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研究聚焦新質生產力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作用,闡述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構成要素及特點,分析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發展現狀,探討新質生產力如何提升傳承效率與效果、豐富傳承手段和形式、增強傳承互動性與參與度,以及如何推動紅色文化產品與服務、產業模式、內涵與表達的創新。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
注:本文系2024年遼寧科技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新時代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蘊含價值觀育人功能研究”(項目編號:2407B15)、遼寧省教育廳基本科研項目“地域紅色文化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4JYTKYTD-08)的階段性成果。
一、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石與顯著特質
(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新質生產力并非傳統生產力的簡單延續,而是在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孕育而生的全新力量。新質生產力由新型勞動力、新型勞動對象和新型資料共同組成。理解新質生產力要從其區別于傳統生產力,從“新”和“質”兩個維度出發。它超越了對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將知識、技術、創新和信息等置于關鍵位置,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
(二)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新質生產力最為核心的內涵在于創新,這亦是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根本所在。在現代社會,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體現。主要構成要素為:新能源、新基建、新要素、新產業、新模式,體現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生產方式的“新”;高素質人才、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構成勞動者和生產力發展的“質”;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作為新生產工具;數據等作為新生產要素;新材料、新能源作為主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三)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1.持續創新驅動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不斷推動技術、產品、服務和管理模式的創新,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和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
2.深度融合共生
它打破了傳統產業的邊界,促進了不同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眾多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3.高效能產出
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4.綠色可持續導向
注重資源的節約利用、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5.不確定性與風險性
由于新質生產力仍處于不斷演進和發展的階段,其未來發展方向和潛在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需要在探索中不斷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綜合態勢
遼寧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近年來,遼寧在“六地”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政府不僅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修繕力度,還建立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博物館。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紅色文化旅游節、紅色文化展覽等,成功吸引了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有效增強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發展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部分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創新性的展示手段和傳播方式相對匱乏;紅色文化產業規模較小,產業鏈尚不健全,市場競爭力略顯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尤其是既精通紅色文化又熟悉市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稀缺;等等。
三、新質生產力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傳承的強力助推
(一)提升傳承的效率與成效
1.依托新技術拓展傳播范圍和深度
在互聯網技術高歌猛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的當下,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覆蓋范圍實現了質的飛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應充分借助這一優勢,搭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推送紅色文化的最新資訊和研究成果,吸引更多人關注遼寧的紅色歷史。例如,精心打造專屬的“遼寧六地紅色文化”APP,全面整合“六地”的歷史資料、珍貴圖片、精彩視頻等內容,并以生動有趣、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給用戶。同時,運用大數據算法,依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和興趣偏好,精準推送個性化內容,大幅提高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積極利用短視頻平臺,創作一系列短小精悍、創意十足的紅色文化短視頻,如講述抗戰英烈的英勇事跡、解放戰爭中的經典戰役等,引發廣大網民的關注和點贊,促使這些短視頻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讓更多人領略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2.借助大數據分析精準鎖定傳承對象和需求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精準指引。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能夠深入洞察不同年齡段、地域、職業人群對紅色文化的興趣焦點和需求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承活動。比如,通過對旅游數據的深度剖析,發現周邊省份游客對遼寧的解放戰爭相關景點興趣濃厚,針對這一群體,應加大在周邊省份的宣傳推廣力度,精心設計并推出更多與解放戰爭相關的特色旅游線路和產品。
(二)豐富傳承的手段與形式
1.數字化展示
數字化技術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展示開辟了全新路徑。利用數字化建模、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能夠對紅色文化遺址、珍貴文物等進行數字化復原和生動展示,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2.虛擬現實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沉浸式的全新體驗。通過構建虛擬的紅色文化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深度感受紅色歷史的厚重與偉大。
3.多媒體互動展示
多媒體互動展示技術極大地增強了觀眾與紅色文化之間的互動性和參與度。通過觸摸屏、互動投影等先進設備,觀眾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觀看和學習。
四、新質生產力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創新的強勁驅動
(一)推動紅色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創新突破
1.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多樣且獨具魅力的創意元素,以此為基礎可以開發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品。例如,以抗戰英雄形象為靈感源泉的動漫手辦、以解放戰爭中的經典戰役為背景創作的桌游、以雷鋒精神為主題設計的文具用品等。同時,巧妙將紅色文化與遼寧的地域特色有機融合,精心開發具有遼寧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紀念品,如岫玉雕刻的紅色文化擺件、滿族剪紙風格的紅色文化作品等。這些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具有珍貴的紀念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能夠有力傳播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深邃內涵和偉大精神。
2.創新紅色文化旅游服務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的紅色文化旅游模式已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遼寧應積極創新紅色文化旅游服務,為游客提供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體驗。例如,開發紅色文化主題的特色民宿和酒店,讓游客在住宿過程中沉浸于紅色文化的濃郁氛圍。精心推出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線路,為游客配備專業的研學導師和豐富的課程內容,讓游客在暢游的同時能夠系統學習紅色文化的知識和精神。此外,靈活運用智能導覽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為游客打造更加便捷、生動的旅游服務環境。
(二)促進紅色文化產業模式的創新變革
1.構建全新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能夠與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產業鏈和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將紅色文化與影視產業緊密結合,拍攝以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借助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顯著提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圍繞影視作品開發相關的周邊產品,如影視同款服裝、道具、紀念品等,實現影視產業與紅色文化產業的協同共進。此外,將紅色文化與教育培訓產業有機融合,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培訓業務,為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提供專業的紅色文化培訓課程和豐富多彩的團建活動,全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品牌。
2.借助數字經濟平臺拓展廣闊市場
數字經濟平臺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新興渠道,能夠將紅色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例如,借助淘寶、京東等知名電商平臺,開設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產品官方旗艦店,集中銷售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特色旅游紀念品等。此外,發布紅色文化相關的精彩短視頻內容,吸引大量用戶關注,進而有力推廣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和特色產品。通過數字經濟平臺的高效運用,成功打破地域限制,大幅拓展紅色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三)激發紅色文化內涵與表達的創新活力
1.賦予紅色文化嶄新的時代內涵
在新時代背景下,遼寧“六地”紅色文化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例如,將抗戰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合,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增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將解放戰爭的勝利經驗與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激勵人們在新時代勇于創新、敢于拼搏;將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統一,大力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社會風尚。同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與生態文明、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與時代主題密切相關的元素,為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2.創新紅色文化的多元表現形式
為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創新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例如,運用3D打印技術精心制作紅色文化雕塑,利用多媒體藝術精彩展示紅色文化的壯麗歷史畫卷,借助動漫、游戲等新穎形式講述紅色故事等。此外,將紅色文化與現代藝術形式巧妙融合,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會、精彩絕倫的舞蹈演出、引人入勝的戲劇表演等,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紅色文化的迷人魅力。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