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數學生活化課堂既要立足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又要緊扣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實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數學問題的互相轉化.通過問題教學,精心設計數學問題、例題與習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課堂;數學問題;有理數的乘方
數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生產與生活的需要.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數的表示和運算問題,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初中數學生活化課堂是指教師在立足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數學問題與例題,精選習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生活化課堂有利于學生將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教材新知進行聯接,激活已有的生活體驗,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分析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鍛煉思維能力,從而掌握新知,并學以致用.本文中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方”為例,闡述對初中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
1 教學分析
對初中生而言,乘方不陌生.小學接觸的平方、立方,它們是乘方的一種.兩個相同因數相乘寫成平方,三個相同因數相乘寫成立方.小學階段是借助具體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與計算的.如,邊長為2 cm的正方形的面積為多少?棱長為2 cm的正方體的體積為多少?學生根據面積和體積公式,能很快計算出結果.只不過小學的學習止步于此,沒有進一步探究多于三個相同的因數相乘的簡寫.[JP3]在七年級上冊首章,學生還認識了負數,對幾個相同因數相乘的探究擴充到了負因數的范圍.所以,七年級再次學習幾個相同因數相乘的積的運算的簡寫時,賦予了它一個范圍更大的名字——乘方.
關于乘方,數學教材提供了一個十分恰當的情境引入,將小學學過的平方、立方與乘方進行對接,相較于筆者第一次教學時,用細胞分裂的動圖來引出乘方,教材的引入更為恰當.這是因為部分學生在小學沒有接觸過細胞分裂的知識,這與他們的生活脫節,生活中缺乏直接經驗,腦海里也沒有此類知識,加之初中生思維跳躍性大,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學生難以列出細胞半小時由一個分裂成兩個,三小時后分裂成多少個的算式.但是他們結合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正方形和正方體物體,容易理解平方和立方.由22與23的簡寫形式,能得到簡寫時,乘法中的因數與因數的個數分別作為乘方的底數與指數.從數學中熟悉的事物和知識入手,學生能較快地掌握乘方的概念.在介紹乘方的結果為冪時,還可以將學生以往接觸過的所有運算結果進行匯總,類比加法運算的結果為和、乘法運算的結果為積等,這樣便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在這種以舊帶新、類比與轉化的學習中,也就順利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即乘方概念的獲得與認識.
明確乘方是乘法的簡寫后,就要找到乘法與乘方的聯系,只要是n個相同因數相乘的積的運算,都是與平方和立方同樣的轉化,但是在乘方的計算上,還要回歸乘法的本質,厘清是幾個因數相乘.因此,本節課的難點為準確運用乘法法則進行有理數的乘方運算.
在總結冪的正負規律時,宜給出乘方的例題,讓學生去計算與總結,再給出習題進行鞏固.關于冪的處理,不宜先呈現正數的冪,再呈現負數的冪,最后呈現0的冪,而是同時給出正數、負數和0的冪,讓學生討論,找出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乘方與乘法都是先定號,再運算.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也不致于割裂知識的整體性,達成了教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的目的.
2 教學設計
2.1 類比平方和立方,找出關聯
問題1 在小學,我們接觸過平方和立方的知識,比如邊長為2 cm的正方形面積為多少?棱長為2 cm的正方體的體積又為多少?
(根據正方形的面積和體積公式,學生能很快回答出邊長為2 cm的正方形的面積為2的平方,即4 cm2;棱長為2 cm的正方體的體積為2的立方,即8 cm3.)
問題2 “2的平方”和“2的立方”,有什么共同點?
(問題2緊跟問題1提出,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上,學生很容易得到它們是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
2.2 從n個相同因數相乘,探究乘方
問題3 類比平方是兩個相同因數相乘的簡寫,立方是三個相同因數相乘的簡寫.如果是4個、5個、6個、n個相同的因數相乘,能否像平方、立方一樣有簡寫形式?
(問題3的提出,切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問題似乎很好回答,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引發了新舊知識的沖突,這就自然涉及到了新知識——乘方的學習.)
要解決問題3,先來看看課本的內容.
追問1:n個相同的因數a相乘,如何簡寫?
追問2:乘方由哪些部分構成?請舉例說明.
追問3:何為乘方的冪?
追問4:你還學過哪些運算及其結果?
(追問1~4是對乘方的認識與理解,通過預習課本,學生初步了解到乘方的概念,知道n個相同的因數a相乘的積的運算為乘方.乘方的構成有底數、指數.在94中,底數是9,指數是4,94讀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冪”.在以往的學習中,很多學生難以記住冪,通過將學過的加、減、乘、除的結果進行匯總,類比學習,更容易記憶.)
例1 填空:(-2)4表示相乘,其底數是,指數是.
練習1 (1)(-7)8表示什么?底數、指數分別是什么?
(2)(-10)8表示什么?其中-10叫做什么,8叫做什么?
(例1,呈現乘方的意義及底數與指數的知識點;練習1,進行訓練與強化.)
2.3 緊扣乘方概念,發現運算規則
問題4 乘方與乘法如何轉化?
(該問題讓學生既進一步理解乘方與乘法的聯系,又學習了轉化思想.乘法可以轉化為乘方,乘方也可還原為乘法,兩個算式結果一樣,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有了乘方,表示多個相同因數相乘的積的運算,就容易得多,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
例2 填空:
(-5)×(-5)×(-5)×(-5)=.
練習2 (1)3×3×3×3×3×3=;
(例2呈現如何將乘法簡寫成乘方;練習2進行訓練與強化.)
問題5 乘方的本質是什么?
(該問題為學生順利掌握乘方運算法則奠定基礎.乘方是乘法的簡寫,乘方的本質是乘法運算.乘方的運算規則要回歸乘法法則,先定號,再計算.)
問題6 乘方的運算規則如何?
(根據有理數的乘法法則,乘法中負因數的個數是偶數時,結果為正;負因數的個數是奇數時,結果為負.因此,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偶次冪是正數,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0的任何正整數次冪是0.該問題為本節課的難點,由學生先獨立計算與思考,再與同學充分交流和討論,得出規律.)
例3 計算:(1)(-4)3;(2)35;(3)(-2)4;
(4)03.
練習3 計算:
(1)(-1)10;" (2)(-1)7;" (3)83;
(4)(-5)3;(5)0.13;(6)(-10)4.
(例3要求學生先將乘方還原為乘法算式,并根據乘法法則計算出結果,找到乘方的冪的規律,再運用規律來進行乘方的訓練與強化,這時可以直接寫出結果.)
2.4 挖掘數學思想方法,提升思維
問題7 我們是如何學習乘方的,其中蘊含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其中蘊含了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
課堂最后,安排一組反饋練習題:
(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98表示的意義是-9乘8
B.-72的底數是-7
C.-9可以看作-9的1次方
D.-83與(-8)3意義一樣
(2)計算:
(3)下列各式中,結果為負數的是(" ).
A.-(-2)
B.-(-2)2
C.|-2|
D.(-2)2
(4)一張厚度為0.1 mm的紙,將它對折1次后,厚度為0.2 mm.
①對折3次后,厚度為多少mm?
②對折7次后,厚度為多少mm?
③對折30次后,厚度為多少m?能否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8848.86 m)?
3 教后反思
3.1 立足學生既有知識,以舊帶新
對于本課內容的學習,很多課堂教學就是按照教材呈現的順序進行的,先引導學生得出乘方的概念,明確其底數、指數、冪,接著呈現負數的冪的例題,引導學生歸納負數的冪的規律,再呈現練習題.這樣按部就班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掌握乘方的概念,得到冪的規律,也能解決數學問題,但是割裂了知識的整體性.數學學習是一個整體,不能只看到一課的知識點,而是要立足學生既有知識,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以舊帶新.
筆者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將重難點放在有理數乘方的理解與運算上,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展開,喚醒學生以往的知識經驗.先從平方、立方入手,舉正方形的面積與正方體的體積的例子,引導學生歸納出平方為兩個相同的因數相乘的積的簡寫,立方是三個相同的因數乘積的簡寫;再提出疑問,如果是4個、5個、n個相同的因數相乘的積,該如何簡寫?這就自然引入了乘方的概念,緊接著分析乘方的構成部分,類比以前學過的和、差、積、商,學習乘方的結果為冪,接著呈現例題和習題,要求學生指出乘方的底數、指數.隨后將乘方和乘法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乘法算式改寫成乘方的形式,將乘方還原為乘法算式的形式.在轉化的過程中,組織學生探討乘方的本質和乘方的運算法則,同時呈現正數、0與負數的冪的運算,讓學生通過觀察與計算,發現規律,再運用規律進行習題訓練,最后再引導他們總結本節課的數學思想方法,鼓勵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到其他數學問題中.這樣既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又教給了學生解題方法,同時更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3.2 挖掘教材中生活元素,中小銜接
教材中的信息量很大,但可能有的教師沒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沒有采用教材的實例進行導入;也有教師照本宣科,給學生直接呈現教材中的平方與立方,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恰當引導,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教材第41頁的首句是“前面學了有理數的乘法,下面研究各個乘數都相同時的乘法運算”,表明乘方的本質就是乘法,然后舉出正方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體積的例子,說明在小學學習過相同因數的簡寫,本節課是對乘法簡寫的進一步學習,再把第一章的負數融進來,如果多個相同的負數相乘呢?還是同樣的寫法.到此,才算是充分解釋了乘方的概念,而本節課就是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把學生以往接觸過的知識和生活中常見的圖形作為情境導入課堂,喚醒學生關于正方形面積和立方體體積的記憶,再同化到“不管是平方,還是立方”,統稱為乘方.不管因數相同的乘法中的因數是正數還是負數,只用抓住因數和因數的個數,就能轉化為乘方.課后題目的設計上,除乘方概念題外,還通過折紙活動來挑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乘方學習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折紙中的數學問題,從而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3.3 開展數學問題教學,有效互動
本課從數學問題入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共有七個問題.從乘方是什么,到為什么要學習乘方和到乘方的學習要學習什么,再到怎樣進行乘方運算,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教師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發現新知,鼓勵學生探究問題,啟發學生思維,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興趣,在發現新知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做到了每當學生學習了一個新知識點,就提供例題,引導學生如何思考與解題;再精選習題,由學生來講解和答題,做到了知識點、例題、習題的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分散練習,及時鞏固;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做到了集中復習.
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方面.一是在情境導入和作業設計上,生活化問題體現得較多,其他方面有待深入.二是教學過程中,難以面面俱到,課堂上雖然強調過乘方運算的關鍵是找到底數和指數,明確是幾個相同的因數相乘,但部分學生難以理解(-2)3和-23的區別,該知識可以在第二節課進行辨析、糾錯.再如,筆者第一次授課時,有些學生難以理解什么是冪,但是后來經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點撥,可以將以往學過的所有運算的結果做一個匯總,類比和、差、積、商,他們自然就能理解乘方運算的結果為冪,事實證明這一處理是正確的.這說明教學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反思,教師也需要在經驗與反思中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