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只有真心熱愛教學工作,方能以專業研透教材,以恒心練就品格。語文教學功底的鍛造,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發現不足,努力改進,不斷提高,最終走向成功。
【關鍵詞】 語文教師 研究教材 教學實踐
初識范建健老師是在2011年,學校籌備江蘇省“教海探航”頒獎活動,故從蘇州市盛澤實驗小學觀音弄校區借調范老師到本部校區幫忙。那時,他還是一位剛入職場的新老師,話不多,做事很踏實。2012年,范老師調入盛澤實驗小學舜湖校區,當時我分管語文教學,因此我們慢慢熟悉起來。我見證了他一步步成為學校骨干、集團骨干甚至區域骨干的整個過程。
在本科階段,范老師所學的是歷史學專業,按照既定的“劇本”發展,他將成為一名中學歷史老師。而今,“半路修行”的他走上的卻是小學語文的講臺。俗話說“學習不怕根底淺,只要邁步總不遲”,十余年來,他執著于語文研究,辛勤耕耘,這份熱愛讓他不僅站穩了三尺講臺,而且正向著“優秀”闊步前行。
備戰江蘇省第24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暨優課評選活動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我看到了他的猶豫、彷徨、自我懷疑,但這的確是一次蛻變的契機,跨過荊棘之后的他變得更為自信、從容,對語文教學也有了獨到的理解。支撐他一路走來的,是他內心深處一直以來對語文的熱愛,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做一名語文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為熱愛,方能以專業研透教材。解讀教材是教師的基本功,是每個教師必須邁過的一道坎。范老師在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中磨礪多年,積累了許多教材解讀的經驗和方法。在確定執教《憶讀書》這一課之后,他敏銳地意識到“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九字箴言是打開文本的關鍵,進而聚焦“讀書經歷、讀書經驗、讀書方法”三個核心教學內容。但是,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在哪里,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等深層的問題始終未能突破。如何在專業上更進一步?范老師的選擇是閱讀專業的書籍。于是,《思維第一》《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等一系列書被他擺上了案頭。同時,他虛心向薛法根老師及其他名師請教,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每一次評優課、展示課,對于教師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教育理念,更是在準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填補自己的缺漏,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回顧范老師的成長歷程,他就是在一次次上課的過程中走上了專業成長之路。
真正的好課是磨出來的。在一輪又一輪的精雕細琢中,范老師的教學理念更為明晰,教學設計愈加貼切,課堂應對更加自如。針對《憶讀書》這篇課文,范老師前后修改了六稿教案,有細節上的調整和優化,也曾徹底推翻重來;前后試上了十余次,有自我感覺不錯的時候,也有快上不下去的尷尬。就“如何梳理冰心的讀書經歷”這一問題,范老師一開始采用的是學生圈畫交流的方式,課堂過于沉悶;后改為借學習單這個支架,以表格的方式呈現,生生間的互動又不足;最后通過時光軸,以板貼的形式展開,才找到了理想中的感覺。同一個內容,三種不同的形式,每次調整的背后又是多次的修改和試上。嘗試、改進、失敗、再嘗試,就像坐過山車一般,這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磨課就是磨人,課越磨越好,人越磨越成熟。
一堂堂試教課,我從中看到的是范老師的努力與進步,看到的是他對語文的熱愛,這份熱愛從未改變。也只有熱愛,我們才能真正站好講臺,上好課。
回顧范老師的成長歷程,面對課堂、面對學生,他也有過半籌不納的時候。記得第一次聽他上課是在2013年學校開展的“一課三磨”教研活動中,他執教的是《三顧茅廬》。整堂課,范老師在課文內容里兜兜轉轉,基本上是一言堂。這或許是每位新手老師成長的必經之路吧。發現不足,努力改進,不斷提高,面朝前路,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便是成功。
范老師邁進語文這扇大門的第一步是加入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2013年起,范老師跟隨薛法根老師積極踐行“組塊教學”。“組塊教學”綜合性、立體化、板塊性的教學實踐,恰恰解決了范老師急需突破的難點問題。在此過程中,范老師對于“什么是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看待教材的思維方式也有了巨大的轉變,他不僅僅思考教材寫了什么,也開始思考課文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在他執教的《憶讀書》一課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在梳理冰心的讀書經歷之后,他向學生追問:“冰心為什么只介紹這幾段讀書經歷?”如此,便看到了文字背后作者選材的用意。更難能可貴的是,范老師能再次帶著學生走進文本,逐次閱讀這幾段經歷,發現這幾段經歷對于冰心的獨特意義。于是,學生對“典型事例”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從“教材”到“教學內容”,考驗的是教師的基本功。范老師自己評價說:“我用了三五年時間,才感覺自己觸摸到了語文的大門。”所謂的“一步一階”,這第一個臺階恰恰是最難的。
2017年,范老師在全國語文名師工作室聯盟首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執教《趕海》,榮獲特等獎。《趕海》講的是海邊的孩子捉螃蟹、捏大蝦等趣事,動詞用得特別傳神。教學內容有了,具體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在薛法根老師及其團隊的幫助下,范老師設計了“替換比較發現用詞準確、聯系生活體會詞中趣味”等具體學習活動,將教學內容活動化。從此,對“學”的設計在范老師的課堂上更加突出了。從《刷子李》一課中讓學生繪制曹小三的情感變化圖,到《落花生》一課中小組探究借物說理的秘密,再到《憶讀書》一課讓學生梳理冰心的閱讀經歷,范老師開始從“臺前”走到“幕后”,讓“學”于生。課堂上,教師少說話其實并不容易,一是自己的理念要轉變,二是設計要巧妙,準備要充分。誠然,范老師還在努力求索之中,但是語文教學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嗎?
之后,范老師更加注重學段之間的聯系,課堂教學更加精準。范老師曾經與學校骨干教師一同開發了覆蓋1~6年級每篇課文的讀寫遷移校本教材,相對系統地區分了各項語文能力在不同學段的能力層級。范老師認為,正是這次研究將自己零碎的認識結構化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上升過程認識得更加清楚了。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憶讀書》一課的教學中,就提煉冰心的讀書經驗這一環節,他設計了三個不同層級的目標:一是文中直接摘錄的經驗,二是需從經歷中提煉的經驗,三是同學閱讀中個性的經驗。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在一個學習活動里預設不同的目標,能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成長。教到什么程度不應該只有一把尺子,范老師是這么理解的,也是這么實踐的。
后來,范老師走上了學校管理崗位,事務性的工作多了,擠占了部分語文研究的時間,他時常戲稱自己快要成為“半”個語文老師了。統編版教材的使用,新課程標準的落地,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知不足,因而在教學教研上更加努力。縱觀范老師的成長歷程,他始終扎根課堂,一步一階踏踏實實向前。我想這就是他成長的秘密,也是教師成長的正道吧。※
(沈玉芬,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蘇州市教育領軍人才,蘇州市吳江區程開甲小學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