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已悄然步入智能時代,教育領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新時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也要具備適應智能時代的教育技能。而在這個處處充滿“智能”的時代,教師更需要的是“智慧”,提高對未來教育的駕馭能力,處理好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之間的關系,讓“智能”在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以下是筆者的幾點看法:
一、智能時代,更凸顯教師價值
如今,很多教學活動可以由人工智能代替,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豐富的課程資源并借助電子產品進行自主學習。市場上不少培訓機構都推出了“AI課”,可以通過系統檢測出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是否意味著教師的“功能”被削弱了呢?
魏忠教授在《智能時代的智慧教育》一書中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寫道:“計算機僅能解決已經明確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沒有描述清楚的問題。教育者的智慧在于,能根據教育場景不斷提出問題,將不明確的問題明確化。”的確,教育并不是一種機械運動,學生需要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在某一時間的不同表現做出反應,和學生進行近距離的真切的互動,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真情實感,應對各種各樣的狀況。教育技術不管多么先進,都只是輔助工具。從這個角度上講,信息技術的發展并不會讓教師失去價值,反而給教師這個角色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
二、智能時代,更注重工具利用
在智能時代,人與工具的關系比以往更為重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課堂上不做筆記,而是用平板電腦截圖;有的同學上課走神,等著課后借助微課鞏固,甚至直接用軟件搜作業答案。不當的使用方法,使得先進的學習工具對學習起了負面作用。智能設備只是信息的載體,而這一載體承載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也可能越來越雜,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導師指引,再豐富的資源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河中正確流轉,信息太多了要適當篩選,信息太亂了要及時糾正,信息正確時要因勢利導,信息負面時要力挽狂瀾。教師推送給學生的信息要營養均衡、健康,還要高度適應未來社會的結構化,而不能放任自由。這時,教師最有價值的是電腦和網絡都不具備的“經驗”。
三、智能時代,更需要教育智慧
1. 樹立智慧的教育觀念
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分數至上”的觀念,教育的意義在于人性而不是機器性,教師的智慧與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系統不同,教師應將學生的智慧倉庫打開而不是給學生智慧的糧食。因此,教育的重心應該由篩選功能逐漸轉向培養功能。學生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在于自己,學校只提供可能性,為學生提供一個背后的平臺支撐系統,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在學生的人生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2. 采用智慧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化教學工具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借助移動學習、互動教學、在線測試以及作業系統等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從知識、技能、體驗中得到資源,而老師的作用是組織資源、學生以及技術,發現最佳的搭配方式。教師應該通過專題講座、工作坊、在線課程等形式,掌握新技術、新工具的應用方法,提高信息素養和技術能力。同時,應增強資源整合意識,積極挖掘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3. 培養智慧的未來人才。
教師要面對現實,掌握未來教育的走向。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的機械式勞動,教育更需要培養未來產業所需的技術和創造人才。基礎教育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高等教育進一步做好學科融合和專才培養,爭取工作權和創造權、與機器的替代性競爭成為教育的價值所在。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才將會越來越擺脫工具性和重復性,更具藝術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會更加注重發展個性,感受幸福。
技術總在變化,而更重要的是藏在技術背后的人及人的進化。作為智能時代的教師,比博學更重要的是智慧,因此我們也應該不斷“進化”,帶著智慧走入智能時代,同時教育出能適應時代并創造時代的智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