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具身認知理論屬于第二代認知科學的新興領域,強調“身體”對認知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注重大腦、身體和環境的結合。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沉淀,其傳承與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今的傳統音樂文化教學往往忽視了身體與學習之間的聯系。本文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通過身體力行參與教學活動實踐的形式,試圖將其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相融合,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可以通過創設場域情境、解放身體體驗角色、體悟踐行創作等途徑提高學習者對中國傳統音樂底蘊的認知程度,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喚醒學習者對傳統音樂的熱愛。
[關鍵詞] 具身認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180-04
隨著眾多學者對第一代認知科學“身心二元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局限性被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代認知科學應運而生,即身體覺知會影響認知活動,“具身認知”等概念日益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音樂是一門側重于實踐活動的藝術,如“欣賞”“表現”“創造”等都離不開實踐的身影,音樂這門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具身認知”的依賴。在音樂的學習感悟過程中,不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都需要身體的直接參與以及身體多器官的聯覺體驗。調查表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流行音樂占據了年輕人的情感世界,傳統的審美觀受到城市文化和各種復雜文化元素的嚴重沖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1]。因此,為了鞏固中國傳統音樂的地位,提高人們對傳統音樂的崇尚程度,我們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過程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傳承者可以將新興的“具身認知”作為理論基礎,通過身體覺知等途徑感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及深意,傳承并發展這一文化涵養。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具身認知在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領域都掀起了研究的熱潮,認知是由涌現與自組織過程構成的,跨越了大腦、身體與環境,并將三者聯系起來。盡管對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界定各界各派學者還頗有爭議,但大家一致認為:認知是通過身體的經驗和身體的活動方式形成的,身體相關的活動在認知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因果角色。
與第一代認知科學剝離了身體與外界環境互動關系相比,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更強調認知活動與感受運動層面,以及它們所嵌入的結構化的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它也更加注重認知主體所處的實時環境對認知活動的影響,并將認知主體所處的環境視為認知系統的一部分”[2]。具身認知改變了之前所提倡的學習理念和教學理念,既挖掘出身體的學習功能,推動了學習者的核心素養發展,還促進了認知心理學與身體哲學的發展,也為具身認知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具身認知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關注學習者的感受,主張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需要身體的直接參與,注重大腦、身體和環境三者的耦合。身體與音樂之間有著自然存在的密切關聯,人自身會隨著音樂的進行而發生的肢體律動和表情、心態的轉變都是對音樂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為具身認知理論在音樂教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傳承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就中國傳統音樂的界定來說,它指在中華大地上歷代(包括古代及近現代)產生并大多流傳至今,以及在古代歷史場合中由外族(包括現屬于我國的少數民族和國外民族)傳入并在我國生根發展的音樂品種和音樂作品。”[3]董維松在《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問題》中將中國傳統音樂劃分為了“五大類”,即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以及部分可能不能歸類到這四類中的音樂,籠統稱為“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通過聲樂藝術和(或)器樂藝術的表現途徑存活于民間,經過代代口耳相傳,產生的曲目浩如煙海。其中,主要表演形式為聲樂演唱的藝術,如廣為流傳的民歌、戲曲、音樂等往往是由個人口頭創作出來,在千百年間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眾人或集體加工逐漸完善。因此,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智慧象征,凝聚著濃郁的民族精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晶,傳承中國傳統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傳承,二是制度傳承。這兩種口頭傳承形式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沿襲。”[4]自然傳承包括了家族模式精準的個人傳承和民間風俗活動形式的集體傳承。家族式傳承是指長輩向晚輩在自然而然狀態下進行潛移默化的技藝傳承,無關時間地點,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薪火相傳,不斷弘揚傳播,此類情況在中國傳統音樂史上不勝枚舉;各民族相沿傳承的民間風俗活動是各類多才多藝的傳統音樂藝人展現技藝的重要舞臺之一,也是民間音樂藝人集體傳承技藝的大好時機;各種傳統音樂表演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觀摩學習、交流共享、傳播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機會。制度傳承是指通過各朝各代官方政府創立的音樂機構對傳統音樂進行管理和傳播,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音樂傳承的途徑已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青壯年長期外出務工,自然傳承依仗的得天獨厚的家族式環境和背景已經不復存在,許多民俗節慶日活動也逐漸減少甚至被淡忘。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保護,傳承正是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推動力。所謂在傳承中求發展,于發展中求變化,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應該不停嘗試與新時代新興領域新穎道路融合,才能更好地發展傳統音樂文化,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三、具身認知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5]。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不僅能讓學習者感受到其流傳下來的形式美,更能體會到其雄厚的文化底蘊、深刻內涵和積淀價值,從而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新力,增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手段。具身認知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對當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具身認知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可行的現實意義。
(一)理論意義
“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身體對教育的作用,‘具身’的理念其實在我國存在已久,以‘修身’的方式出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6]:《大學》就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即修身先要格物、知至、意誠、心正,繼而通過修身而成的品德導向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不同領域。《淮南子》曰“故圣人以身體之”。可以見得,“身”包蘊“體”,有切身感受、深刻體驗之意。而在我國古代有關復合詞“體知”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后漢書》中《律歷》關于“律準”的論述:“音不可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不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隨絕”,表明聲音與文字記載有所不同,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心領意會。
通過閱覽文獻可知,每當古人使用神、心、形、軀等概念時,“身”都同其關聯到一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人們對身體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在當今教育界高度重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階段,正身逢新時代盛世的青年,我們應該重新拾起中國傳統文化中本就存在的“重視身體”的理念。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需要“回歸身體”,以身體感知為基礎,進而進入到生命體驗中,能夠讓學習者身心一體地感受音樂,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與傳承不再是單一的輸出或輸入,且教學內容應與生活實踐進行適當融合,學習者可以從中獲得完整的、深入的身體經驗和音樂體驗。具身認知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具身認知在教學領域的發展,還能為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引導新的道路方向,拓寬新的思路。
(二)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進,美育愈發受到教育界的重視,而音樂教育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以往遵從第一代認知科學的音樂教學強調的是學習者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音樂操作技能的把握,引導者會通過強化知識的相互作用來提升學習者對音樂的理解和運用,如此以語言符號為主要媒介來傳遞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習者通過身體對世界的認知,忽視了對身體感受的學習功能和審美感知的培養,不利于學習者理解和吸收教學內容,使學習者很難進入到預設的教學情境當中,最終會導致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理解水平都沒能達到預期。
學習音樂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參與音樂藝術教學實踐的過程,所有的音樂教學過程都應伴隨學習者的具身實踐,尤其是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絕不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接觸就能領會其核心內涵的。在教學過程中,在引導者的指導下,學習者可以靈活運用身體活動和感知來豐富學習方式和活動內容,釋放身體的內在能量,感悟身體的無盡魅力,讓身體回歸自然,成為學習領會音樂文化與認知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身體從第一代認知科學之身心分離的狀態回歸到第二代之身心合一的本真狀態,能夠加強學習者的審美感知體驗,提高其文化表現力,培養創意實踐能力,提升文化理解水平,以此來促進學習者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提高,使學習者具備關鍵能力和良好品格,為自己終身喜愛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成為能終身學習的人。
綜上所述,以具身認知為理論基礎,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是具有可行性且有重要意義的。具身認知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可以為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新視角和新思路,通過運用身體哲學,讓身體回歸到教學中,引導學習者領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在神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提高學習者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此既符合國家教育方針,又緊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所需人才,提高軟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四、具身認知視域下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策略研究
“具身認知理論不僅認為心身是一體的,心身與環境也是一體的,不可分離的,這是具身認知理論對于心身分離、主體與客體分離觀念的進一步超越。”[7]基于此,引導者應依據學習者的現有身體經驗與活動方式為教學起始點,通過創設一系列的教學場域情境,以積極調動學習者利用身體參與活動內容為教學的主要途徑,將學習者根據身體參與所獲得的體驗和經驗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尊重不同基礎的學習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激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讓學習者可以身心合一地學習,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一)構建場域,創設情境
中國傳統音樂是古人智慧的凝結,產生于一定的歷史環境,代表著特定的時代審美,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更需要對其內容所處創作背景、文化語義、審美導向等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由于傳統認知科學主張身心分離的教學模式,且部分傳統音樂教育內容與當今生活相差甚遠,使學習者很難理解其內涵,即使學會了音樂知識與教學內容,也不能聯系到實際生活中,造成學習者的認知障礙和困擾,導致學習者愈發忽視中國傳統音樂,歸根結底是傳統音樂的發展環境存在問題。
“場域可以塑造身體,不同關系屬性的場域塑造出不同模式的行為主體,即 ‘慣習’的形成。”[8]構建場域、創設情境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針對上述問題,引導者需要以具身認知為理論基礎,通過創設情境構建場域來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將中國傳統音樂作品與其融合,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引導學習者進行身體實踐,在創新結合的基礎上緊密聯系實際生活,便于學習者接受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促進學習者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吸收,做到學以致用,從而解決傳統音樂存在的發展環境問題。
“具身認知過程在本質上就是身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過程,身體與心智在特定的環境與情境中發生的變化。具身認知產生的關鍵在于增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多通道感知,支持學習者與學習環境的動態交互,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境體驗。”[9]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其具有即興性,不同的表演者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下常常會加入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和風格特色。引導者對此特點加以利用,會極大激發學習者的創作興趣和想象欲望,學習者可以通過重新編創來演繹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再融合場域情境后得到新的感知覺學習體驗,并從中深刻領會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計的學習效果。
(二)解放身體,體驗角色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而身體的結構和性質又是進化的產物,是環境塑造出來的。這意味著認知、身體和環境是一個緊密的聯合體。”[10]“音樂認知就是整合多種感官體驗與情境關系結構的結果。”[11]在具身認知視域下,認知是大腦、身體與環境的統一,音樂教學就要喚醒學習者的各身體感官,激活學習者學習音樂的身體經驗和活動方式。因此,無論是聲樂表演還是器樂演奏,或者是集體編創等實踐活動,都要鼓勵學習者解放身體大膽地動起來。通過身體律動,利用和發揮好各感官的作用,引導學習者啟發感知覺和想象力,與情緒相互融合,相互作用,達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音樂角色無處不在,民歌歌詞中會經常出現對唱的角色;京劇有五大行當的劃分以及秦腔的角色體制更是分為十三門,又稱為“十三頭網子”等等,甚至民族器樂的演奏都會有角色的分工。表演者既在詮釋和演繹藝術,又在過程中體驗所扮演“角色”的人生,通過角色的體驗,將身體投入到表演當中,可以把身體的聯覺體驗和感知覺作用最大化,是幫助學習者更快進入沉浸式學習體驗的有效途徑,能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感悟和感知體驗。
首先,引導者要制定合適的教學內容,要避免出現學習者覺得內容過于簡單而失去興趣或覺得任務繁重、難度較大而缺少自信的現象,導致學習者產生畏難情緒。引導者應根據學習者的認知基礎和學習習慣,循序漸進地設置教學目標,目標應清晰、具體、可陳述與可測量,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時反饋,使引導者了解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是否一致,適時調整教學內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許多作品都是來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點滴,要以豐富學習者身體經驗和活動方式為目標,貼合學習者的實際生活,讓學習者能感同身受。其次,學習者參與扮演的角色必須要具體。當學習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曲時,需要了解其歌曲的創作背景和目的,熟悉該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特色文化,讓學習者進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歌曲中各角色的立場和心境,體驗該民族的日常生活,表現我國各地區獨樹一幟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再比如,京劇學習一直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難點,引導者在京劇教學時,要使學習者明確唱段劇目的歷史背景,獲悉唱段中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習者感受唱段里角色人物的命運和生活,通過“唱念做打”親身體會京劇中的藝術手段,品味戲曲藝術的魅力。最后,鼓勵學習者在角色扮演中要大膽解放身體,如學習者在演繹歌曲時,可以配合節奏旋律創編身體律動或舞蹈,模仿學習經典橋段中該角色演員的身段動作等。
(三)創作演繹,體悟踐行
“具身學習強調的是學習過程的知、情、意統一原則。學習是身體與環境互動的整體活動。學習過程中既有認知和情緒的成分,也有意志和行為的成分,身體的活動方式直接影響學習的結果。”[12]“在一定的情境下,主體已有的精神世界與認識對象交互作用,經由體驗、覺悟而達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悟性認識活動。”[13]體悟是個體與世界、他人實現內在溝通和對話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存在于實踐行動中。體悟需要多種實踐形式的支持,因此,引導者需要為提高學習者對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而創設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者可以組織學習者以小組為單位,在布置同一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主題的背景下,通過合作與競爭的方式,為學習者創造更多的踐行機會,讓學習者可以參與其中的主題創作,并將其完整演繹,在創作演繹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獲得體悟感受與審美經驗,提升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還可以給予獲勝者一定程度上的成果獎勵,從而大幅度激發學習者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熱情與創作表演中國傳統音樂的欲望,從而得到更多的思路和創造力。
結" 語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是認知的主體,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身體又由環境所塑。認知通過身體及其經驗活動與環境需求三者緊密地關聯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具身認知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認知的體驗性、環境性與涉身性的特點,是依賴于身體在具體環境中進行感知、體驗和活動形成的,是心智、身體和環境共同的產物。具身認知的興起改變了國內教育界“身心二元論”的教學理念,引發了一場關于教育教學的變革,鼓勵引導者開展身心融合的體驗式教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經千百年歷史與沿襲過程的積淀,代表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風貌、神韻內涵以及審美習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然而隨著如今互聯網興起,當代青少年受到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及外來文化等各種元素的影響較深,逐漸偏愛新興外來音樂,愿意主動去聆聽、學習以及傳承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青少年并不在多數。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培養良好的審美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堅定文化自信,引領青少年衷心喜歡和熱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走向世界,綻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光彩,向世界人民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在具身認知的理論基礎上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進行研究,引導學習者發揮和靈活運用各器官的感知覺作用,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寬了新的思路。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具體策略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將傳統音樂教學設計由“除了嘴巴一動不動”、身體被束縛的狀態改變為在具體的特定情境中學習者能利用身體去感知和體驗教學內容,讓學習者有機會去充分表現和調動身體,以此為基礎體驗各種類型的角色,親身體悟踐行,從而提高學習者在教學中的地位,激發學習者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習者的核心素養發展。具身認知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音樂傳承應該充分結合具身因素,以新的視角建構新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更高效地達到教學效果,促進音樂教學實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
[2] 陳巍,殷融,張靜.具身認知心理學: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 蕭梅.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述要[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90(02):58-73.
[4] 馮光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2):36-41.
[5]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6] 崔學榮,邢思雨.具身認知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探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5):66-73.
[7] 焦彩珍.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論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04):36-44.
[8] 王文卓.“場域”的方法論意義及個案分析——音樂廳中的中國傳統音樂[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13(03):15-20.
[9] 艾興,李葦.基于具身認知的沉浸式教學:理論架構、本質特征與應用探索[J].遠程教育雜志,2021,39(05):55-65.
[10] 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36(04):104-114.
[11] 呂鋒.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下的音樂教學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04):79-84.
[12] 同[10].
[13] 張華龍.體悟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