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糧食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專業的必修課,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基礎地位。本文從“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入手,闡述“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知識、能力、素養目標,從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為切入點,運用案例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結全教學資源和效果反饋等方面提出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有效提升糧食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課程內容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9.033
一、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完善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糧食經濟學不僅關注糧食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性,更強調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德育元素,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糧食安全對于國家安全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在糧食經濟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德育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注重誠信、責任、公正等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優秀人才。
(三)培養學生的糧食安全意識。通過將思政德育元素融入糧食經濟學課程,可以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使課程內容更加完善,更符合現代教育的需求。同時,這種融合也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現實,理解糧食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提高學生的糧食安全意識和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糧食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這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和措施,以及個人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責任和作用。
(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糧食安全課程思政的實踐環節,如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學生可以增強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和合作,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協作,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等重要的社交技能。
二、“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目標
(一)“糧食經濟學”的課程介紹
糧食經濟學作為研究糧食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經濟關系及其規律性的科學,其定義凸顯了其跨學科性。它綜合了政治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旨在提高糧食商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緊密關聯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實際問題,其研究成果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優化糧食流通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糧食經濟學還具有政策導向性,其研究成果對于制定科學的糧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支持。“糧食經濟學”課程是經濟貿易學院開設的,授課對象是經濟專業大二學生的下學期課程,正處于培養學生知識目標和素養目標的關鍵學期。因此,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目標
“糧食經濟學”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和核心素養,堅持以專業教育、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寓德于教,實現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將有關糧食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和滲透到課程教學中,以此實現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素養目標。
在知識目標方面,糧食經濟學的定義、特點、研究內容和發展歷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對糧食經濟的全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理解糧食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了解中國糧食政策的演變和現狀,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我國糧食政策的走向,為未來的糧食經濟活動提供指導。
在能力目標方面,提升運用糧食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思辨能力。這包括糧食市場分析、糧食政策評估、糧食價格預測等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社會實踐等方式,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實際問題,能夠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素養目標方面,培養學生對糧食的珍惜和感恩之情,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糧食經濟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糧食的珍惜和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情感。同時,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有助于推動糧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糧食經濟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應涵蓋知識、能力、素養等多個方面。通過全面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將能夠掌握糧食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糧食的珍惜和感恩之情,為推動我國糧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三、思政元素融入糧食經濟學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思政元素與糧食經濟學的結合點
在糧食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領域,深入剖析糧食安全的國家戰略意義、糧食經濟的道德責任以及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顯得尤為重要。糧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石,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糧食經濟學課程應強調糧食安全對于國家整體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糧食生產、流通、儲備等環節的政策導向和戰略意義。一是糧食經濟與道德責任緊密相連。在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中,涉及諸多道德責任問題,如誠信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糧食經濟學課程應深入探討這些道德責任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糧食行業的整體形象,還有助于維護糧食市場的公平與正義。二是糧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糧食生產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糧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糧食經濟學課程應分析糧食生產對環境、資源的影響,探討生態農業、綠色生產、低碳經濟等可持續發展路徑。這不僅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還有助于實現糧食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二)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1.實踐路徑一:案例教學法
在糧食經濟學課程內容教學中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糧食經濟案例,如糧食價格波動、糧食貿易爭端以及糧食政策調整等。這些案例不僅具有普遍性,也展現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定情境。通過對案例的深入剖析,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糧食經濟的運作機制和影響因素。通過對比不同案例得以洞察糧食經濟的內在規律和運行機制。這些案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實踐的空間。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糧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和總結。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培育知糧愛糧的專業人才,通過“糧食”經濟理論,講好“糧食”經典案例,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理想信念[1]。
2.實踐路徑二:研討式教學法
課程教學過程中分析糧食經濟學的核心議題時,結合思政元素進行深入研討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課程將針對糧食政策與經濟發展、糧食市場與價格波動、糧食安全和大食物觀等內容展開深入探討。一是在糧食政策與經濟發展方面,糧食生產的高質量發展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研討過程中認識到創新糧食生產激勵機制的重要性。通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優質糧食品種選育和推廣,能夠有效提升糧食品種質量,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二是引導學生分組進行深入研究。每組將圍繞糧食安全的主題,深入分析政策、環境、耕地等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同時,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和辯論,以增進對糧食經濟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在研討成果展示環節,學生將采用PPT、報告等多種形式呈現研究成果。這一環節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成果的檢驗,也是對思政元素在糧食經濟學課程中融入程度的體現。同時增強對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重要性的認識。
3.實踐路徑三:情景教學法
糧食經濟學課程與思政元素的結合策略時,需要深入理解并創新教學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同。
一是在課程設計之初,通過情景設定將糧食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與思政元素相融合。我們可以根據糧食市場供需失衡、糧食價格暴漲暴跌等實際場景,設定具體的課程學習情境,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使學生能夠置身于真實的經濟環境中分析。這種情境化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糧食經濟學的運作規律與思政教育的內涵。
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環境中親身體驗并學習。設定不同的角色,如政府決策者、糧食生產者、消費者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扮演,并在模擬的情境中進行決策和行動[2]。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種經濟角色在糧食市場中的作用與責任,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是通過通過情景教學效果評估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并通過評價結果動態調整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內容[3-4]。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決策結果以及反思報告等方式來評估他們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研討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能夠為他們提供改進的方向。
四、結語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具有糧食經濟學思維的高素養的節糧愛糧的家國人才。“糧食經濟學”課程是培養高校大學生對國家糧食政策方針的認知的基礎課,若能夠在課程的設計和講授的同時,有機地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則將大大提高學生對國家糧食政策方針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有效地實施“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必須將課程內容設計與國家方針政策、時事熱點問題相結合,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同時,從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入手建立保障機制,促進“糧食經濟學”課程思政長期、有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馮春燕.“農業經濟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10):288-290.
[2]劉子怡,董必榮,王蓉.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評價研究——以南京審計大學“會計學”課程為例[J].財會通訊,2022(22):42-46+71.
[3]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以“經濟學基礎”課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7(03),68-73.
[4]韓麗麗.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5):126-131.
基金項目:河南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項目名稱:立德樹人視閾下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融合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MJY202302);
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的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YB0096)
作者簡介:劉清娟(1980.03-),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糧食經濟;
張瑞欣(2005.01-),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