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廣州市作為歷史悠久的城市,其老舊單位大院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然而,這些大院普遍面臨空間布局不合理、設施老化、交通擁堵等問題,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研究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策略,通過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以提升大院的公共空間品質,促進居民的交往與互動,推動城市更新與發展。
關鍵詞:單位大院;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2021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搬遷,中國城市開發建設逐漸從“大拆大建”轉變為“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的城市發展新增長方式。老舊單位大院作為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也是老城區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然而,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大院內的公共空間普遍存在布局封閉、設施老化、功能單一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對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公共空間進行更新設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老舊單位大院背景
(一)單位大院的產生與發展
單位大院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單位為其職工提供住宿、休閑娛樂等設施的居住單元,方便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是計劃經濟時期產生的特有住區形態,其主要人群是該單位的職工及其家屬。單位大院是一個時期的見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中國成功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中國城市引入了住房市場,單位大院被社會化和商業化,擺脫了完全的單位干預。1998年住房改革后,單位的住房分配和大院建設責任逐漸結束,這導致了單位綜合體解體以及職住的進一步分離,造成單位大院管理和更新的困難[1]。
(二)單位大院面臨的困境
1.空間布局封閉
老舊單位大院普遍建設年代久遠,多采用封閉式設計,高墻圍合,內外空間割裂,公共空間開放程度較低。這種封閉性不僅影響了大院的通風采光,還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活動范圍,導致大院與周邊城市空間的聯系不緊密。
2.設施老化嚴重
大院內的整體環境老舊,設施老化嚴重,如建筑外墻剝落、道路破損、照明不足、綠化缺失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大院的整體美觀度,還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大院內的排水系統、消防設施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功能單一
老舊單位大院的功能往往以辦公和居住為主,缺乏商業、文化、娛樂等多元化功能。這導致大院內的公共空間使用效率低下,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
4.缺乏有效管理
原來單位統一管理的模式也大部分隨著房改而消失,逐漸演變成采用封閉式、居民自管的物業管理模式,缺少物業管理團隊,導致公共空間常年缺少維護,公共空間使用率較低,景觀環境較差。
5.居住人群老齡化比例偏高
住房商品化的變革打破了單位大院職住一體化的模式,經濟條件較好的職工逐漸搬離單位住區[2],但是由于單位大院是較早發展起來的住宅,基本上占據了城市或者區域中心,周邊有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或者醫療資源,使其在生活便利上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吸引了一些非職工群體遷入,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家庭是看中附近的教育資源,從而一家老小搬遷過來居住生活的。另外,部分原單位退休老職工習慣了周邊的生活環境,愿意繼續留住,故而居住人群老齡化比例偏高。
二、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公共空間更新設計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打破大院原有的封閉格局,通過拆除圍墻、增設出入口等方式實現空間的開放與共享。同時,注重與城市空間的融合與銜接,提升大院的整體活力。
(二)功能性原則
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合理規劃公共空間的功能布局。增設休閑廊道、健身設施、兒童游樂區等多元化功能區域,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活動需求。
(三)生態性原則
注重大院內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增加綠化面積、豐富植物種類等方式提升大院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引入綠色建材和節能技術,降低大院運行成本。
(四)文化性原則
保留和傳承大院內的歷史文化元素,如傳統建筑風貌、歷史遺跡等。通過設計手法將其融入公共空間之中,增強大院的文化底蘊。
三、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改造策略
(一)永福路38號大院概況
廣州市越秀區永福路38號大院建于2000年,共有10棟9層建筑,53戶住戶。目前院內采用封閉式、由業主委員會管理的模式。
1.住區設施陳舊
大院建筑外墻是20世紀90年代典型的馬賽克外墻,材料老化,有脫落現象,存在安全隱患;院落圍墻破舊,布滿青苔,影響美觀;娛樂設施就只有零星的幾個蹺蹺板和健身器械,同時,廣州潮濕多雨,沒有鋪裝的地面泥濘,很少有人使用(圖1)。
2.景觀環境較差
建立于20世紀90年代的單位大院并不注重景觀設計,只簡單種植了一些綠植,品種單一,色彩單調。而且由于缺乏專業的養護和合理的配置,大部分地被植物被破壞,甚至直接呈現裸露的泥土,一些集中綠地雜草叢生,無人踏足,樹木雜草肆意生長,影響大院內部的形象和整體感(圖2)。
3.缺乏合理規劃
由于大院建造時間較早,當時公共空間的布局規劃往往不夠科學合理,道路為雙向單車道,沒有規劃停車位,所以許多居民只能將汽車停放至樓下,占用道路,影響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由于停車空間有限,院內原有籃球場目前也在作為停車場使用。與停車位緊張相反的是,大院中有大量隱蔽的長滿雜草的空間以及閑置的老舊建筑沒有被利用起來,存在空間浪費的情況。大院內退休老人占比較高,卻沒有任何適老化的規劃設計,也沒有適合兒童活動的友好空間。場地功能不足,難以滿足使用人群的活動需求,因此大院內除了來往的行人和車輛外,少有人停留,空間缺乏活力,沒有生活氣息,熟人社會陌生化。
4.場所感消失
場所感是指人們對曾經生活過的地區和環境的心理和記憶的認知,是記憶環境的認同感、親近感和歸屬感[3]。在單位大院生活的居民,他們有著共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環境,對其所經歷事件有著共同的記憶,因此單位大院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區共同體。但是隨著大量原有職工的搬離及現有空間環境的蕭條,居民的情感記憶不能得以體現,大院的場所感消失。
(二)永福路38號大院更新設計策略
1.優化空間環境,提升居住質量
首先,針對建筑外墻馬賽克脫落和圍墻青苔的問題進行修復更新,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在不影響居民安全的前提下,可拆除部分大院圍墻,實現空間的開放與共享。其次,清理修復宅間綠地,增加地被、灌木、開花植物等植物種類,營造層次變化、色彩豐富、美觀舒適的景觀環境。同時,設置休閑座椅和景觀小品,為居民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
2.以人為本,合理規劃空間
大院內的公共空間是居民日?;顒拥闹饕獔鏊?,是鄰里交往的核心,應根據居民需求合理劃分公共空間的功能區域,如優化交通流線,增設車行入口和人行入口,做到人車分流,提高行車和行人的安全性,增設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區域,解決車輛亂停亂放問題。另外,大院內有許多沒被利用的零星碎片場地,可以打造休閑區、健身區、科普區、兒童游樂區、居民種植區等。通過不同功能區域的合理布局,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引導居民之間形成自發的聚集、交流和互動,增加大院活力。
3.關注老年人,增加適老化設計
大院內的老年人占比較大,老齡化程度較高,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活動特點不同,對空間的功能需求也各不相同。大多數老年人退休后害怕孤獨,更愿意找熟悉的朋友聊天或者下棋解悶,因此涼亭和廊道這類遮陽擋雨的空間必不可少;有些老人不喜歡社交,則可以選擇在安靜的休息區看書、看手機;喜歡鍛煉的老人,則需要安全的健身設施;行動不便的老人更需要無障礙坡道和扶手的設計。植物景觀配置上也需要考慮療愈作用,以促進老年群體身心健康,體現人文關懷[4]。還可以設置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增加夜晚照明設備,增設公共衛生間,優化地面鋪裝,引進智能化設備提供緊急救助服務,將大院內閑置的舊建筑改造成老年人活動中心,提供室內活動區域或者老者飯堂服務等,為老年人打造便捷、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4.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傳承紅色基因
大院內居住的老年人對周邊環境有著共同記憶,并且對紅色文化有著堅定的信仰。因此,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大院空間,一方面可以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為在此工作生活多年的老人營造了一種追憶往昔的文化氛圍,讓他們更有歸屬感??梢栽诖笤簝却蛟熘黝}走廊[5],借助墻面設計浮雕或者壁畫展示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也可以向居民征集私有的歷史物件來進行展覽,通過環境的長期熏陶促使大院內非職工居民和周邊居民更直觀地了解、傳承紅色文化。同時,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宣傳活動,促進大院與周邊社區的交流與互動。
5.多方協作,共同參與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老舊單位大院公共空間更新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建立居民參與機制,鼓勵居民參與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通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將居民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共建者,確保設計方案符合居民的實際需求。
四、結語
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文化的傳承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更新方式不僅僅是物質空間層面的拆建修補,更應該包含時代記憶的傳承和文明復興。通過開放性設計、功能性規劃、生態性建設和文化性傳承等多方面的努力,不僅能夠滿足居民的物質和情感要求,大幅提升公眾的參與熱情,也可以有效提升大院的公共空間品質,促進居民的交往與互動,推動城市更新與發展。未來應繼續加強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為廣州市老舊單位大院的更新改造提供更多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偉,龔倩,葉婉星,等.“互融”視角下的高校單位大院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23(22):49-53.
[2]龍珍華,廖梓怡,陳學芳.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舊單位大院改造策略研究:以廣州市荔灣區增埗片區老舊小區改造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增刊2):124-126.
[3]程明.城市更新中集體社區轉型策略:以武鋼單位大院為例[J].城市住宅,2020(4):87-89.
[4]馬秋源,韓文博,謝羅佑.城市更新背景下舊工業社區適老化更新設計研究:以昆明春雨路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3(11):50-53.
[5]佘曼莉,朱星余.文化傳承視角下單位大院社區更新與保護策略研究:以武漢市漢陽造紙廠社區為例[C]//黃遜,馮光樂,楊一虹.城市有機更新與精細化治理.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364-372.
作者簡介:
孫宇萱,碩士,廣州新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