定聲音效果而設計的,否則它就不符合科學的演唱方法。美聲唱法尤為注重雙腳的穩定、身姿的挺拔、氣息的深沉以及目光的前視,以確保氣息的順暢流通。此外,鑒于聲樂演唱將身體作為樂器來使用,演唱者對發聲器官的了解顯得尤為重要,有助于提升發聲的質量。
因樂器的不同,獨奏表演者的演奏姿態也呈現出多樣性。以鋼琴獨奏為例,演奏者既是舞臺上的指揮,又是表演者,所有的音樂處理都應專注于自我情感的表達,無需通過眼神與其他表演者交流,也不必去聆聽他人的樂句呼吸和音樂表情的處理。為了增強音樂的情感表達能力,演奏者可以抬高手臂為下一樂句的演奏做準備,同時,通過手在空中的自由停留時間,緊緊把握觀眾的心理節奏,將觀眾對音樂的期待與演奏者的動作變化巧妙地融合起來。而在小提琴獨奏時,演奏者應全神貫注于作品的詮釋與表達,根據情緒變化的需要靈活轉動身體和調整持琴的角度。演奏過程中,琴體的共鳴孔朝向相對自由,可以隨著音樂的律動而轉動或移動位置,這樣的位置變化不僅能帶來不同的聲場和音色效果,同時也是與坐在各處的觀眾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這正是舞臺音樂表演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重唱、重奏的表演姿態
重唱、重奏是人聲與樂器、人聲與人聲、樂器與樂器的合作,涉及多人配合,英語統稱為chamber music,也可翻譯成室內樂。我們所熟知的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等作品同樣可以被歸類到重奏表演的范疇中。
以重唱為例,演唱者之間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干擾彼此發聲,同時他們的肢體應相互微傾,以展現出姿態上的互動性。演唱者還可以借助音樂的律動或節奏的重拍同步擺動身體,從而增強表演的整體統一性。在重唱中,表情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演唱者通過面部表情精準地呈現特定的情感,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對視,能夠極大地增強表演的情感張力和故事感。在溫情的作品中,演唱者可以通過表情展現出相互的信賴和理解;在活潑的曲目中,他們則可以通過互動來傳達歡樂的氣氛。此外,演唱者與伴奏之間也應保持緊密的聯系。當聽到伴奏的音色、織體等發生變化時,演唱者應根據音樂的情感發展選擇引吭高歌或輕聲低吟,而伴奏者也要依據演唱者的肢體語言和聲音變化來判斷音量、音色等的發展方向,或是緊隨其后,或是為其鋪墊。
重奏方面,以弦樂四重奏為例,演奏者座位半弧形的擺放方式便于重奏表演時演奏者的姿態變化。在重奏表演中,第一小提琴一般也作為重奏樂團的領導者或指揮,拉琴的姿勢除了包含個人表演的動作外,還有對團隊成員節奏和氣口的示意。其他演奏者在表演好個人樂譜的同時,也要仔細聆聽其他聲部的旋律,在視覺上關注領奏或其他成員的動作示意,從肢體和奏法上與各成員演奏形成呼應。正如獨奏中呼吸對演奏至關重要一樣,重奏中演奏者之間呼吸節奏的統一也會使音樂更具整體感,讓演奏效果更加和諧。
(三)合唱、合奏的表演姿態
合唱、合奏表演與獨唱、獨奏和重唱、重奏表演的最大區別在于有指揮。指揮作為整個樂團的領導者,會把自身對音樂的詮釋展示給演奏者,再由演奏者依據指揮呈現給觀眾。因此,在合唱和合奏中,表演者更多地與指揮進行交流,而非直接與觀眾交流,這體現在他們的座位(站位)位置、面對方向、注意力以及互動動作上。在合唱表演時,表演者的站姿應與獨唱表演者站姿略有不同,表演者在向彼此靠攏以及跟指揮互動的同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慢慢傾斜,以增強個人演唱效果,使自身情感與其他表演者協調統一。
在樂團表演中,演奏者應時刻關注指揮的手勢,結合自身的經驗,通過肢體動作和音樂表現與指揮形成呼應。當樂團達到一定規模時,如交響樂團其座椅通常應按照半圓形擺放。這種布局既有助于聲音集中聚攏,為觀眾呈現更好的音響效果,也便于演奏者更好地觀察指揮的姿態,加強演奏者之間以及各聲部之間的交流。在樂團演奏過程中,各聲部首席扮演著領導角色,他們不僅要積極配合指揮,還要引領本聲部的表演。因此,從觀眾視角看,首席在表演動作上往往比其他成員更為夸張。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聲部首席在業務能力上更加突出,對音樂的理解和詮釋能力更強,與指揮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需要注意的是,歌劇音樂會表演與樂團和指揮在樂池中表演不同,指揮和演奏者在舞臺上,而歌劇演唱者的位置則或同于或高于指揮的站位,使演唱者在表演時很難全面捕捉指揮意圖。這就要求指揮和樂團以演唱者為核心,演唱者則可以運用獨唱的表演姿態。此外,無論哪種表演形式,表演者的相對放松狀態既有利于個人表現,也有助于各方配合。相對放松的狀態可以使樂手更專注于音樂表演,表演姿態的收放自如則能增強音樂內在的張力,使古典音樂表演更具藝術魅力。
三、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為了更完美地呈現音樂,表演者會靈活調整表演的姿態。然而,古典音樂表演作為聽覺藝術的本質不容忽視,無論采取何種表演姿態,其核心目的始終是為了達到更加卓越的音響效果,在此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技巧、動作、姿態等,幫助表演者呈現更佳的音響效果,為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古典音樂表演。
參考文獻:
[1]賴菁菁.淺談古典音樂語境中的表演姿態[J].人民音樂,2016(07):10-14.
[2]Albrecht Schneider.Musical Gestures:Sound,Movement,
and Meaning.[M].Rolf Inge God?y,Marc Leman(ed.).London:Routledge,2009:69-100.
[3]黃鶯,楊健.音樂表演中的姿態與協作——基于音視頻媒體的可視化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22(01):73-83.
[4]Colwyn Trevarthen,Jonathan Delafield-Butt,Benjaman Sch?gler.New Perspectives on Music and Gesture[M].Anthony Gritten amp; Elaine King (ed.).London:Routledge,2011:11-42.
[5]高拂曉.姿態的闡釋——西方音樂表演研究的前沿問題及意義[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03):123-137.
[6]高拂曉.闡釋音樂的姿態、主題和比喻: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8(04):132-140.
[7]劉路希.音樂表演中表演者和欣賞者的人際交往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4(03):74-78.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扶持共建”項目“音樂表演的交往向度研究”(項目編號:21YSE3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程通,男,博士,中國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藝術指導)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