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強調要堅持“素養立意,育人導向”的命題原則.“UbD”教學模式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先設計預期目標,再設計評估證據,最后確定教學活動的教學方式.專題復習課要承擔起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任務.本文中采用逆向設計理念優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本質,明晰“設參”“建模”兩種研究路徑,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幾何直觀、抽象能力以及模型觀念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UbD理論;逆向設計;單元復習;反比例函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評價建議中強調: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要堅持素養立意、育人導向的命題原則[1].面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命題,體現數學本質,關注通性通法,考查思維方法,脫離套路與模式將是命題的主方向.因此,本教學設計立足UbD理論,采用逆向設計的方法優化教學活動,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
1 課前思考
1.1 UbD理論
UbD即Understanding By Design,指的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即先確定預期結果,再設計評估證據,最后設計教學活動.顯然,它是一種以明確的學習目標為起點,以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為宗旨,強調評價設計先于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開展的創新型教學設計模式.這一理論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教學設計方法,使學生更好地參與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為學生提供知識整體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與技能.
1.2 教學背景
反比例函數的運用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缺乏有效解題策略,經常手足無措,對代數和幾何兩種研究路徑含糊不清,顯得邏輯混亂.教師教學時雖有教學目標但是教學效果不佳.筆者分析了學生的困惑,采用逆向設計理念改進教學,通過“數”“形”兩個視角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掌握“設參”“建模”兩種研究路徑,并在對比、反思和歸納中深刻理解兩種方法的融通性,從而明晰思維路徑,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函數“定乘積”和“定面積”的特征;
(2)掌握“設參”與“建模”兩種研究路徑;
(3)經歷“數”與“形”兩種視角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體會轉化思想、模型思想、特殊與一般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幾何直觀、抽象能力、模型觀念等核心素養.
2 教學過程
2.1 創設情境,回顧與建構
問題1 反比例函數的一般式是什么?
追問:有哪兩種變形式?
問題2 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名稱是什么?圖象有哪幾種情形?
問題3 已知雙曲線上點A(2,3),你能確定什么?若點B的橫坐標為3,你能確定其縱坐標嗎?
問題4 在雙曲線上任取點P,如何刻畫點P?
追問:過點P作PM⊥x軸于點M,作PN⊥y軸于點N,如圖1,求矩形PMON的面積.
評估證據:學生能夠給出k>0和k<0時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能夠說出雙曲線上點的“定乘積”特征,即雙曲線上點的橫縱坐標的積是定值k;能夠想到用“設參”法刻畫函數圖象上的點,并推出矩形面積;
能夠理解“坐標軸矩形”的最大特征是“定面積”,同時歸納“坐標軸矩形”面積為|k|,“坐標
最后,總結兩條路徑:一是“設參”,即設參刻畫點的坐標,轉換到線段長度;二是“建模”,
即構建兩個基本圖形,生成思維導圖,如圖3.
2.2 自然聯想,活動與發現
評估證據:學生會用“設參”法求面積,明晰“設參數、用參數、表示線段”的一般步驟;在教師提示可以采用構造的方法,即作PM⊥x軸后,能夠意識到出現“坐標軸矩形”,進而聯想到等積轉化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坐標軸矩形”的面積;最后,深刻理解“設參”與“構造”是兩種相通的處理方法.
評估證據:能想到構造“坐標軸矩形”或直角三角形來解決;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總結出雙曲線可以“設參”也可以“建模”,感悟“設參”屬于“暴力求解”,建模屬于“巧算”.
評估證據:能通過“設參”刻畫點、線段及三角形面積;靈活運用“設參”和“建模”兩種方法;面對教師的追問,能想到將點P取在特殊點O處或由PA∥y軸進行等積轉化.
變式 如圖8,若將條件改為PA⊥y軸于點A,B為x軸上任意一點,求△PAB的面積.
評估證據:學生根據問題7中的解題經驗求出三角形的面積.
2.3 自主生成,運用與體驗
學生思考,自主提出問題.
生5:點C為x軸上任意點,求△ABC的面積.
生6:連接AO,作平行四邊形AOCB,求平行四邊形AOCB的面積.
評估證據:基于已有的探究經驗,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并采用“設參”和“建模”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如圖10、圖11);結合圖形,感悟“化斜為正”的思想.
2.4 深化探究,感悟與提升
問題9 如圖12,D,E為雙曲線上兩點,連接DE,DO,EO,求△DEO的面積.
評估證據:學生想到利用“隱網格”方法,
將三角形補成矩形,用“大減小”求解,如圖13.
評估證據:教師啟發學生在已有探究結論的基礎上,連接OF,學生根據矩形的性質能理解S△AOF=S△COF,由S△AOD=S△COE可知S△DOF=S△EOF,得到S△COE∶S△EOF=S△AOD∶S△DOF,即CE∶EF=AD∶DF.
評估證據:在回探的經驗基礎上,學生能得到S△DOB=S△EOB,如圖17,進而算出S△EOC=8,故k=16.
3 復習課教學的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對所授知識有新的思考,對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所改進,對學習評價也有所創新,能夠形成課堂教學有效策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3.1 開展教學目標設計,指向關鍵能力培養
UbD理論視域下的逆向設計是為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復習課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積累探究活動經驗,尤其是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怎樣去教非常重要.本節課以掌握“設參”與“建模”兩種研究路徑為核心任務,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深入探究反比例函數圖象,漸次展開“一圖一課”教學.學生在經歷“數”與“形”兩種視角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模型思想、特殊與一般等數學思想方法.最后,學生感悟“設參”與“建模”是兩種相通的處理方法,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有效提升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2 踐行教學評價設計,促進有意義學習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為宗旨,強調評價設計的重要性.復習課的教學評價更多體現在變式問題中,因此要用變式訓練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鞏固數學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本節課中,教師在變式問題中,有效調動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性質進行聯想和猜想、轉化與化歸,經歷歸納、提煉、感悟,讓學生有全面、完整的思維和認知,明晰“設參”和“建模”兩種路徑,實現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再生長.
3.3 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實現深度學習
UbD理論強調學生需要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掌握.因此,筆者在課型上設置了“一圖一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深度參與探究過程,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性質的理解.同時,從目標出發進行逆向設計,在預定目標、評價先行、環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打破常規教學,基于學情和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核心任務中加深對“設參”和“建模”兩種路徑的理解,拓展數學思維的深度與靈活度,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