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點問題一直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在這方面掌握得不夠理想.從中考命題情況來看,一個、兩個動點較為常見.但無論幾個動點,其分析方法都利用了分類討論思想.可見,分類討論思想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利器”.基于此,本文中從一道與等腰三角形有關的中考題出發,歷經解法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總結等過程,逐步“品味”分類討論思想.
關鍵詞:動點;分類討論思想;等腰三角形;方法
動點和等腰三角形結合的存在性探究問題,一直是學生的薄弱點.其實,解決這種問題既要分析清楚動點的運動狀態,又要借助分類討論思想分析等腰三角形可能存在的幾種情況,然后各個擊破[1].下面就以2022年一道中考題為例,說明如何以分類討論思想解決動點中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
1 試題呈現
(2022·黔東南)如圖1,拋物線y=ax2+2x+c的對稱軸是直線x=1,與x軸交于點A,B(3,0),與y軸交于點C,連接AC.
(1)求此拋物線的解析式;
(2)已知D是第一象限內拋物線上的一個動點,過點D作DM垂直于x軸,垂足為M,DM交直線BC于點N,是否存在這樣的點N,使得以A,C,N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點N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 解法分析
這道中考真題的第(1)小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了“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解析式”.此時,只需根據對稱軸為直線x=1和點B的坐標(3,0),即可求出拋物線的解析式.
第(2)小題比較復雜,所以進行重點分析.由于點D在第一象限內拋物線上運動,且過點D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M,因此點M的運動與點D有關.由于點N在CB上運動,那么CN和AN的長度會發生變化,但AC的長度始終不發生改變.所以要“使得以A,C,N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抓住不變線段AC進行分析是關鍵.當“以A,C,N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時,AC在該等腰三角形中是腰還是底呢?這就需要進行分類討論.
首先,如果AC是底,那么CN和AN是腰,所以CN=AN.這時候,等腰三角形該如何畫出來呢?考慮到AC是底,CN和AN是腰,且CN=AN,這與線段AC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非常相似,即(線段AC)垂直平分線上的點(點N)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CN=AN).
所以,這種情況應作出線段AC的垂直平分線.如圖2,取AC中點F,并過點F作AC的垂線,與CB交于點E,連接AE,此時△ACE就是以AC為
底的等腰三角形.
其次,如果AC是腰,那么這樣的等腰三角形又該如何畫出來呢?
此時不妨細想,初中數學幾何部分除了線段垂直平分線,還有什么知識點可用來構造等腰三角形?不難想到還有菱形的一組鄰邊、矩形的對角線、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圓的半徑等.但是,前三者在本題中構造難度比較大,且與本題題意不符.所以,不妨嘗試作輔助圓.于是,可如圖3、圖4分別以A,C為圓心,AC的長為半徑作輔助圓,與BC分別交于點G,H.如果將它們分別與點A連接,那么就構造出了△ACG和△ACH,且它們都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CG中AC=AG,△ACH中AC=CH.
3 解題過程
下面重點對第(2)問求解.
解:(1)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2x+3.(過程略)
(2)根據題意,有如下兩種情況:
(Ⅰ)當AC是底,如圖2,取AC中點F,并過點F作AC的垂線,與CB交于點E,連接AE.
由拋物線的解析式是y=-x2+2x+3,可知點A,C的坐標分別為
(-1,0),(0,3).
易得直線AC的解析式為y=3x+3.
又B(3,0),則直線BC的解析式為y=-x+3.
(Ⅱ)當AC是腰,如圖3、圖4.分別以A,C為圓心,AC的長為半徑作圓,與BC交于點G,H.
①當AC=AG,如圖3.設D為(m,-m2+2m+3),G為(m,-m+3),則
AG2=(m+1)2+(-m+3)2=2m2-4m+10.
由AC=AG,得AC2=AG2.
又AC2=10,所以10=2m2-4m+10.
4 方法總結
從上述解題過程可以看出,分類討論思想得到了完美展現.
首先,根據等腰三角形“兩腰相等”的性質進行分類.由于△ACN中有三邊,所以就分成AE=CE,AC=AG,AC=CH三類.
然后,對每種情況進行討論,且討論時同級互斥,每種情況之間不越級、不影響,即把每種情況當成一個單獨的題目去解決[2].
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分類討論思想解決這類問題的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以動態演示輔助靜態直觀,讓變化全過程盡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靜態畫圖雖直觀,能讓學生“知其然”,但圖形變化過程難以呈現,不利于學生“知其所以然”.為此,教師可用“幾何畫板”等軟件和實物操演呈現其動態變化過程,讓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的形成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多與函數等結合,其解決難度較大,分析過程也非常復雜.為讓學生理解更加透徹,教師在講解時需從最簡單的模型入手,暫不與函數等問題結合.待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后,再講解與其他知識相結合的模型.
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分類討論思想解決這類問題的過程中,還需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以動態演示輔助靜態直觀,讓變化全過程盡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靜態畫圖雖直觀,能讓學生“知其然”,但圖形變化過程難以呈現,不利于學生“知其所以然”.為此,教師可用“幾何畫板”等軟件和實物操演呈現其動態變化過程,讓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的形成過程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多與函數等結合,其解決難度較大,分析過程也非常復雜.為讓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教師在講解時需從最簡單的模型入手,暫不與函數等問題結合.待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后,再講解與其他知識相結合的模型.
總之,從一道需利用分類討論思想解決的中考題的解題過程,可反映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維訓練,以致于讓他們不漏解、不錯解,形成縝密、成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建文.對分類討論思想的思考——以“等腰三角形中的問題”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16(11):14-16.
[2]黃學芳.分類討論思想在幾何中的應用——以《等腰三角形中的分類討論》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2019(2):71.
[3]姬文鵬.基于“對分課堂”與高階思維培育融合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分類討論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運用”為例[J].中學數學,202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