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村落是人類最初的生產生活環境,聯系著人的真實情感和感知體悟。從具身認知的角度出發,探討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與體驗,關注如何通過對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與再造激發居民的身體實踐。通過分析村落公共空間的空間體驗與感知演化,以強化居民文化認同,促進社區內的記憶共享。分析文化記憶的延續和空間再現如何完善空間功能的再定義,打造傳統與創新共享的活躍場所,展現文化連續性,為改善村落公共空間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策略。采用跨學科的方法,將人類設計學和環境心理學理論相結合,從而為村落公共空間設計和更新提供新的視角,也希望對公共空間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村落;公共空間;具身認知;空間重構
傳統村落作為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以村民為主體,以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以聚落形態為空間依托的文化綜合體,傳承著深厚的鄉土智慧與文化傳統。隨著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推進,傳統村落正經歷從以村民日常生活為主的生產空間向以旅游、休閑和娛樂為主的文化空間和消費產品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傳統村落的保護逐漸涉及多方面參與和整合,導致人們對其文化價值的理解日益多樣化。與此同時,對于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不僅僅是對物理空間的修復,更是對社會關系、文化意義的再造。
一、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村落公共空間
具身認知是心理學的一種理論,它強調身體的互動和在場的環境能夠直接影響人的感知、思維和行為,其核心在于強調人的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態之間的緊密結合,生理的體驗能夠激活心理的感受。具身認知能夠為我們理解人類認知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
在村落公共空間的研究中,現如今學者們大多傾向于從物質空間(如村落街道、廣場、公共建筑等)和非物質空間(如社交活動、文化傳承等)的角度切入,多側重于對村落公共空間的內涵、功能、保護與更新策略,以及村民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認為村落空間不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場所,更是文化傳承、社區凝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人是連接村落物質空間與非物質空間的媒介,這兩類空間的設計融合都必須依賴于人的具身感知。據此,本文將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問題轉化為具體的人如何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影響認知過程,這使得村落公共空間成為文化實踐和社會互動的平臺。在這一視角下,探索公共空間如何通過其中的物理設計與空間布局,影響村民的社會互動和文化實踐。
二、村落公共空間的具身性
(一)具身認知與文化實踐的空間表現
具身認知理論突出身體功能的重要性以及身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認知過程受個體經歷和環境的影響。身體的行為和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認知或心智的運作[1]。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認知科學中的“身心二元論”的假設,認為心智是獨立于身體的。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記憶以及最終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是通過我們的生理特征、身體的經驗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來的。祠堂和水井作為村落單一具有典型意義的公共空間,能夠具有代表性地說明村落傳統活動、節日慶典或日常交流是如何在特定的公共空間中進行,并且這些活動是如何加深居民對這些空間的文化意義的理解的。
祠堂是我國鄉村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公共文化空間,是“記得住鄉愁”的重要場所[2]。中國人具有同宗同祖的血緣意識,宗族祠堂讓有親緣、地緣關系的人聚集起來并形成穩定的社會關系。祠堂文化將血緣親情融入社會當中。如今,祠堂仍然是擁有濃厚傳統文化的村落公共空間。方菲等人以湖北恩施州咸豐縣嚴家祠堂為例,研究了祠堂在鄉村社會中的功能及空間演變特征與動力機制[3]。洪舒華則研究了祠堂在村落公共空間重構中的作用與影響,以皖南X村的祠堂為例,分析其重構對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記憶、傳播維系、秩序整合等產生的積極作用,并探討如何通過地方主導、村民參與、文化傳承創新等多元發展機制有效重構鄉村公共空間[4]。祠堂作為承載宗族信仰和社會交往的核心場所,不僅是舉辦族群聚會、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維持社區秩序、傳承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空間。?
村民對水資源的需求,促使水井成為大家的共享資源,水井成為居民的交流場所,在這里,大家一起遵守用水規則,交換日常話題。這種以水井為基礎的公共空間,讓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也能夠規范集體行為。關于水井與居民日常生活之間的互動關系,伍珂佳在研究水井功能變化時進行了分析,她指出,當村民合用一口水井時,不僅促成了合作勞動的形式,也促進了人們的相互聯系,從而加強了社區內的人際關系[5]。蔣萍以黔東南苗族村寨的水井為例,論述了水井作為公共資源,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促進溝通的社交場所,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它不僅是村民日常飲用、清洗等活動的核心水源,確保了村落的生存與持續發展,更是村落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元素[6]。水井作為人與自然互動的橋梁,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用水習俗;同時,它也承載貫穿鄉民信仰、節日、風俗、人生歷程的深層文化意義和象征價值。
水井和祠堂作為農村社區的核心公共空間,體現具身認知理念,因為它們是居民文化實踐和社會互動的直接場所。居民在這些空間中的日常活動不僅反映其對環境的直觀體驗,也構成了社區文化認同和社會規范的形成基礎。這種空間使用方式,展示了物理環境是如何塑造社區文化和被社區文化實踐塑造的互動過程。
(二)具身性下的村落公共空間功能與文化意義
具身認知視角提供了一種深入了解和解釋空間功能與文化意義的獨特途徑。該視角下,公共空間的文化意義源于其物理特性和可見用途,還與村民日常經驗和感知息息相關。公共空間是社交和文化活動的舞臺,如祠堂、水井、村公所與村中的街巷,成為村落文化實踐中心。傳統上,村中的街道不僅僅是連接村戶的通道,還是社區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然而,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街道逐漸失去了其作為集體活動和社區互動中心的功能,而是成為交通工具和商業活動的主要通道,居民社交活動和集體文化表達逐漸減少,從而使社區凝聚力和文化傳承面臨挑戰。公共空間是村落文化實踐的重要場所,是村民身份與社會關系構建的核心,這些空間的設計和布局影響了居民的行為模式和社交互動。由此,大眾對于空間如何促進或限制特定的文化活動有了更好的認識和感受。具身性提供了一種方式:通過日常使用和文化活動來了解這些空間是如何被賦予意義的。該視角不僅增進了對村落空間功能的認識,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化視角。
三、具身認知視角下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與體驗
(一)空間體驗與感知演化
小漁村坐落于昆明市晉寧區滇池東南岸,具備傳承已久的漁業文明,附近有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貝丘遺址,是滇池邊重要的村落和古滇文化傳承點。其作為一個風景如畫的自然村落,現在已被總體定位為以文旅為核心的滇池沿岸文旅度假小鎮,是融入鄉土文化、實現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小漁村通過實施生態保護優先的策略,整合了自然和文化元素,將傳統村落的特色與現代休閑旅游需求相結合。通過對傳統民居建筑的保留和提升,加上新的公共空間,如文化廣場、休閑驛站等建設,創造了既體現傳統漁村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空間體驗,從而體現了生態與文化融合的空間設計實踐。小漁村在進行整體規劃時嚴守生態紅線,科學布局各類用地,確保建設活動不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整合現有村落資源,充分挖掘古滇文化底蘊,控制開發規模和節奏,避免過度開發,確保了村莊發展的可持續性。在此策略之下,該村不僅提升了整體風貌,還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生活質量。通過關注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物理感知與實際體驗,深化對村落文化特征與社區需求的理解,從而引導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具身認知的視角有助于優化空間布局,加強村落文化的表達與傳播,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參與感。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這一思路強調人的主體性和文化根植性,推動設計思維與文化維度在社區管理規劃中的融合,使公共空間不再只是功能載體,而是文化認同與社區凝聚力的重要體現。
(二)文化記憶與空間再現
城市空間不僅是文化傳承與記憶的載體,還通過空間形態的演變、歷史建筑的妥善保護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和諧共生,以及地方性文化符號的有效保留,實現對城市文化記憶的再現與維系。這一過程深刻揭示了文化記憶在城市空間設計中的保留與傳承機制,進一步強調了文化記憶與城市空間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在具身認知視角下,強調通過親身體驗空間來構建認知和意義。村落公共空間的設計和重構可以通過保留和傳承文化符號和記憶,增強村民對空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促進社區內的文化連續性和社會交往。
文林村位于麗江古城東郊,處于麗江經濟和文化生活圈內,是一個具有濃郁納西族特色的以農業耕種為主的傳統村落,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聞名。現如今,該村將旅游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文林村在村落空間重構中體現了文化記憶與空間再現的重要性。村中的公共空間重構不僅關注建筑的物理保護,還涉及文化實踐、社會結構及民間傳統的恢復,村中對于納西族傳統的熱美蹉以及各類手工技藝進行傳承和延續,從而增強了民族文化連續性和社區認同感。通過組織文化節慶活動,如納西族火把節,還有組建樂隊等方式,增強社區成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吸引游客體驗當地文化。這些都是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式,文林村的公共空間經歷了功能的再定義和文化意義的深化,成為傳統與創新共存的活躍場所,展現了文化連續性與社區身份的重塑作用。
通過關注居民對村落公共空間的實際體驗與感知,可以有效地重塑村落的文化空間,使其更貼近居民需求和文化傳統。從具身認知的視角來看,需要在重塑村落公共空間的過程中強調居民參與和反饋,從而突出公共空間設計的人性化,提升社區參與度。空間規劃師可將納西族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設計,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表達。在上層管理方面,需通過與社區居民的密切合作,制定包容性政策與項目,確保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
小漁村以其自然環境為依托,開展鄉村旅游,使村落自然景觀與休閑活動融為一體,提升游客與鄉土文化的互動體驗。文林村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代表村落,則通過保護其傳統建筑與民俗文化,不但保存了納西族的在地特色,也通過對村落公共空間的靈活使用,增強了社區成員的文化認同。在具身認知的視角下,通過加強大眾對日常生活的認知,小漁村和文林村的村落公共空間重塑能夠超越簡單的空間改造和旅游文化的象征。這種重塑不僅僅關乎空間的物理變化,還涉及文化身份和社區認同的再塑造。
四、結語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相互交融的社會中,村落公共空間的重構與體驗研究體現了具身認知在其中的重要性。居民通過身體實踐和社會互動的相互塑造,印證了村落公共空間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實踐,揭示了村落公共空間的感知緯度、文化緯度和社會緯度。然而,當前村落公共空間重塑所面臨的挑戰是,這些新空間可能面臨文化價值被削弱的風險。以往對村落公共空間的重塑,多依賴于外部的觀察以及對功能需求的回應。在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村落公共空間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加注重設計手段的針對性。這種方法促使政治、經濟、文化的元素在自然生長中形成重塑手段,讓設計不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構建,而是一個實施者主動融入的過程,從中孕育出符合實際生活的形式,從而提升村落公共空間的文化緯度。此過程打破了傳統設計中“設計者”與“生活者”之間的分離,真正實現“主客合一”,為村落公共空間注入靈魂,融入人的情感與生活,使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2]賀一松,王小雄,賀雨昕,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復興與重構:基于江西蓮花縣村落祠堂的調研[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6):822-828.
[3]方菲,李旺.鄉村傳統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良性再生產:以湖北恩施州咸豐縣嚴家祠堂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88-94,184.
[4]洪舒華.新時期鄉村公共空間的生產與重構:以皖南X村祠堂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24-130.
[5]伍珂佳.水井與文化變遷[D].吉首:吉首大學,2016.
[6]蔣萍.水井與村落社會文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徐菲悅,云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設計。
徐健,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