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升教學水平、強化學習體驗、創新施教模式、發展學科研究,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有效融合?;诖耍處熜枰獙底只鳛檎n程教學的核心導向,切實遵循“施教+自學”“線上+線下”“傳統+現代”“理論+實踐”的方法論,聚焦于資源、功能、渠道、技術等維度,充分發揮數字化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革新效能和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教學載體的綜合性、教學評價的精準化,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夯實基礎,助力課程建設高質量發展。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古代漢語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同時也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訴求、學習方式和興趣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范式逐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制約著教學效果的接續提升。基于此,高校與教師需要強化協同配合,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勢,以數字技術引領古代漢語教學的全面改革創新,實現古代漢語教學的有效轉型,彰顯古代漢語課程在新文科背景之下的獨特學科地位和教學價值。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高校古代漢語課程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文獻閱讀等內容,涵蓋面廣且部分知識晦澀難懂。傳統的教學范式難以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數字化資源提升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以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多模態形式呈現知識重點與難點,有效突破了時空壁壘和教學障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古代漢語的知識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探究動能,促進教學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學習體驗的全面強化
數字化轉型使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擺脫了時空制約,賦予了古代漢語充分的時代價值,強化了教與學的互動。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選擇短視頻、在線直播、慕課等線上方式開展隨時隨地的個性化學習,接收并學習更多融合現代理念、多學科知識及實用效果的古代漢語知識技能,并利用數字化開展即時反饋和實時互動,清晰地掌握學習進度和效果,同時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沉浸式體驗、角色扮演等形式更深層次地理解學習重難點,強化了學習的可選擇性、靈活性及個性化。
三、有益于施教模式的有效創新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模式以集中性講授、大面積灌輸、強制性記憶為主要特點,導致教學效果長期難以提升,課程內容承載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得不到充分的彰顯。依托數字化轉型,教師以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慕課等創新性模式開展知識教學和實踐指導,可以將古代漢字的演變規律、古代漢語語音變化的原因、古代文化的發展等知識蘊含的人文性和深厚內涵以多維立體的形式展示出來,在強化教學效果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四、有效于學科研究的深入發展
依托數字化轉型,高校和教師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信息資源和功能手段推動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科研究,為古代漢語的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豐富的資源、便捷的工具和高效的方法,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古代漢語文字、詞匯、語法、文獻等方面的特征規律和時代價值,增強學科內容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加強古代漢語學科的現代化、先進性和人性化,有效突破學科壁壘并強化多學科融合,以兼具深度、厚度、跨度的學科建設助力新文科的高質量發展。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方法遵循
一、堅持施教與自學結合
高校古代漢語的知識理論通常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較為明顯,被動性的施教方式難以提升教學質量。要實現課程目標并強化教學效果,教師除了依托數字技術的信息資源和功能手段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施教手段的多元化外,還需要充分展示古代漢語知識內容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在數字化轉型的支持下強調古代漢語的時代價值、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利用數字技術開展自主性學習和互動性實踐,使學生在學習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驅動下進一步理解并內化古代漢語知識,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二、推進線上與線下并行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部分內容兼具專業性和學理性,往往會被學生冠以“晦澀難懂”“佶屈聱牙”的標簽。數字技術的普及為古代漢語教學創新提供了資源支撐和技術保障,例如“喜大普奔”一詞,以詼諧、幽默且具有現代化話語范式的風格將“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四個成語進行重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短視頻、在線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已經成為新時期大學生開展學習與生活的必要組成,有利于古代漢語知識內容的全過程融入和全方位滲透。因此,教師不僅需要重視線下的課堂教學,還需要融入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線上施教,以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三、強調傳統與現代并重
高校古代漢語課程在肩負專業基礎性教學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功能性和工具性。這要求教師在強調古代漢字、音韻、文獻等內容的傳統形式和內涵的同時,充分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契機,深度挖掘古代漢語知識內容的時代價值和現代化表達方式。借助新媒體視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展示古典詩詞在流行文化中的應用、古代經典文獻在影視創作中的運用、古代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融入等,使學生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沉浸式體驗中充分感受古代漢語的實用性功能和現代性價值,進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古代漢語學習。
四、實現理論與實踐兼顧
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不僅需要以理論知識傳授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還需要以實踐和應用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內化相關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充分應用數字技術構建虛擬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模擬場景中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感受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播,深入古代社會交際情景開展實踐活動,使其更好地內化古代漢語知識。同時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開展以“古代漢語”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創作、文化產品設計等線上創新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對古代漢語知識的應用能力。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
一、借助數字化資源,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數字化資源對教材知識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在新媒體場域搜集并整理關于甲骨文研究、古代文獻發掘、古代漢語詞匯演變調查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借助網絡資源直觀、形象地展示古代文獻中涉及的天文歷法、風俗禮儀、歷史事件等內容,以兼具時效性和立體化的內容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數字化資源以新時期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呈現古代漢語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借鑒古代漢語音樂元素的流行歌曲,引導學生在歌曲欣賞中感受古代漢語語音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播放以古代經典文獻中的人物、事件為原型改編的歷史文化題材電影,使學生在影片觀看中強化對古代漢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在網絡空間搜集以古代漢語為底色的網絡流行用語,例如“黃袍加身”“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等,可以使學生在新穎、有趣的素材學習中更好地領悟古代漢語的內涵與魅力。
二、發揮數字化功能,強化教學手段的多元化
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教師可以依托新媒體視聽功能以文本、圖片、音頻、影像等多種信息模態綜合呈現的方式實施內容展示,強化文字學、音韻學、經典文獻等知識的多維性和立體化,更清晰地呈現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和聯系,使學生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內容展示中提升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設虛擬情境,使學生融入古代社會和生活的場景,針對古代文字學習開展生僻字演唱活動、圍繞經典文獻閱讀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結合音韻知識開展傳統吟誦競賽等,以“寓教于樂”的隱性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數字技術賦能的實踐活動中更全面地理解并內化古代漢語的知識內容;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教師可以強化古代漢語內容的精準推送,使學生在短視頻瀏覽、在線直播觀看的過程中廣泛涉及古代漢語的知識內容,以此強化教學的融入性和滲透性。
三、依托數字化渠道,加強教學載體的綜合性
依托數字技術,教師可以利用“漢典網”“漢字字源”“國學論壇”等以古代漢語為主題的互聯網平臺實施教學,借助其中的生僻字字典、漢字字源查詢、說文解字、古音今韻、故訓新詁等板塊和功能傳授古代漢語的知識理論,以起到拓展教學渠道、開闊學生視野格局的施教效果;依托學校的電子圖書館、網絡教學中心等數字化平臺的海量資源,為學生提供兼具權威性、專業性和豐富性的學習資料,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進度,為其提供合適的學習材料和習題,并指導學生有效運用電子圖書館的在線注釋、拓展延伸、學術評價等功能開展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關注以古代漢語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優質博主,以短視頻瀏覽、在線直播觀看、評論區互動交流等方式涉獵更廣泛的古代漢語知識,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四、利用數字化技術,深化教學評價的精準化
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智能算力、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構建健全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結合學生的隨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日常測試結果、知識掌握情況等,建立學生個人數據畫像。以此為基礎,可以實施全過程評價和全方位評價的方式,對學生在課內配合課外、線上融合線下、理論結合實踐等學習過程中對古代漢語知識理論的掌握程度實施全面評價,對學生在學習、實踐、實訓、生活等各環節中的知識應用能力進行客觀分析,進而得出精準性的評價結論,為教學的改進和優化提供數據支撐。同時,教師需要借助學生畫像明確學生在思維方式、學習能力、興趣特征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進而落實差異化施教和個性化指導,以兼具適用性和高效性的內容和手段助力學生古代漢語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的完善,使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兼具綜合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的育人工程,有賴于高校和教師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內在要求,充分發揮并有效利用數字技術的各項優勢,并進一步推動古代漢語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教師可以憑借豐富的教學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綜合性的教學載體及精準化的教學評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并促進學科研究的深入發展,助力高校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普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