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海南作為熱帶農業大省,具有發展熱帶特色農業的突出地理優勢,但由于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不僅影響農業轉型升級,而且不利于鄉村全面振興。近幾年來,自由貿易港政策給海南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來重要機遇,將政策優勢與地理優勢相結合,多措并舉加快形成海南農業新質生產力,將為海南自由貿易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關鍵詞〕自由貿易港;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注:本文為2024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海南自由貿易港農產品加工業存在問題及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HNSK(YB)24-31)的階段性成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未來5—10年,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助于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而且有利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海南自貿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已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階段轉變。從海南的情況看,2015—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從381.1億元增長至436.27億元,年均增長3.4%。隨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政策的實施,海南農產品加工業規模明顯擴大。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同比增長10%;到2023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072億元,增長9%。
(二)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持續提升
在加工增值政策的促進下,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28%,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產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30.8%,增加值增速達到42.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
(三)初步形成熱帶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
目前,海南已經初步形成“原料基地+產地初加工+園區深加工”的產業集群。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6個國家級產業園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19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一倍。例如,椰子、橡膠、檳榔、咖啡、鳳梨、茶葉、胡椒等熱帶特色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初步形成。
二、海南自貿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偏低
2023年,海南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2072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僅為0.87:1,遠低于全國2.52∶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廣東2021年的水平(4.43:1)。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而海南不足50%,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
(二)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發展滯后
一是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滯后。例如,目前海南水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47%,遠低于發達地區70%左右的水平。二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海南農產品加工品種較為單一,仍停留在粗加工上,缺乏精深加工產品。例如,海南檳榔總產量占全國95%以上,但檳榔深加工主要在湖南,農產品經湖南深加工后返銷海南。
(三)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偏小、技術轉化率低
一是缺少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例如,全省椰子加工企業約400家,產值過億元的僅有椰樹、南國、春光等幾家企業,其他多為小規模民營企業。二是技術轉化率較低。近幾年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13項技術轉讓中,僅有1項是在海南轉化投產,其他都在廣東、浙江等地轉化。
三、推動海南自貿港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做大做強做優重點領域農產品加工業
(1)優化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結合全省產業布局、農業發展相關規劃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晰重點產業空間布局,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地集中,以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為載體,吸引鏈上企業組團式發展,打造全產業鏈集群。
(2)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業。立足熱帶特色農產品,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及中小企業等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加快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持續完善冷藏庫、氣調庫等設施建設,提升減損增值能力。
(3)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質擴容。一是鼓勵企業依托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擴大水產品、進口食品、熱帶農林產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二是依托澄邁老城等傳統水產品加工地和漁港經濟區,發展深海魚油、蛋白粉、甲殼素提取等水產品加工。三是適應國內多樣化消費需求,創新牛羊肉、牛奶、凍品、燕窩等進口食品的多樣化深加工。
(二)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
(1)加快實現產業鏈綠色化改造強鏈。一是在生產環節,推進加工業原材料有機綠色化發展,引導開發一批品質高、品牌響的綠色農產品,集中建設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二是在加工環節,重點推動熱帶農林產品、糧油、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精加工高端系列產品,加快綠色高效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升級與集成應用。
(2)擴展農產品加工業態延鏈。一是利用AI、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產品加工模式向智能化方向轉變。二是支持農民合作社等向加工流通業態延伸,推廣“政府+農戶+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三是積極發展體驗式工廠、中央廚房等新業態,探索并推廣“種植+電商+農莊+文化+旅游+加工”的全產業鏈模式。
(3)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新優勢補鏈。一是抓住RCEP全面實施的機遇,進口咖啡、水產品、熱帶水果、糧油等優質原材料,對進口產品進行加工包裝后再轉內銷,打造涵蓋采購、深加工、營銷和分銷等環節的來料加工基地。二是打造一批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落戶開拓海外市場的外向型加工企業,支持有資質的加工企業開展農產品高端精深加工“兩頭在外”模式。三是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貿易,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高端精深加工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加工出口品質。
(三)以科技創新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1)鼓勵加工技術創新升級。一是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海南農產品加工技術向中高端轉型升級。二是鼓勵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智能化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2)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水平。一是通過實施原始創新與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企業整體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水平。二是充分利用自由貿易港進口設備免稅政策,引進功能性食品、咖啡、茶、水產品等傳統加工產業先進技術、裝備、部件和生產線,以先進機械為基礎推動建設熱作農機裝備“海南研發”基地。三是擴大國際科技合作,開展關鍵精深加工科技攻關。
(3)引進和培養農產品加工領域專業人才。一是對農產品種植、農產品開發、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智慧供應鏈、物流冷鏈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開展綠色通道。二是完善創新創業政策支撐體系,吸引國內外掌握先進技術和創新科研能力強的加工領域領軍人才在海南開展教學、研發等活動。三是鼓勵現有園區平臺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產教研深度融合實訓基地,定向培養農產品加工職業技能人才。
(四)加強農產品加工業內外合作
(1)以東盟國家為主深化國際合作。一是依托瓊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洋浦保稅港區,建設面向東盟的國際農產品來料深加工、集散中心和外向型加工工業園等一批國際性農產品加工標桿園區。二是鼓勵企業收購、并購或控股、參股東南亞國家現有園區,建立一批初加工基地,穩定原料來源。三是在熱帶作物、熱帶水果、水產品等方面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在東南亞布局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
(2)與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協同發展。一是結合兩地在資源、市場等方面的互補優勢,全面加強熱帶果蔬、熱帶作物綜合利用等熱帶農產品加工合作,協同發展精深加工。二是支持兩地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份額,深度融入打造共同市場和聯合品牌。三是吸引廣東農業加工貿易企業到海南發展農產品和熱帶水果進口加工業務,使農產品加工增值超過30%后以“零關稅”進入廣東并向全國分銷。
(3)持續深化瓊臺農產品加工業合作。一是加強與臺灣地區合作研發,加大熱帶水果保鮮加工、有機綠色產品、功能性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方面合作力度。二是依托瓊臺全面戰略交流合作基地,推進農業合作產業園項目建設,吸引臺資臺企投資農產品加工領域。三是搭建科技合作平臺,持續引進臺灣先進農產品加工技術。
(五)完善農產品加工業保障體系

(1)更好發揮重點園區平臺作用。一是做大做強海口羅牛山、海南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海口譚仙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定安塔嶺等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一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依托平臺引進一批研發水平高的行業龍頭企業。二是圍繞特色果蔬產業、糧食畜禽產業、生態農產品等打通涵蓋農產品倉儲加工中心、農產品加工車間等集農產品烘干、倉儲、分揀、加工、冷鏈、保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三是促進園區與城市融合發展,實現產城融合。
(2)加強農產品物流倉儲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加工農產品集散分撥能級,打造一批集農產品分揀加工、清洗烘干、檢測化驗、倉儲保鮮、冷鏈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標準化集采集配中心。
(3)強化政策保障。一是加快研究出臺《海南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設立農產品加工發展專項資金。二是創新農產品加工業金融服務,借鑒黑龍江等地的做法,加大“建租貸”融資模式復制推廣力度,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鼓勵地方政府與地方金融機構協商,探索推進“風險基金補償”模式;創新開發特色農業保險,持續擴大保險產品覆蓋面。三是降低農業加工企業用地成本,借鑒廣東的做法,對于以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為主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允許按不低于與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作者單位:1.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