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就懸疑類影視作品來說,最基本的是劇情引人入勝。《調音師》做到了。編劇在劇情上下足了功夫,開放式的結局、前半段良好的鋪墊、后半段突如其來的高潮,首尾呼應、懸念層層疊起,從一開始就把觀眾們的心帶動了起來,讓觀眾們的心跟著劇情走。本文詳細分析這部作品的懸念處理技巧。
[關鍵詞] 微電影;《調音師》;懸念;技巧
[中圖分類號] J61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86-03
在《調音師》短短的十多分鐘時間里,包含了太多的信息。由于比賽的受挫,調音師不再對音樂和自己的事業感興趣,他決定放棄自己的人生,從此一蹶不振。某天他決定裝一個瞎子,發掘他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與種種不幸,他利用這種挖掘他人痛苦的方式來實現自己久違的快樂。當他變成一個偷窺者,他一邊注視著只穿內衣翩翩起舞的妙齡少女,一邊激情四射地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導演把這樣的曲子安排在偷窺時演奏,表達的是人們在挖掘他人隱私來滿足自己利益時的那種眉飛色舞和扭曲的快感。假裝盲人后他的人生變了樣,找回了久違的快樂,但這樣的快樂是畸形的。這種獨具匠心的劇情設計,造就了引人入勝的懸念。簡單準確的臺詞設計,漸入佳境的懸念設計,別出心裁的細節處理,表現了跌宕起伏的懸念,讓本片的懸疑和緊張氛圍逐步升級,觀眾的心自始至終被導演控制,細節的鋪陳設計功不可沒。本文重點分析音樂、色彩及剪輯鑄就的《調音師》懸疑之魂。
一、非同凡響的音樂安排,彈奏行云流水的懸念
非同凡響的音樂設計無疑為本片增色不少。本片是一部音樂題材的影片,音樂在劇情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中既有引用的古典音樂,也有原創的音樂。影片開始時前56秒演奏的音樂是舒曼的《詩人之戀》節選,這個曲子是根據舒曼的聲樂套曲改編演奏的鋼琴曲。用在此處,并非僅僅是調音師彈奏出的畫面內的音樂,它安寧祥和,不徐不疾,本應屬于沉靜的氛圍,但卻和畫面中的懸疑場景形成了反差,讓人產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調音師參加鋼琴比賽及失敗后的場景音樂,是影片的原創音樂,大提琴和鋼琴在低音區徘徊,非常壓抑,模擬心跳的沉重鼓聲極力渲染著主人公緊張的感覺,和畫面的感覺一致。調音師偷看女顧客半裸時的音樂,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主人公用鋼琴演奏的版本,在極其放松的情況下顯得非常的流暢,如行云流水一般,體現了他過人的才華。接下來的音樂是調音師從餐館出來時的音樂,依舊是舒曼《詩人之戀》中的節選,這段音樂聲音與畫面是分離的,但顯然應該是調音師在女舞者家里試彈時候的演繹,曲調浪漫并且十分歡快,凸顯調音師當時愉悅、暗自得意的心情。而在女舞者親吻他時,音樂繼續延續了上一曲的感覺,幾乎是天衣無縫地通過場景繼續渲染調音師志得意滿的感覺。
而調音師誤入兇案現場滑倒時的這段音樂,在后面出現了弦樂齊奏,但整體上的氣氛仍舊是緊張壓抑的,并且這緊張壓抑的氣氛和畫面一起構成了黑暗、驚悚的場景。調音師心想“只要我一直彈下去,他就不會殺我”時,這段音樂顯得尤為精彩。雖然和影片一開始的音樂完全一致,但是帶給觀眾的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我們了解了片頭的真相以后,自然會產生不寒而栗的感覺,此時舒緩寧靜的音樂和黑暗驚悚的場景有巨大的反差;另一方面,這首曲子出現在殺夫后又即將殺人的現場,某種程度上具有諷刺意義。
片尾職員表的音樂,加入合成器具有流行樂感的音樂,在感情上繼續延續了本片驚悚的感覺,并且留給觀眾回味的余地。對于懸疑片、驚悚片來說,在關鍵時刻掌握音樂的節奏及控制各種聲效更能將故事推向高潮,牢牢控制觀眾的呼吸頻率?!墩{音師》中的音樂演繹很好地渲染了人物的心理,也營造了緊張驚悚的氛圍。以ADR配音方式配出來的聲音如果不注意空間感的制作和變化,就常常會缺乏空間感和自然度。音樂在本部微電影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音樂的節奏和人物的命運緊緊相扣,攜手攬腕、步調一致,推動著故事發展,也營造了緊張驚悚的氛圍。如果沒有這些音樂,《調音師》不會這么成功。
二、天衣無縫的結構剪裁,鋪陳扣人心扉的懸念
獨具匠心的剪裁手法是本片懸疑的特色紐帶?!墩{音師》這部微電影首尾呼應,直至影片一半才進入高潮,但是饒有韻味,張弛有度。“鏡頭的剪輯是形成電影藝術節奏的重要手段之一?!保?]為了增加影片懸念,導演在開頭采用了倒敘的方式,將影片的開放式結局提前放在影片的開頭,形成環形敘事,“蛇成功地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開頭即結尾,“砰”的一聲后才進入正片。
電影前半部分在講述調音師偽裝自己時,觀眾難免會為他的前途擔憂,并引發了無數猜想。影片的前半部分交代了人物經歷和故事背景,為劇情發展做好鋪墊,后面才真正是懸念迭起。當調音師進入客戶的房門時,意外地卷入這樁謀殺案中,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處遁形,只能繼續將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此時調音師的命運牽動著觀眾的心,阿德里安彈奏著緊張優美的音樂,影片在女主人站在調音師背后舉著一把射釘槍的畫面中結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開放式的結局也是《調音師》的點睛之筆,影片的結尾并沒有把調音師的生死告知觀眾,而是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讓觀眾自己去推測調音師命運的多種可能,每一種可能又有那么多的伏筆。影片開頭那“砰”的一聲到底是槍聲還是開門聲,值得觀眾自己去回味。所有的不可能被排除,剩下的就是真相。
關于《調音師》的結局,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調音師不可能活著出去,女主人關門的時候反鎖了三下,女主人發現了他的日程本,認為調音師在裝瞎,在他腦后舉起了槍。另一種說法是調音師會活著出去,因為調音師進門的時候對面的鄰居已經看到,或許女主人沒看到他的日程本,相信了他是個盲人,舉起槍只是在考驗他,“砰”的一聲是開門聲,調音師成功地走出了屋子。就個人來說更認同前一種結局。《調音師》的邏輯十分嚴密,阿德里安在鋼琴大賽上失敗后決定戴上面具成為一名鋼琴調音師,他的結局自然有順理成章的發展。鋼琴比賽失敗后他的種種行為和選擇說明他的內心并不是很強大,心理素質不是很好,沒有站起來去繼續面對生活的勇氣,而是選擇了逃避和偽裝。餐館的談話見證了一個戴著面具的調音師已經誕生,當他發現許多人被他騙過以后,他就相信了自己的演技。在他誤入兇案現場之前,穿著內衣跳舞的女人在他臉上的一吻便是對他演技的最大肯定,調音師上揚的嘴角也顯得那么的自信。
就一個正常人而言,看見一具尸體會有強烈的反應,但是調音師卻很理智,他在沒有太多時間梳理思路的情況下,下意識地選擇了繼續演下去。對于一個膽小怯懦的人來說,未知的恐懼不會讓他出來與女主人爭斗。他相信了自己的演技完美無瑕,或許是這方面的成功麻痹了他,讓他入戲太深,不能自拔,沉溺在自己的盲人調音師的世界中心存僥幸。直至最后,他并不希望用自己的演技打動身后的射釘槍,調音師只是希望自己能彈下去,一直彈下去。影片講究且嚴密的結構,支撐起了開合自如的懸疑感染力。
三、濃墨重彩的色彩處理,渲染神秘莫測的懸念
“色彩作為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形成視覺沖擊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保?]色調的良好處理也是《調音師》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就這部電影的色彩處理來看,對比還是比較強烈的。影片的前半段色彩較為明亮,以暖色調、亮色為主。影片的后半段以冷色調、暗色為主。鋼琴大賽上以暖色調為主,與調音師緊張的內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阿德里安躺在床上的時候,畫面轉為暗色,映襯了男主人公落魄的狀態和內心跌入谷底的情緒。餐館的畫面以暖色為主,畢竟阿德里安戴上了面具成為一個“盲人調音師”活了過來。暖色調在這個畫面中寓意著調音師內心得到的些許溫暖和對生活的期望。調音師在講述“泰姬陵”的故事時,哀傷的基調中也有一絲法國人的浪漫在里面。調音師從餐館里走出來,畫面雖然整體明亮,但是也有些暗色調,偏灰色給人的感覺難免有些壓抑,寓意著調音師的命運即將發生轉變。
男主人公摁門鈴的時候是整個電影中色調非常暗的地方之一,暗色調不禁讓觀眾為調音師的命運感到擔憂,也營造了些許驚悚的氣氛。調音師進門摔倒到他脫衣服這段時間的色調是最暗的,調音師倒地身后一片黑色,死者的白襯衫在這暗色的映襯下也顯得詭異。在這個時候,導演把調音師的命運和觀眾的心連在了一起,暗色調無疑成為《調音師》高潮部分營造驚悚氛圍的良好助推器,驚悚和緊張的氛圍在此時達到頂峰。男主人公在調琴時畫面的色調轉暖,但仍在暗色調的背景下,緊張的氣氛還沒有散去,暖色調與這緊張的氣氛形成了強烈反差,也映射著調音師故作鎮定的內心世界。
影片最后的畫面定格在鏡子上,鏡子中的畫面有兩處是亮的,最亮的是調音師的后背,和畫面右側坐在沙發上的尸體。這是《調音師》中色彩運用得最好的一個地方,非常好地交代了人物之間的關系。因為自己耍小聰明誤入命案現場的調音師故作鎮定地彈著鋼琴,在背后暗色調的籠罩中是幾乎看不見臉的女主人想要殺人滅口,而一切的原因就是畫幅最右側微微有些許亮色調的尸體。悠揚的鋼琴聲與壓抑的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無疑是畫龍點睛之筆,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四、技高一籌的剪輯技巧,豐富引人入勝的懸念
高超的鏡頭運用和精彩的剪輯讓懸念層層堆疊。“在剪輯上,我們不用刻意去引導觀眾去看和去聽。”[3]本片中通過多組鏡頭來推動劇情。超現實主義的噩夢般的場景一開始便能捕捉觀眾的好奇心,最后一幕又在影片開頭的噩夢般場景中終止?!墩{音師》最重要的畫面就是開頭和結尾的重復。開頭和結尾的畫面,表現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有的鏡頭甚至完全重復,比如調音師正對著我們和她身后的女主人。影片開始時我們還一頭霧水,而在結尾,這樣的畫面重復出現就多了一些驚悚的意味。鋼琴琴弦跳動的鏡頭在開始時只是意味著調音師正在工作,而在結尾,則是暗喻調音師的悲劇正在上演。導演給到了坐在沙發上的死者不一樣的鏡頭,影片開始時表現沙發上的老者,攝影機是在左邊,觀眾看不出來老人的情況,營造了懸念,是客觀鏡頭。但是影片到后來通過調音師的視角再看這個老人,大家就都明白怎么回事了。
還有一組鏡頭就是調音師的腳,兩個相似的場景不同的角度,給人感覺也不同。開場鏡頭低機位給到了調音師的腳,結尾時女主人的腳則在調音師的后面。這組鏡頭有揭示影片懸念的作用,也同樣給人帶來“原來是這樣”的感覺,也因此增添了表現力。[4]本部電影中還有一些鏡頭的運用也相當優秀,調音師在鋼琴大賽上失敗的場景,幾個連續的鏡頭:調音師孤獨地走向舞臺、坐在鋼琴前緊張的面部表情、彈鋼琴時顫抖的雙手,都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另一組敘事的鏡頭在影片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是調音師講述他偽裝盲人之后所受到的禮遇。給調音師接水的老人、在家敷面膜的家庭婦女、上身西服下身短褲的男子、不介意在盲人面前暴露自己身體的美麗女舞者,這些鏡頭都表現了調音師因為“眼盲”之后獲得的種種“便利”,為他之后的得意忘形埋下了伏筆。
本片在剪輯上也可圈可點。在男主人公失敗后,影片并沒有呈現給我們調音師失敗后的具體情形,而是在那組表現他緊張的鏡頭過后,立刻就跳到另一組表現失敗的頹廢昏暗的場景。這組鏡頭的時間也很短,隨后馬上就切到了調音師與他的經紀人在餐館談話的鏡頭。精彩的剪輯手法也使得本片在敘事上有張有弛,把握得恰到好處[5]。這段咖啡館的對話并沒有使用太多的技巧,而是采用了常規的表現形式。調音師從餐館出來出現了聲畫分離的現象,本來在對話結尾應當出現主人公“調戲”服務員的場景只出現了聲音,而此時的畫面已經跳到調音師得意揚揚走在街上的場景,顯然他已經借助自己“盲人”的身份成功地捉弄了服務員,這段聲畫分離并沒有給觀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反而成功加快了影片的節奏。本片的剪輯壓縮了影片敘述的時間,對于惜時如金的電影來說有重要的作用,不僅豐富了表達形式,還為電影增添了幾分色彩。
參考文獻:
[1] 高爾基.文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43.
[2] 汪中求.細節決定成?。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99.
[3] 羅伯特·哈欽期.西方名著入門(第四卷)[M].北京:中國商務印書館,1995:383-397.
[4] 錢鐘書.圍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182.
[5] 曲春景.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05:338.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