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初秋,風帶著泥土的芬芳與稻香的甜意,輕輕拂過每一寸土地,也悄然吹進了那所簡陋卻充滿希望的小學校園。那一年,我,一個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青年,懷揣著對教育的無限憧憬與幾分忐忑,踏上了這片土地,成為了一名教師。
當陣陣鈴聲響起,宛如一陣微風輕輕拂過村莊,孩子們從村莊里竄出來,涌向教室,整齊劃一地坐好,期待老師的到來。斑駁的陽光透過陳舊的玻璃窗投進教室。我躊躇滿志地站在磚頭壘砌的講臺上,凝視著一個個稚嫩的臉龐,頭發凌亂、衣服還算整潔,緊握磨禿了的鉛筆頭,全神貫注地寫或聽。偶爾,飛過圍墻的公雞肆無忌憚地在窗臺踱來踱去,或者,撒野的母豬攜兒帶女地沖進操場,惹得孩子們捂著肚子、拍著書桌大笑。這,就是我的陣地。
初為人師,心中既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豪邁,也有“近鄉情更怯”的惶恐。站在講臺上,望著臺下那一雙雙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兒時的影子,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都在那目光中閃爍。
課堂之上,我嘗試著將那些枯燥的文字編織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生根發芽。操場上,孩子和我席地而坐,甚至有的孩子枕在我的腿上,津津有味地聽我講述。我講《紅樓夢》的繁華與蒼涼,他們眼中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繪《山海經》的奇幻與神秘,他們臉上洋溢著對古老傳說的向往。
孩子們怕我寂寞,每逢周末都會相約而至,罐頭瓶子逮滿了蹦跳的螞蚱,讓我“打牙祭”;怕我勞累,放學后都會聚在我的小菜園里,指導我整枝掐尖打叉;冬季和我一起揮舞著雪橇、掃帚,清理操場積雪。家訪結束,孩子們自告奮勇,提著自做的罐頭燈,在蒼茫的夜色中相扶而行;逢著孩子過生日,我會提前蒸好蹩腳的動物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在孩子們晶瑩的淚光中,我看到了淳樸與溫馨……我學會了用耐心去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學會了堅持與成長。
如今,三尺講臺我已從青年堅守到中年,一晃就是二十六年。我已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但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卻從未改變。我知道,無論未來的路有多么漫長與艱難,我都會帶著那份初心與夢想繼續前行。因為在我心中,永遠珍藏著那段初為人師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