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教學為例,提出“構建情境,做中學”“活化教學,玩中學”“項目學習,合作學”的教學策略,旨在讓信息化教學手段發揮優勢,促進學生語文深度學習。
【關鍵詞】信息化 小學語文 深度學習 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以及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
學者李廣認為:“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是以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師生圍繞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中適切的單元主題,通過共同與語文學習內容、言語實踐情境、自身語文經驗進行對話,使學生與語文文本中的語言內容建構全新關系的過程。”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依托信息技術的加持優化教學,將學習行為逐步引向深入,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一、構建情境,做中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在線性教學思維下,圍繞應試教育開展的“知識化”教學,是一種淺層次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已然成為深度學習的最大阻礙。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依托信息技術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學”的過程,在“做”中完成認知的建構,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
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反映了邊疆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體現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在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下,不僅要引導學生掃清課文中生字、生詞的障礙,還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文章的主題,領會文章的深刻內涵,初步認識到“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對課文形成“理解性”閱讀。基于此番分析和考量,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從網絡上下載反映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歌曲,如《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等,并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進行播放。
《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兩首歌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與小學生天真、快樂的心態相契合,能夠快速調動學生的學唱熱情,令其投入到歌曲學唱活動之中。而且,這兩首歌曲情感真摯、熱烈,學生在跟唱和學唱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主動體會歌詞中的內容和含義,內心充滿自豪感,從而提高對“多民族”的認知維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必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勢,推動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性”閱讀,從而為深度學習創造良好的認知情境和心理情境,提升課文教學效果。
二、活化教學,玩中學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發生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教學,其效果是最有效的。這一理論與陶行知的教學主張不謀而合。陶行知說過,教育需要根據兒童在特殊活動中的天性,通過環境、方法和設備引導他們踏進未知之門。小學生天性活潑,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特點,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加以引導,使其學習逐漸深入,實現深度學習。
《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教學,首要任務是要引導并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豐富學生字詞等基礎知識儲備,為后續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做好鋪墊。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下載漢字游戲教學軟件,如《填字精選》《學霸填字》等,將其運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以《學霸填字》為例,這是一款以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為主的電子游戲,游戲中設置了不同的關卡,學生只要根據軟件的提示進行填字,就會彈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并回答,由簡單到復雜,逐級進行闖關。
此類游戲不僅能夠讓字詞學習和訓練變得更加靈活,充分調動學生的挑戰欲,還能讓學生在問答互動中,不斷進行思維優化,完善對字詞理解和記憶的策略。學生從淺表化的機械記憶逐漸轉變為對文字、詞匯的“理解性”記憶,實現了深度學習。
三、項目學習,合作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項目學習不僅符合《課程標準》要求,還是促使學習走向深度的基本方式。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促使項目活動有序開展,讓學生在合作中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1. 活動小組劃分。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合作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小組劃分是項目學習順利實施和開展的關鍵。教師通過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以及通過“希沃+”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測試,對學生的起點經驗、起點興趣和起點學習能力有了精準的判斷,從而對學生進行指導性分組,確保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異質化”。每個小組人數控制在4-5人,進而形成多個項目活動小組。每個小組推舉出本組組長,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初步分工。
2. 布置項目任務。
項目活動小組分組完成后,教師可通過“希沃+”教學平臺,向各小組布置項目學習任務,由各小組組長帶領組員利用平板電腦,采用“圍坐”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教師圍繞《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教學目標,可布置相應的項目學習任務。
任務一
(1)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查找資料,介紹自己了解的少數民族情況。
(2)通過查字典,學會“壩”“漢”等10個生字。
(3)通過合作學習,掌握“晨”“絨”等13個生字的書寫方法。
(4)你認為“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怎樣的小學,把你的發現說給大家聽。
任務二
(1)搜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在小組中展示。
(2)找一找課文中有哪些你不熟悉的字和詞,并說一說怎樣才能學會這些字和詞。
(3)你覺得課文哪一部分寫得很美,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4)和其他同學討論:為什么邊疆小學會這樣美麗、歡樂?
教師在項目化教學中,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從“任務一”和“任務二”中選取本小組感興趣的學習任務,并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自由討論、探究和分享。教師可在學生進行項目學習時走下講臺,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巡視,適當啟發點撥,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社會諸多領域的進步和變革。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從以往的淺層次教學逐漸向深度教學邁進。教師需要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優化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式,使傳統的機械性學習轉變為“可遷移的理解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城西小學)
——————
參考文獻:
[1]劉繼忠,陳翠. 真實情境促進深度學習的價值、原則與策略[J]. 中小學管理,2023(10):51-54.
[2]李艷云. 自主先學促進小學語文深度學習[J]. 中國教育學刊,2021(10):106.
[3]劉玲玲,李震. 任務:語文深度學習的關鍵載體[J]. 語文建設,2023(0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