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表演藝術中,臺詞是呈現故事情節、塑造鮮明角色形象及傳達深刻情感的媒介,演員臺詞功底是否扎實,直接關乎整部戲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心理停頓作為臺詞演繹中一種精妙的藝術處理手法,于恰當時機巧妙運用,能夠顯著提升戲劇表演的張力,有效引導觀眾情緒,引領他們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體驗更為豐富細膩的情感歷程。因此,對于戲劇表演者而言,強化臺詞技巧的訓練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界定相關概念并闡述其運用場合,其次闡述心理停頓在提升戲劇表演效果中的關鍵作用,最后總結歸納實用的心理停頓應用技巧,旨在為戲劇表演行業從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戲劇臺詞中的心理停頓概述
戲劇臺詞中的心理停頓,是一種基于角色心理狀態、內心活動及情感表達需求而進行的臺詞演繹技巧。它超越了簡單的語言停頓,融入了演員對角色深層次情感與心理變化的理解與詮釋。一方面,心理停頓直接反映了角色的心理狀態,如角色的愿望、心情、感情等心理活動都會使角色產生心理停頓。這種停頓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來精心設計的。[3]另一方面,心理停頓是戲劇臺詞演繹中的一種藝術加工手段,它通過對臺詞節奏的把控和情感的渲染,使表演更加生動、感人。演員通過合理運用心理停頓,可以使臺詞更加富有層次感。
二、心理停頓的運用場合
心理停頓在人們的日常演講、朗誦、戲劇表演等多種語言藝術場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運用廣泛且效果顯著。它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語言的感染力,還能巧妙地引導聽眾的思維與情感走向。[1]在演講中,心理停頓的巧妙運用可以突出后續某個重要、精彩的瞬間,讓聽眾在短暫的靜默中充滿期待,從而更加專注地聆聽接下來的內容。這種停頓不僅增強了演講的層次感,還使演講者的觀點更加鮮明、有力。而在朗誦中,心理停頓則成為聯結朗誦者與聽眾情感的橋梁。當朗誦者需要強調情感高潮時,通過適當的心理停頓,可以瞬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從而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沉浸于朗誦營造的良好氛圍中。[2]除此之外,心理停頓還廣泛應用于戲劇及影視劇臺詞、辯論、脫口秀等。在這些場合中,心理停頓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表達者更好地傳達情感和表達觀點。因此,無論是演講者、朗誦者還是其他語言藝術表演者,都應重視并善用這一技巧,為良好的藝術效果服務。
三、戲劇臺詞中心理停頓的作用
(一)促進情感表達
心理停頓在戲劇臺詞中的應用,并非單純的人物靜默,而是作為情感累積至高潮、即將爆發的關鍵前置條件來深化情感表達。當演員面臨情感波動顯著或劇情即將經歷重大轉折時,適時地引入心理停頓,能夠有效地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后續情節的期待與猜想,進而促使觀眾持續投入劇情欣賞之中,從而顯著增強戲劇的情感表達效果。
例如,在《朱麗小姐》這一戲劇作品表演中,當主人公朱麗小姐在餐廳內備好酒,準備干杯之時,她說道:“妙啊……現在吻我的鞋子……儀式才算完畢……”臺詞中插入了三處明顯的心理停頓,這些停頓深刻揭示了朱麗小姐內心復雜的情緒波動。在荷爾蒙的驅使下,她對讓的情感迅速且顯著地升溫。從朱麗小姐開口到讓最終親吻鞋子的整個過程,雖然時間跨度不到一分鐘,但朱麗小姐的心理經歷了從最初的期待到迅速轉變為愉悅,而讓則從初時的猶豫轉變為最終的果斷。這種心理的快速而復雜的轉變,正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心理停頓技巧得以輔助呈現的。[4]
(二)調控表演節奏
戲劇表演的節奏是動態變化的,它與劇情的逐步推進以及人物情感的深刻變化密切相關。在這一過程中,心理停頓技巧的運用成為打破原有臺詞節奏模式、引導表演進入新節奏的有效手段。通過心理停頓,演員能夠在關鍵節點上創造出一個短暫的靜默空間,這不僅為演員提供了情感轉換與情感遞進的契機,同時也有效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催生了觀眾內心深處的好奇與期待。[5]
例如,《海鷗》是契訶夫創作的一部經典戲劇作品,作品中描寫了六段極其復雜、深刻的情感糾葛。在這部作品的第一幕第二場中,特里波列夫有一段抱怨母親阿爾卡基娜的獨白,情緒深沉、復雜:“愛我,不愛……愛我,不愛……愛我,不愛……你看,我母親不愛我……啊!她要生活,要愛,要穿鮮艷的上衣……我已經二十五歲了,我經常提醒她,說她已經不年輕了……可是,我不在她面前,她只有三十二歲;在我面前……她就是四十三了,這也就是她恨我的原因……”在這樣的獨白設計中,契訶夫戲劇中特有的細膩情感與深刻思考得以展現。心理停頓的運用不僅避免了情節拖沓,靈活地調整了表演節奏,使觀眾在適當的時機得以深入理解和感悟母子二人內心的情感世界。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增強了戲劇的感染力,也讓內容更加深入人心,成為連接演員與觀眾的情感橋梁。
(三)塑造角色形象
不同的戲劇作品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每個角色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和風格,而心理停頓作為臺詞表達中的一種重要技巧,則可以深刻揭示角色的內心世界,讓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6]例如,一個性格沉穩、深思熟慮的角色可以在說出臺詞前加入較長的停頓,以表現其深思熟慮的個性特點;而一個性格急躁、沖動的角色則較少使用心理停頓,或者停頓時間較短,以體現其急切和沖動的性格。
以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的經典場景為例,嘉麗婭在一段深情的內心獨白中緩緩道出:“我是愛撒謊……那是因為……我也想和其他人一樣……有個媽媽!”這段獨白中巧妙地融入了三處心理停頓,其中第二處與第三處停頓產生了較好的藝術效果,深刻傳達了嘉麗婭內心對母愛的深切渴望。演員在表演這一段時,通過在這些關鍵節點上延長沉默時間,不僅給予觀眾一定時間去細細品味角色情感的細膩變化,也深刻展現了嘉麗婭復雜的內心世界。這種停頓讓嘉麗婭對母愛的渴望以一種無聲卻強烈的方式流淌,觸動了每一個觀眾的心弦。
四、戲劇臺詞中心理停頓的應用技巧
(一)選擇適宜停頓節點,引導觀眾思考
在戲劇表演中,選擇適宜節點運用心理停頓,能夠有效引導觀眾深入思考。特別是在展現人物復雜情緒時,恰到好處的心理停頓能夠深刻傳達角色的緊張、慌亂以及欲言又止等微妙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眾多戲劇作品在揭示關鍵信息或揭露真相的關鍵時刻,頻繁采用心理停頓技巧,以此強調后續臺詞的非凡意義,深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其中,“原來……”“你……”“其實……”等句式尤為常見。在這些臺詞之后巧妙設置停頓,不僅能夠營造一種扣人心弦的緊張氛圍,還能為觀眾鋪設一條接收后續真相的緩沖帶。這樣的處理手法不僅能讓真相更加震撼人心,還能有效引導觀眾對劇情發展的無限猜測與聯想,從而增強戲劇的觀賞性和互動性。[7]
例如,在《北京人》這部話劇的表演中,當愫方試圖挽留曾霆,希望他不要離開時,這一角色在臺詞處理方面尤為細膩,特別是在第一次請求之后,第二句以“你……”為開頭,隨后緊接一個微妙的心理停頓。這一停頓背后深藏愫方復雜的心理活動:她本欲提醒曾霆應善待瑞珍,卻又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言辭,害怕自己的言辭被誤解為指責或埋怨。同時,她也深知自己的身份與立場并不適宜直接介入他們的婚姻,這份顧慮與無奈在她的心中交織。通過這一精心設計的心理停頓,演員能夠巧妙地傳達愫方欲言又止、內心掙扎的情感狀態,也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愫方作為一個溫柔而隱忍的女性,其情感的復雜與品德的高尚。
(二)把握角色情感變化,推動劇情發展
當戲劇表演中人物角色的情緒到達巔峰,故事情節推向高潮之際,巧妙地運用心理停頓技巧能夠生動而深刻地表達角色內心復雜的情感世界。因此,戲劇演員要精準掌握角色情感變化節點,在劇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巧妙運用心理停頓技巧來推動劇情進入高潮。具體而言,演員在演繹關鍵句子時,可適時稍做停頓,這一停頓不僅僅是臺詞的中斷,更是情感的積淀與蓄勢。隨后,當演員繼續演繹時,由于有了之前的心理停頓作為鋪墊,后續的情感迸發將更為激烈、更為震撼人心。這種情感的宣泄不僅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角色情緒的起伏變化,更能夠深刻體會角色所經歷的內心掙扎與情感沖突,從而加深對角色形象的理解與共鳴。[8]
比如,在《朱麗小姐》中,當朱麗小姐得知伯爵即將歸來,兩人已陷入無法逃脫的絕境時,她的情緒瞬間被恐慌與絕望所籠罩。她滿懷希冀地轉向讓,連聲呼喚:“讓!讓……讓……你見過催眠術嗎?”前兩個“讓”字急促而充滿期盼,象征著朱麗小姐在絕望中試圖抓住的一根稻草,她渴望從讓那里得到對策。然而,在這兩聲急促的呼喚之后,迎來了一段短暫的沉默。此處心理停頓讓觀眾的心也隨之懸起,進而期待看到伯爵回來后即將發生的場景。隨后,第三個“讓”緩緩而出,語調與前兩處截然不同,透露朱麗小姐內心情感的轉變。在這一刻,她已經意識到,從讓那里得不到她所期望的幫助,即將要面對的是伯爵的怒火,因此情緒逐漸從那一絲微弱的希望轉換到無可奈何地接受現實。這一心理停頓的運用,不僅為朱麗小姐激烈的情緒波動提供了一個緩沖過程,也讓觀眾得以在這微妙的情緒起落中深刻感受角色內心世界的復雜變化。
(三)注重臺詞音量控制,激發觀眾情感共鳴
在戲劇表演中,當人物角色的內心情感逐漸攀升至最高點時,演員可以巧妙地運用心理停頓這一技巧,通過放慢語速、降低音量,來蓄積并醞釀臺詞的力量感。這一過程不僅為緊接著的臺詞爆發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還引導觀眾在聲音的微妙變化中捕捉角色情感的細膩波動,從而更易于融入劇情并與角色產生共情。隨著情感的最終爆發,需要演員適時加快語速、提高音量,以增強情感表達的效果。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讓角色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也促使觀眾的情感共鳴隨之得以激發,與劇中人物同悲共喜,達到戲劇藝術的共鳴效果。[9]
在話劇《日出》中,陳白露最后那段獨白令人動容:“有陽光……從樹梢里透下來,甚至聽見各種好聽的鳥鳴,還聞見一片……青草的……香。”其中,演員在處理這段獨白時,巧妙地運用了音量的漸弱與音調的悠長來營造心理停頓的效果。當說到“有陽光……從樹梢里透下來”時,音量逐漸變小,仿佛陽光真的在緩緩穿透云層,溫暖而不刺眼。隨后,“甚至聽到各種好聽的鳥鳴”一句,語調略微上揚,仿佛清脆的鳥鳴就在身邊,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隨即又通過音量的微妙降低引導觀眾進入一種靜謐而深遠的意境,為后面的心理停頓進行鋪墊。緊接著引出“還聞見一片……青草的……香”這一句,演員對“香”字做了特別處理,不僅拉長了字音,還讓語調達到一定高度后轉而下行,細膩又悠長。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香”字成為整段獨白的點睛之筆,顯著增強了這段表演的感染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停頓作為戲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法,其對角色情感、劇情張力以及觀眾情感共鳴有著深遠影響。因此,演員須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這一技巧,以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價值,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豐富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陳太鐘.藝術語言基本表現手段在講述中的應用[J].劇影月報,2017(06):79-80.
[2]張紅梅.朗誦中心理停頓的運用[J].青年記者,2014(26):59.
[3]吉琳.戲劇表演中臺詞和肢體語言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3(36):57-59.
[4]鄭凱譽.淺析戲劇臺詞中心理停頓的應用技巧[J].參花(下),2023(08):65-67.
[5]方婉音.臺詞技巧對影視表演表達效果的影響分析[J].藝術評鑒,2023(09):177-180.
[6]徐美琪.沉浸式文化體驗視閾下戲劇舞臺表演中的臺詞運用技巧[J].文學藝術周刊,2023(09):91-93.
[7]王群一.戲劇表演中臺詞的重要作用分析[J].戲劇之家,2023(04):9-11.
[8]陳怡瑤.情動于衷而形于外——論戲劇臺詞中內心獨白的體現[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5):8-9.
[9]魏秋雨.戲劇臺詞的行動性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23.
(作者簡介:孫瑤,女,本科,無錫文化藝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戲劇心理)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