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布盧姆等人將認知維度從低到高劃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充分展現了學習的深淺.隨著研究的深入,深度學習得到了一些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更深層次的研究,且研究成果也越發深厚.當然,當前對深度學習的認識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認知層面上的理解卻是基本一致的,即識記和理解屬于淺層學習的認知水平,而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才是深度學習的認知水平.
當下,我們主張深度學習,期待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情感,將高階思維貫穿學習始終,在思維的主動參與下探尋到知識技能的本質,并達成數學素養的發展.下面以“最短路徑問題”的教學為例,探求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可行路徑.
1 教學過程簡析
1.1 教學環節1:問題導入,引發深度思考
師(展示圖1):同學們,現在我們需要利用“垂線段最短”這個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現在假設你是勘測隊的工作人員,正在河流l(近似筆直)的兩側進行勘測,并設置了3個勘測點,即點A,B和C.現需在A勘測點處修建一個水池并將河中水引入水池中,那么如何選擇河岸的開溝位置才能使得水溝長度最短呢?
生獨立思考后嘗試解決:根據“垂線段最短”的性質,生成如圖2所示的畫法,即過點A作AP⊥l,垂足為點P,則為本題中探尋的開溝位置.
說明:巧妙定位教學并選擇典型素材是教學的關鍵.以適切情境點燃學生的內驅力,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可以讓深度學習自然發展.這里,教師巧妙改編課本例題,用具有整體感的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領學生快速、順暢地識別模型,同時為模型的順利遷移奠定基礎.
1.2 教學環節2:巧設活動,激活問題意識
師:我們已經解決了上述問題,那現在請大家運用已學知識試著模仿問題1再設計一個高品質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解答.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并解答.
師(根據討論結果總結):大家表現都很棒,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總結了一下,大家所提問題中最多是“直線上一點到直線異側兩點間最短距離”的相關問題.例如,現需在河岸上開溝(河的寬度忽略不計),那么如何選擇開溝位置才能使得開溝處到A,C這兩個勘測點的水溝長度之和最短?同學們也都給出了正確解法——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生成了圖3所示的畫法,連接AC交l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師(繼續引導):上述問題的實質還是“直線上一點到直線異側兩點間距離和最短”的問題,同學們能試著變化其中一點的位置,得到一個新問題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現需在河岸上開溝(河的寬度忽略不計),那么如何選擇開溝位置才能使得開溝處到A,B這兩個勘測點的水溝長度之和最短?請作圖探尋該位置并闡明理由.
師:很好,這個問題非常棒!那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老師,這個題跟前面的問題不一樣,沒法直接作垂直線段、也沒法直接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個性質選出開溝位置了.
師:是的,現在A,B兩點在河的同一側,這個問題實際是要解決“直線上一點到直線同側兩點間距離和最小”問題.大家想想,該怎么解決呢?
生(思考后回答):可利用軸對稱.
師:正確.我們只需探尋到A和B這兩點中任意一點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則可將問題轉化為前一個問題的模型,從而生成了圖4所示的畫法,即作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連接AB′,與直線l相交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師(提出新的問題):在剛才的探究中均未考慮河流寬度,若將其列入考慮范圍之中,剛才的三個問題會受影響嗎?如果受到影響,請說一說影響了什么?
生(交流探討后回答):第1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未受影響,第2個問題涉及河流兩岸的取點問題,應該會有所影響.
師:那同學們再設計一個新問題吧.
生:如圖5,河的兩岸為平行直線,現需在河上造橋MN,使得該橋與河流方向垂直,則MN造于何處才能使得A到C的路徑AMNC最短?
師:很好,大家說說,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呢?
生:可以先設河流兩岸是直線a,b(如圖6),顯然河的寬度是不變的(MN為定長),從而本題實質上就是探尋使得AM+CN最短的方法.
師:思路是對的,那怎么樣才能使AM+CN最短呢?
生:可以將直線a平移至與直線b重合,即M,N重合,此時AM,CN在同一直線上,就可以利用兩點間線段最短這個性質算出來最短距離了.
師:非常正確!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是沿著與直線a垂直的方向(右下)平移MN的長將點A移至點A′(如圖7),連接A′C,與直線b交于點N,再作出MN后予以證明即可.
說明:學生都是渴望創新的個體,教師巧設活動可以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但由于多數學生對于自身所提問題品質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無論是否高質,學生都渴望被鼓勵,所以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應適時且適當.這里,教師通過活動引領和激勵性評價,誘導和啟發學生不斷形成新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深度探究,使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1.3 教學環節3:總結提煉,體現深度學習
師:在以上問題的探究中,我們都收獲了什么?
生(討論后回答):解決最短路徑問題,一般可用軸對稱、平移等方式將未知轉化為已知或轉化為簡單問題.
說明:最短路徑問題的解決中,需要時刻關注的是“變未知為已知、變復雜為簡單”,雖然教學過程中有教師的不斷點撥和啟發,但學生時有忽略也在所難免,唯有通過不斷喚醒,才能深化學生的理解與認識.
1.4 教學環節4:活用策略,深化學生認知
師(展示圖8):已知四邊形ABCD中,∠B=∠D=90°,且∠BAD=120°,在BC上探尋一點M,在CD上探尋一點N,使得△AMN的周長最小,并試求∠AMN+∠ANM的度數.
生(根據前面所學內容進行解答):因為要使△AMN的周長最短,則利用點的對稱,讓三角形的三邊在同一直線上,分別作A關于BC,CD的對稱點A′,A″,如圖9,即可得出∠AA′M+∠A″=60°,進而得出∠AMN+∠ANM=2(∠AA′M+∠A″)=2×60°=120°.
2 回顧與啟示
2.1 教學的精確定位
在深度學習中積累活動經驗,提高思維水平,學會舉一反三,是十分重要的,但缺乏思考的問題很難擔此重任.因此,教學時需設計具有思維含量的活動,引導和激勵學生實現深度學習,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2.2 激勵性評價的利用
激勵性評價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思維,還能使學生快速樹立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若能適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激勵性評價,則可以使學生樂意卷入深度思考之中,從而全程思維高度參與,輕松實現深度學習.
2.3 互動交流品質的提高
深度學習離不開數學交流,高品質的數學交流是深度學習的體現.本節課中的數學交流可以說品質較高.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可生成性資源,持續地以探究性問題促發學生的深度交流,讓學生愿意提出問題,愿意分享、解釋和澄清自己的想法,最終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中實現深度學習.
總之,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思維去分析、用數學語言去表達,并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教學始終,這才是深度學習應有的樣態,如此才能讓數學課堂綻放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