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泥泥狗”是極具原始風格的民間藝術品。“泥泥狗”是河南淮陽的一種彩繪泥塑制品,在傳統民間藝術品中有深刻的影響。文章溯源了“泥泥狗”的歷史背景,在對原初圖騰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闡釋了其形態造型、圖案設計與色彩的文化含義,系統分析“泥泥狗”的美學特征,為河南“泥泥狗”的傳承與再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泥泥狗”;傳統文化;文創產品;非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1.042
1 “泥泥狗”文化概述
泥玩具為什么稱為狗?為什么狗是重要形象呢?一種說法與過去宛丘國“黃狗化人”的傳說有關,大意是有狗稱“五色犬”,被扣在金鐘內,變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另一種說法是“泥泥狗”大師彭興孝和學者王紀友提出的:“太昊伏羲氏是畜牧業的始祖。狗最先被人馴服、保護畜群。這時人們認為狗是人類和動物的保護神。后來有氏族部落用狗作為圖騰。隨著‘泥泥狗’的問世,相繼出現了反映遠古社會氏族部落圖騰和生活現象的各種造型,都加入了‘狗’的行列。”①這段話客觀地回答了“泥泥狗”的歷史背景以及狗作為主要造型的原因。
在“泥泥狗”的造型中有許多運用人獸或神獸同體的抽象類型,被古人視為祥瑞之獸,象征吉祥長壽,可驅邪避禍,如九頭獸、獨角獸、九頭鳥、翼獸等,這與當時的思想認知及審美理念息息相關,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是古人對生命的頌歌。現在的“泥泥狗”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逐漸出現各種動畫片的造型,如小豬佩奇、可達鴨等。
“泥泥狗”是河南本土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風格夸張。“泥泥狗”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的文章《原始人類圖騰的活化石—“泥泥狗”》②中出現,又稱“陵狗”或“靈狗”,是女媧摶土造人、育萬物的“真圖騰”“活化石”,在豫東地區廣為人知。“泥泥狗”以黑色為底色,再配以紅、黃、綠、白四種顏色,艷而不俗;造型古樸,看似笨拙,實則精巧。每個“泥泥狗”都有洞可以吹響,音韻渾厚,其聲鳴鳴,深受兒童的喜愛。
淮陽,地處豫東南部,居于淮水之陽,古稱宛丘、陳,是人祖伏羲的故都,太昊陵廟也在這里,當地人稱其為“人祖爺廟”。民間因太昊陵廟而自發形成太昊陵廟會,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開始,一直到農歷三月初三結束,整個活動持續大約一個月時間。在這期間,淮陽附近的十多個縣城的人都會聚集到這里對人祖伏羲進行膜拜。當地老人介紹:“這些都是人祖爺和人祖奶造的,有老模子,誰也不能改,改了就不是人祖爺造的人和狗了。”③“泥泥狗”在祭祖儀式上是齋主和香客們祈福的圣物。“泥泥狗”為人祖守靈,傳播人祖圣德于四方,被譽為“天下第一狗”。
2 “泥泥狗”文化研究現狀
2022年冬奧會和殘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與雪容融受到消費者們的喜愛,一度售賣脫銷,顯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生命力。關于河南“泥泥狗”的設計研究,有很多代表性文章,如倪本人《圖騰時代的活化石—淮陽泥泥狗》,彭興孝《淮陽泥泥狗的審美觀》《古老的藝術形象—淮陽泥泥狗析解》,王悅勤《〈山海經〉諸神與淮陽‘陵狗’研究》等④,這些文章闡述了“泥泥狗”相關歷史根源,分析了“泥泥狗”的造型和視覺藝術,并且為“泥泥狗”如何進行現代文創產品設計方面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思路。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不斷擴展,淮陽當地特有的廟會經濟也在大力宣傳淮陽“泥泥狗”文化,吸引人們前來了解,借此發展當地旅游經濟。有關部門可以構建“泥泥狗”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在生產制作的同時注意開發設計相應的衍生產品,推動淮陽“泥泥狗”IP形象設計。還可以舉行設計比賽、非遺相關交流活動等,吸收更新、更豐富的設計思路。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委員會在淮陽舉行了一場關于民俗玩具的學術討論會,會議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設計師,他們分享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流為民俗玩具的設計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也引起了媒體對于民俗玩具的關注。此外,“泥泥狗”傳承人可以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與當地院校進行合作,構建實習實訓基地,或者在校園開設講座,為淮陽“泥泥狗”的傳承發展挖掘更多優秀的年輕傳承人⑤。
但在高度城市化的進程中,“泥泥狗”的傳承出現了斷層,愿意學習這項工藝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導致制作“泥泥狗”的主要傳承人多為老人。這些老人時間和精力有限,且大多生活在農村,需要務農為生,生活相對拮據。因此,他們往往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維持自身與家庭的生計上,這無疑對“泥泥狗”的傳承造成了不利影響。此外,當地手工藝者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有效的售賣渠道。他們的作品售價低廉,且沒有專門的包裝,通常只是簡單地放在袋子或盒子里,僅在廟會期間才有機會出售。這種銷售模式不僅限制了手工藝者的收入,也影響了“泥泥狗”的市場認知度。
更為關鍵的是,生活習俗的改變對“泥泥狗”的傳承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過去,來淮陽趕會的老齋公會爭相購買“泥泥狗”作為禮物送給親友,但現在只有爺爺奶奶那一輩的老人才會在廟會時去祭拜,“泥泥狗”行業備受冷落。以前以金莊的大花貨最多最好,陳樓村的“小泥鱉”最有名,現在都找不到了,廟會上如今賣的都是些造型簡單的蛙鳥⑥。
3 “泥泥狗”造型特征分析
“泥泥狗”造型古樸怪誕,渾厚大氣,富有張力,沒有多余的細節,具有很強的力量感,充滿蓬勃的生命感染力。造型看似隨意,但突出特征,重視動態感,整體看具有某種程式和規律,由此構成河南特有的地域特色和美學特征。“泥泥狗”取材廣泛,不僅有寫實類的老虎、獼猴、蟾蜍、蜥蜴、斑鳩,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動物復合體,如猴頭燕、貓拉猴等。以草帽老虎為例,其形象是一只老虎半蹲半臥,頭戴一頂荷葉狀的草帽。草帽老虎的形象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唐李冗《獨異志》記載:昔宇宙初開,獨有伏羲女媧兄妹,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相羞恥……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草帽老虎就是反映結草為扇之意,是古代婚俗之根源。結婚時遮面的習俗就源于此,同時也蘊含著虎文化的豐富內涵。
《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為商。”燕屬玄鳥,猴頭燕頭部是猴而身是燕,是民間神話中木神茍芒的寫照。天降芒神能治春,木神茍芒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因此被遠古先民崇拜。
母子猴形象是一個母猴背著多個小猴,代表女媧送子,祈求人丁興旺。“背”與“輩”諧音,“猴”與“侯”諧音,寓輩輩封侯為官,借以表達人們對于金榜題名、博取功名的美好愿望。
貓拉猴形象為一只貓拉著或馱著一只猴子。關于這個形象有一句淮陽民間諺語:“貓拉猴,猴拉貓,原始進化分祖朝。”貓猴代表兩個部落,佐證古時兩個部落通婚的歷史,佐證了古人從族內婚、亂婚和群婚走向族外婚的重要轉變,是承載著古人從族內婚走向族外婚這一段歷史的經典造型。
4 “泥泥狗”紋樣特征分析
4.1 紋樣造型
“泥泥狗”的紋樣造型簡單樸素,雖然是由簡單的點和線組成的,但有多種類型,且與伏羲創造的八卦符號有相似之處,其形態與原始繪畫的抽象意味極為相似,蘊含著當地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味。
4.2 紋飾
“泥泥狗”的紋飾類型豐富、疏密得當,再加上夸張的繪制手法和鮮艷的顏色,充分表現了“泥泥狗”生動古樸的形象,既有地域特征,又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4.2.1 八卦紋
八卦紋(圖1)造型與伏羲八卦非常相似,由長實線“—”和虛短線“--”組成。在大地灣、卦臺山等遺址中就發現過關于伏羲八卦相關的瓷器和圖像資料⑦。八卦符號是太吳伏義于蔡河之畔觀白龜而畫,長線代表“乾”,短線代表“坤”,“乾坤”組合代表萬物生生不息。“泥泥狗”八卦紋蘊含著陰陽八卦的原理,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生成和演化規律的理解。
4.2.2 太陽紋
“泥泥狗”的太陽紋(圖2)為白色線圈,四周帶有白色短線,圈內有一個紅點,代表太陽的光芒。有的太陽紋四周繪有數個小圈,猶如圍繞著恒星太陽轉的小行星。古人對于太陽的認識在于它為人提供光明、維系生命,若沒有陽光,世間生靈都會消亡,所以古人將對太陽的崇拜符號化,保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⑧。伏羲號“太昊”,“太”是太陽之意,因此太陽紋可以看作古人對太陽和伏羲的喜愛⑨。
4.2.3 花卉紋
花卉紋(圖3)是由長短粗細不同的弧線、大小不同的點和圓構成,模擬花卉的形態。古人認為植物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每年都會開花結果,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因此將花草作為紋飾也是對生命旺盛期許的一種表現形式。
4.2.4 其他紋樣
淮陽“泥泥狗”紋樣構成雖然簡單,但組合起來非常靈活,有數百種不同圖案,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紋樣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紋樣,比如回形紋、魚鱗紋(圖4)、火焰紋等。
5 泥狗色彩特征分析
“泥泥狗”以黃土為胎,用黑色鋪底,然后用青(藍)、黃、紅、白四種顏色繪以點、線和各種符號,其內容與中國五行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中華民族早期的五行和五色。五行最早可追溯到《易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漢代劉熙在《釋名》中說:“青色為主,生物生長之色;紅色為赤,太陽之色;黃色為光,日光之色;白色為啟,如同化水之色;黑為晦,如同昏暗之色。”⑩即形成木主青、金主白、土主黃、火主赤、水主黑的五行色彩觀k。五色是萬物本色,“泥泥狗”底色由黑色而起,蘊含伏羲八卦的道理,展示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揭示宇宙大千萬象生物的生長規律與秩序。
中國傳統泥塑的底色都比較淺,比如惠山的泥人、天津泥人張、北京兔兒爺等都是以淺色打底,“泥泥狗”以黑色為主,這種風格在全國泥塑中都是少有的。淮陽民間傳說伏羲生于混沌,由黑色孕育,所以認為黑色是人類的起源l,將“泥泥狗”全身涂黑借此保佑人類生生不息。古人認為黑為母系之德、多育之意,“泥泥狗”就是秉承這一觀念,其淵源可上溯至遠古時代的生殖崇拜m。時至今日,尚黑的習俗仍然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比如在西南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持著尚黑之習,在新房子蓋好的時候,要先用煙熏黑供奉祖宗牌位的墻,才能入居。淮陽與西南雖相距遙遠,但尚黑的文化淵源卻是相通的。
以現代設計眼光來看,在五種顏色中,黑色沉穩,青紅艷麗,白為明色,黃主中和。以端莊的黑色搭配其他鮮艷色彩,使色彩呈現出更強的張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觀眾的視覺體驗。這五種顏色的協調與運用,既華麗又樸素,活潑而又不失穩重。淮陽“泥泥狗”多以點和線條相結合,上色的工具是到處可見的高粱稈。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為了跟緊潮流使用更多的顏色,如馬卡龍色等。
6 “泥泥狗”文創設計策略
6.1 文化含義的結合
在設計中注重深入探索“泥泥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借助所提取歸納的紋飾和色彩進行創新改變,以“泥泥狗”求子納福的造物理念為核心進行圖形創新設計。因“泥泥狗”文化與獨特的文化活動太昊陵廟會聯系緊密,所以將圖形轉化到其文化遺產衍生產品—香囊設計中,符合大眾在廟會活動中的消費行為和心理。整體色彩可以在原有五色的基礎上添加更明亮的色彩,不僅體現了“泥泥狗”的色彩特點,也符合了現代審美。選擇傳統圖案作為造型特征,保留圖案的力度和藝術張力。
6.2 色彩語言的運用
在保持“泥泥狗”圖案紋樣形態的基礎上,利用色彩語言結構的變化,將視覺符號移植到其他的文化載體中,如以十二生肖中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就是以經典的“泥泥狗”十二生肖進行重繪,使用黑底五色并且搭配相應文字,保持了泥塑裝飾紋樣的形態和特有的色彩語構,呈現出獨特的趣味。還可以將“泥泥狗”以卡通表情包的形象展示,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使其形象變得圓潤可愛,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趣味需求,更容易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并且可以將“泥泥狗”與流行的盲盒玩偶形式結合,用黑底五色的特點進行設計,簡化紋樣特征,不拘泥于“泥泥狗”怪誕的神話形象,讓傳統泥塑分別從體態顏色等方面融入現代審美特征。
7 結語
“泥泥狗”的造型色彩和圖騰紋樣是中國民間美術的一大珍品。隨著農耕文明的消失退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泥泥狗”在現代社會中也逐漸沒落,面臨著市場、人才、傳承的種種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對淮陽泥泥狗進行傳承與創新,旨在喚起人們對泥泥狗在情感上的共鳴,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彩,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注釋
①彭興孝,王紀友.淮陽泥泥狗[G]//淮陽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淮陽文史資料(第三輯).[內部資料],1991:66.
②王汝印.原始人類圖騰的活化石:“泥泥狗”[J].治淮,1989(4):43-44.
③翌晨.“泥泥狗”傳承民族文化的成功范例:淮陽太昊陵廟會文化回眸[J].東方藝術,2005(6):14.
④彭西春.論淮陽泥泥狗的審美意蘊[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56-159.
⑤朱子丹,張倩楠,丁錚.共生理論視閾下淮陽泥泥狗傳承與發展策略探究[J].工業設計,2022(2):135-137.
⑥趙娟.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生產力:從淮陽泥泥狗談起[J].美術觀察,2009(7):20-21.
⑦安志宏.伏羲畫卦與和諧精神[J].周易研究,2019(1):83-87.
⑧陳志瑩,王立云.三大巖畫體系中太陽紋飾的特點和類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2(11):115-117.
⑨段潔文.伏羲傳說與中華文化考論[J].今古文創,2020,(40):25-26.
⑩張纓.中國傳統色彩的美學探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5):89-90,93.
k袁淞.淮陽泥泥狗圖騰紋樣中對稱形式美法則解析及再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7.
l孟濱.黑為美:淺析淮陽“泥泥狗”尚黑的淵源[J].裝飾,2012(6):96-98.
m陸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黑”情結及其情感特征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