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是學習者批判性學習新思想、新事實,并無痕將其納入原有認知結構,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數學定理是人類在長期不斷總結與發現后得出的結果,定理是數學的基石.數學定理教學是數學的靈魂.通過定理學習,學生可以真正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為長期數學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1 基于深度學習的定理教學過程
1.1 環節1:在問題解決中發現命題
問題1 我們所學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思考后回答):邊邊邊相等;邊角邊相等;角邊角相等;角角邊相等.
問題2 已知△ABC和△A′B′C′,若AB=A′B′,BC=B′C′,∠C=∠C′,則△ABC≌△A′B′C′嗎?請闡明原因.
生(思考后回答):不全等.因為它不符合我們學過的四個判定方法的任意一個.
問題3 問題2中,若添加條件∠C=∠C′=90°,則△ABC≌△A′B′C′成立嗎?說說你的探究過程.
學生思考、討論,但未達成一致結果.
師(總結引出命題):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這個命題是否成立.
1.2 環節2:在深入探究中發現結論
探究活動:
(1)如圖1,已知Rt△ABC,試著畫Rt△A′B′C′,使得AB=A′B′,BC=B′C′,∠C′=90°.
(2)剪下Rt△A′B′C′,再將其與Rt△ABC重疊在一起,那么Rt△ABC與Rt△A′B′C′完全重合嗎?
(3)猜測結論,并試著表述.
學生經過動手探究,發現結論是成立的,同時在師生交流與生生互動中提煉得出命題.最終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進一步以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進行表述:
如圖2,已知△ABC和△A′B′C′中,AB=A′B′,AC=A′C′,∠C=∠C′=90°,則△ABC≌△A′B′C′.
1.3 環節3:在合作探究中證明定理
問題4 已知△ABC和△A′B′C′中,AB=A′B′,BC=B′C′,∠C=∠C′=90°,求證:△ABC≌△A′B′C′.
點撥1:你覺得可運用什么判定定理來證明?
生1:若再給出一組邊相等,則可以通過SSS予以證明;若再給出一組角相等,則可以通過AAS、ASA、SAS證明.
點撥2: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一組邊或一組角相等?在合作討論后試著用思維導圖予以呈現.
學生探討、匯總,然后由生2匯報探討結果(如圖3所示).
面對思路①,學生有困頓之感.
點撥3:由果索因僅僅是探尋方向的其中一種,由因索果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經過思考、聯想,生3用圖4所示的思維導圖來詮釋他的所思所想.
師:經過剛才的引導和分析,大家前后分為一組,再進一步討論、探究,最后展示你們具體的證明過程.
合作探究后,小組1利用圖4所示的思路得出證法1.
C′D′,AD=A′D′.
又因為AC=A′C′,所以△ACD≌△A′C′D′,則∠A=∠A′.所以△ABC≌△A′B′C′.
小組2的學生則基于圖4及“計算得到等量關系”的思路,得到證法2.
小組3根據“同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的思路,探究得到多種封閉圖形(略),同時得到證法3.
證法3:如圖6,因為∠C=∠C′=90°,所以B,C,B′三點共線.又AB=A′B′,則△ABB′為等腰三角形,所以∠B=∠B′.所以△ABC≌△A′B′C′.
教師適時引導:圖6是直接應用定理,而并非所有圖形都是如此.還有什么圖形可能是定理的變式應用?
各個小組又熱烈討論起來,小組1很快有了證法4.
證法4:如圖7,連接CC′,因為AC=A′C′,所以∠ACC′=∠AC′C.
又因為∠ACB=∠AC′B=90°,
可知∠ACB-∠ACC′=∠AC′B-∠AC′C,即∠C′CB=∠CC′B,所以BC=B′C′.所以△ABC≌△A′B′C′.
師:有小組或同學用思路“④如果a=b,b=c,則a=c”證明的嗎?
沒有學生回答.教師接著提示:證明線段相等或角相等,只需探尋第三個量后借助等量代換即可.比如,能否構造一個三角形與其中一個三角形全等,再證明構造的這個三角形與另一個三角形全等?
最后,在師生共同合作下完成了定理的完整證明,得到證法5(這里略).
1.4 環節4:在互動交流中應用定理
例1 如圖8所示,已知∠AOB內有一點P,滿足PD⊥OA于點D,PE⊥OB于點E,PD=PE.
證明:點P是∠AOB的平分線上的一點.
師:想證明點P是∠AOB的平分線上一點,可以通過什么驗證呢?
生:連接PO,然后證明∠DOP=∠EOP.
師:那根據題目中給定的條件,可以怎么證明這兩個角相等呢?
生:可以證明△DOP≌△EOP.
師:如圖9,已知OP為∠AOB的平分線,OA上有一點D,OB上有一點E,∠PEO=40°,PD=PE,試求出∠PDO的度數.
…………
1.5 環節5:在反思提煉中深化理解
問題5 從本節課定理學習的步驟著手試著總結定理的發現、提出、證明和應用過程,并繪制思維導圖.
2 反思
問題是促成核心素養的有利方式和現實基礎.定理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定理探究的興趣,而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有效途徑在于問題,因此,定理教學中的問題選擇需基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且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關鍵要素.本課中教師設計了拾級而上的問題鏈,從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到喚醒類比研究法,層層遞進引領學生有意義地深度學習,自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最終促進思維向著深度和廣度發展.
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型的初級階段,通過有效方式引領學生正確探尋思維方向,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清定理的證明思路,實現自主建構.事實上,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學生能合理、有序地聯想,最終完成定理的證明.
總之,在數學定理教學中需以深度學習內在機制為依據設計教學,挖掘各種有效的素材與策略助推深度學習的教育價值,仔細處理好教學內容與具體學情的耦合關系,以進一步提高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定理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深度思考和探究中學會思維,發展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