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日語筆譯課程建設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實踐價值。日語筆譯課程應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改革,助力培養新時期的復合型日語人才。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翻譯是建立對外話語體系最直接不可或缺的行為,加強日語筆譯課程建設被賦予了重要意義。
日語筆譯課程的現狀和問題
日語筆譯課程是日語專業大學三年級設置的專業核心課程,分別在第五學期和第六學期講授日譯漢和漢譯日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知識,課程主要采取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堂練習的形式。
目前的日語筆譯課教學著重講授日語知識,強化訓練日漢和漢日的翻譯能力,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課程思政建設也沒有形成體系,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僅停留在表面,沒有達到有機融入、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外語人才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外語翻譯課程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必須推進日語筆譯課程建設,助力培養新時期復合型日語人才。
日語筆譯課程建設方案
調整教學目標。制定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具有高階性的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目標中融入課程思政目標,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講授日語與漢語的比較和一般日漢、日漢翻譯技巧的同時,課程要把握中國時政話語的語篇特點,掌握中國時政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增強國際傳播意識,了解國際傳播基本規律,熟悉相關文本外譯時的常見問題與處理方法,熟練運用相關翻譯策略,引導學生理解“以我為主、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對外翻譯原則,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提高中國話語的國際表達與傳播能力。
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達成教學和育人目標,要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學生為中心、融合數字技術、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突破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推行“BOPPPS”教學法和研討式教學法。結合線上教學資源和練習題庫,靈活運用在線討論、線下小組研討、發表等課堂活動,打破筆譯課以寫為主的僵化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在日譯漢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協作翻譯,不斷對譯文進行討論和打磨。在漢譯日課堂中,活用《理解當代中國漢日翻譯教程》,組織學生對中外權威翻譯專家團隊的集體智慧進行討論和學習,從中汲取翻譯技巧,領會話語策略,提高日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豐富教學內容。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結合在線教學視頻等數字化教學資料,不斷豐富適合我院學情、具有挑戰度的教學內容。
我校日語筆譯課程于2021年加入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項目,作為用課方修讀大連外國語大學建設的《日語翻譯》。建課方的在線課程主要由授課視頻、學習資料和練習題庫等組成。我校作為用課方,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線上授課視頻,督促學生自主預習翻譯理論知識。在課堂面授中我校教師依托《新編日譯漢教程》《理解當代中國漢日翻譯教程》等教材和參考書目,對理論知識中的重難點進行補充講解和強化練習。同時圍繞時政要聞、科技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個主題,在課堂中有機融入思政、跨文化溝通和國際傳播能力的內容。教學內容設計的大致思路和安排如表1所示。
促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進修、學術交流、行業實踐等方式,不斷提高日語筆譯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打造“德才兼備”的日語筆譯教師團隊。日語筆譯教師通過定期參加虛擬教研室活動,學習教材的主題、內容和結構,觀摩優秀教師的說課和課堂實錄視頻,不斷豐富自身的時政文獻翻譯知識,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筆譯教師團隊在科研領域也積極探索,力求把科研成果回饋到教學中,提高日語筆譯課程的建設水平,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改革考核方式。結合我校學情,探索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目前日語筆譯課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終結性評價的閉卷考試成績為主、形成性評價成績為輔。今后力求加大形成性評價的比例,不斷探索對課堂發表、作業、小組討論等科學合理評價的方式。積極嘗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考核方式,例如實施生生互評,讓學生參與到考核評價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動力。
在日語筆譯課程中講好中國故事
在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日譯筆譯課程加強建設,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入課程,有助于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在日語筆譯的課堂中,學生講述的中國故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在學習《理解當代中國漢日翻譯教程》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認識中國時政文獻翻譯的特點與規律。在課堂上用日語分享自己的翻譯實踐感悟,進一步加深了對國際傳播的認識。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標準,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學生通過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不僅可以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能夠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講好中國優秀科技成果的故事。中國的科技飛速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果,如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飛行器刷新世界紀錄等。在講述中國優秀科技成果故事時,不僅拓展了跨學科知識,推進課程的新文科建設,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了“四個自信”,培養了家國情懷。
在講好國家層面大故事的同時,也要練習講好身邊溫暖的小故事。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奮發努力等事跡,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講述這些溫暖的小故事,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修養,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
新時代,中國高等外語教育在繼續履行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使命的同時,必須肩負起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新使命。日語教育要致力于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領域作出新的貢獻。希望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的日語筆譯課程建設,為其他外語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岳晟婷,1981年出生,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和日語教育。本文為202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優質資源建設與共享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日語翻譯》課程跨校修讀學分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3年度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基金課題: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日語筆譯課程建設研究(JXYJ2023007)。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