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落地“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聚焦課堂作業設計,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合理、科學的作業設計能夠讓不同思維層次學生的數學素養都能得到發展。因此,作業設計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重視。
【關鍵詞】作業設計 探究性作業 思維 核心素養
學生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初學階段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意識。為了幫助學生鞏固“三角形”單元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優化作業設計,使其既有基礎性,又有挑戰性;既有生活性,又有實踐性。讓學生在相關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提升思維,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一、重視作業內容的生活化,激活內在的學習動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這不僅能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完成,激活內在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培養學生活用數學知識于生活的能力。筆者設計如下作業:某小區有一個長方形的草坪,一些人經常沿著對角線斜穿草坪,請結合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其中的道理。對于生活中的這種現象,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
通過練習,學生理解題中蘊含的知識——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樣學生就能跳出書本,活用數學,還能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德育教育,促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數學問題。學生從中感悟數學在生活中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隨處可見、可感的。
二、注重作業設計的探究性,重視思維的形成過程
數學常常被比喻為思維的體操。這一表述精妙地概括了數學對思維培養、抽象意識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探究性作業恰好滿足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正向作用,可以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解題方法,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探究性作業可以促使學生超越對知識的單純記憶,轉而通過實際操作、互動討論、反思總結等方式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既要關注答案,還要注重方法、策略;既要重結果,還要重過程。筆者根據“三角形內角和關系”設計探究性作業:一張紙遮住了三角形的兩個角(如圖1),請大家猜測,可能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還是鈍角三角形?并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考查學生如何利用已知的數學知識經驗分析圖中相關的信息,辨析如何按角劃分三角形。學生只看到三角形露出一個銳角,另外兩個角被遮住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全面思考,觀察發現兩個被遮住的角的類型,把知識點運用得更加靈活。這道題鍛煉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了他們理性、深入地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數學素養。
三、提高作業設計的趣味性,激發潛在的探究欲望
趣味性作業,即教師通過充滿趣味的作業內容降低學生對知識的距離感,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才會讓學生樂于挑戰,在問題的解決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激發持久的求知欲望。因此,要在學習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驅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高效完成作業,學習的知識也能夠得到鞏固與遷移。筆者設計以下練習題:如果把一個三角形剪一刀,可能會變成兩個怎樣的三角形?說一說你的理由,并請作圖輔助說明。
這是一道相對復雜的題目,筆者讓學生真實地剪一剪或動手作圖的方式進行驗證,讓學生想方設法嘗試每一種情況。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這樣手腦并用的探究過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豐富概念內涵,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發展了實踐能力。
四、注重作業設計的層次感,提高獨立的解題能力
目前,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作業量過多、過難,導致學生對作業感到厭倦。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入手,布置適當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為此,筆者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設置了分層作業。筆者將作業分成三類:A類基礎達標、B類鞏固提高、C類拓展提升。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完成,一些后進生可以只選擇A類,中等生可以選擇AB類,一些優等生可以選擇BC類。筆者發現布置的分層作業很受學生的歡迎,他們會更主動地完成作業,作業的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之后,為了加強學生對這一節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筆者設計如下的分層作業。
A類題:基礎達標
1.選出以下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的選項( )。
A. 3 cm,4 cm,6 cm B. 9 cm,6 cm,15 cm
C. 4 cm,4 cm,12 cm D. 7cm,7cm,7cm
B類題:鞏固提高
2. 想一想:( )里最小應填幾,才能使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
A. 4 cm,( ),7 cm B. 5 cm,9 cm,( )
C. 6 cm,6 cm,( ) D. ( ),5 cm,8 cm
C類題:拓展提升
3. 一根長16 cm的鐵絲,琪琪想用它做一個三角形,如果第一次在8厘米處剪,行嗎?請說出理由。如果第一次在7厘米處剪,那第二次應在哪里剪,才能使剪出的三條線段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共有幾種剪法?請一一列舉出來。(注意:每段長度為整厘米)
這些習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信,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還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他們的數學感知、量化感知、創新意識以及求異思維。
五、呈現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創設思維的多維空間
作業不僅能夠鞏固與復習知識,還能成為拓展和延伸數學課堂的重要載體。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豐富作業的形式,可以引入開放性的作業設計模式,促使學生在練習探究中善于發現問題,在遷移知識經驗中解決問題,發展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品質。教師除了布置書面作業外,還應增加數學知識的拓展和綜合練習的應用。為了達到目標,筆者設置了一道開放題:你知道嗎?將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延長,其中兩條邊的延長線所形成的角稱為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圖所示的∠1、∠2、∠3。(1)“∠1+∠2+∠3=360°”這是一個數學結論,請你有根據地進行說明。(2)不但三角形有外角和,其他多邊形也有。四邊形的外角和又會是多少呢?請你猜測一下,并進行驗證。
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和多邊形的內角和經歷了猜測—驗證—結論的探究過程,由此構建探究策略模型的歷程,經過不完全歸納和推理,完善動手與動腦的關系,形成探究策略的結構化。由此,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潭頭中心小學)
——————
參考文獻:
[1]劉善娜. 這樣的數學作業有意思: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與實施[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本文系福州市長樂區教育科學研究2023年度專項課題“基于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研究”(項目編號:CLXX23ZX0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