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以來,中國流動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大,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背后所帶來的兒童問題也相當不容忽視。尤其是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對其成長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家層面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家庭、社會、學校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提升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的關注和解決力度將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通過抽樣調查法了解河北省部分地區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現狀,并從國家政策,家庭、社會、學校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為提升河北省留守兒童體質身心健康 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提升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physical health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Hebei Province
Zhang YingYuan,LiuQiang,WuLinNa,KangJian,JiaZhiMin
1.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0, China; 2. Xiong'anrong and Jinyuan Primary School, Baoding, Hebei Province, 071701, China; 3. Lulong Coun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enter,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ssue of children behind it can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ir growth., At the national level, relevant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families, society, and schools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i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uses a sampling survey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some areas of He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rom national policies, families, society, and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Countryside;Left-behind children;Mental Health;promote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戶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1694萬人,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長69.73%[1]。龐大的流動人口確實對國家經濟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對其農村相關群體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其中,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尤其應引起重視[2]。
1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受到國家的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及《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都為提升兒童體質水平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但2020年國家體制測試監測中顯示,兒童的體質水平未達到相應的標準[3]。尤其是留守兒童體質水平表現出一定特點。截止到2018年底,河北省共有農村留守兒童7.5萬余名。由于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在健康水平上出現了種種問題。其中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在形態結構上的表現
2022年教育部報告,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優良率達到了33%,體現出整體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同時報告指出大部分學生未完全達到理想的標準。為明確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質情況,在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和唐山農村地區各選區一所小學,對1至6年級的同學進行抽樣調查,每個年級抽選50人(排除心臟病、精神障礙等),每個學校300人,最終確定調查對象為1500人,對其體質測試的基本數據指標進行整理和分析。調查數據中顯示,男生和女生的體重指數BMI單項評分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其中1-6年級,其正常比例均在30%左右,但每個年級中,女生體重指數BMI基本均稍高于男生,相關統計學統計為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但針對男生和女生性別來說,不論男生和女生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重指數并未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整體數據指標較河北省整體指標來說,低體重兒童人數比例偏高,這可能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家中年長監護人對于營養健康知識匱乏,基本上只能夠保障兒童的基本飲食,也沒有督促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最終導致該群體出現發育遲緩、體重偏低或偏瘦等身心健康的問題。再加上農村公共體育基礎設施不足,農村人口體育意識有待提升,使得促進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營養狀況較差,從另一個方面影響該群體的體質。
1.2在心理素質上的表現
1.2.1在情緒上的表現
留守兒童多和隔代老人生活在一起,隔輩親及父母不在身邊勢必會造成老人覺得孩子比較可憐,而直接導致寵愛多管教相對較少,在這樣家庭環境成長孩子會比較敏感、脆弱。除此以外,調查中也發現,進行隔代教育的老人中只有一小部分學歷達到了小學畢業,大部分老人甚至只完成了1-2年級的學習,甚至還有一部分是文盲。低學歷導致,老人除了電視機、收音機以外,基本沒有其他獲得外界信息的途徑,因而,很難在孩子未來發展、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教育和指導,而造成孩子沒有發展方向,比較迷茫,當出現困惑時也不能及時解惑,致使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同時,孩子缺乏對新鮮事物的了解,與小朋友之間分享的欠缺,直接會導致孩子自閉、自卑心理[4]。除此以外,老人過分的寵愛也會導致老人在處理孩子相關抉擇時,更傾向于保護孩子,站在孩子這一邊,長期以往,造成孩子比較偏執和自負。尤其應該引起注意的情緒是,相比于同齡孩子有父母陪伴,感受父母在身邊,留守兒童會出現心理不平衡,而長期以往的心理不平衡會加重孤僻,甚至有可能產生仇視心理。以上不良的情緒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應及早引起重視。
1.2.2在人際交往上的體現
信息化的今天,使很多小學管理工作及日常工作也更加趨于電子信息化管理,學生作業、學生日常表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除特殊關注需家訪外,大部分內容都是通過電子通訊設備完成的,包括很多作業形式都是需要電子產品輔助完成的[5。家長不在身邊導致很多日常的學習和課外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尤其是在舉辦親子活動時,家長不在身邊往往使他們無法分享喜悅和悲傷,看到其他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活動,會使他們更容易感到孤獨,而不愿與人交往和分享,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人際關系緊張,沒有好朋友等一系列的問題。在課外活動中,沒有朋友往往會導致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更愿意或者不得不獨處,不管哪種原因,勢必會給別人一種孤傲或者不合群的體現,既容易對他人的言語產生誤會也容易讓他人對自己產生誤會,一言不合,甚至可能大打出手,造成更加嚴重問題。因此,對于這個群體的社交問題,應提早引起重視并采取措施。
1.2.3在學業上的體現
相關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中僅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孩子在學業上表現優異,調查中也表明,此類孩子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學業關注較多,基本上家長每天都會和孩子視頻指導孩子的作業,并能和老師積極溝通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家長的這種關心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因而,學習努力,也比較善解人意,體諒家長。但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家長基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情況,因此,就導致,孩子們不能保質保量,甚至一部分孩子不能及時完成學校的作業。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老人不能使用電子產品及時獲取作業,孩子也不能很好的進行作業描述,導致很多學生經常完不成作業,在學習上成為“老大難”。此外,由于關愛不足導致的叛逆嚴重,厭學嚴重,對學業毫無興趣等也是目前該群體面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干預策略
2.1學校加強關注和引導
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力度,從教師、學生、學校幾方面進行滲透。首先,應加大班主任的關愛力度,做好班級內留守兒童的調查與統計,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制定定期關愛計劃和家訪計劃,要加大和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密度,利用微信、書信、電話等多種方式與家長建立聯系,雙方及時關注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心理及學業變化。除此以外,要加大對留守兒童心理建設 ,通過與學生聊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在留守兒童群體中設立榜樣作用,增強留守兒童學習成功的信心,除此以外,要學會賞識留守兒童,善于發現其閃光點,提升其自我效能。鼓勵其勝不驕敗不餒,增強其獲勝的自信心,除此以外,應多開展各項身體素質類趣味活動、各種心理主題班會及心理素質拓展 ,增加師生情、生生情以及感恩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學校的歸屬感以及對父母的理解與感恩。
從學校層面來說,應加強其人文關懷,開展趣味活動,增加學校運動項目的開展,其中尤其應增加各種體育趣味運動會、體育游戲、體育表演等,讓學生在運動中能夠釋放壓力及情緒的同時 ,也能夠培養各種意志品質。除此以外,應增加各種繪畫活動、舞蹈活動、話劇等表演性活動,開展此類形式活動來讓學生釋放及表達感情,針對各種節日,學校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才華融入到文體活動中,既能夠深刻節日的意義,也能夠引導他們的情感表達并培養其樂觀面對挑戰。尤其是對于此類特殊群體,應注重父親節母親節中秋節等節日,正確的引導不僅不會讓孩子們減少此類節日度過時的消極情緒 ,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意義。團體活動的開展對于該群體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高年級低年級的組合活動既能增加低年級同學的安全感,又能夠培養高年級同學的責任心。
2.2家庭加大關愛和引航
學校教育永遠無法取代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意義遠遠要重于學校教育[6]。童年時愛的缺失會使孩子在一生的成長中自卑、缺乏安全感。相對于城市中的小孩來說,農村的小孩體力活動比較充足,身體健康狀況較好,但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的關愛是孩子成長中最不可缺少的,家長應盡最大可能去協調工作和照顧孩子的時間分配,利用微信、電話、書信等多種途徑增加與孩子們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多分享、多交流并要用溫和的態度給予孩子引導,能夠從孩子的視角和思維看待問題,做到和孩子有效的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2.3政府和社會加大保障
政府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主體,首先,應著手立法保障。應以法律約束留守兒童監護人、父母、學校以及社區的相關行為,來督促其完成留守兒童的照顧、教育的相關職責;此外,政府應該著手于相關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及創業;再次,政府應該加大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經濟以及文化等領域的投入,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教育水平。政府還應該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平臺系統,進行留守兒童信息的登記和監測;設立相應的基金和機構。除此以外,政府和社會機構、志愿者應該進行協作,共同服務兒童需求。政府還應該設立相關的網絡平臺、熱線電話、公眾號等,為留守兒童家庭中不同群體尋求幫助提供便捷、快速、有效的咨詢。入戶講解等多種方向,向該群體監管人、父母宣傳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 要性及實施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測評,并設專門機構動態關注其心理變化也是政府可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結語
河北省留守兒童存在的體質問題,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為改變這一現象,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政府四管齊下,制定針對性措施。此外,還應進行數據分析及采集,動態監測留守兒童體質發展變化,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EB/OL]. 國家統計局, (2021-05-11)[2024-07-17]. https://www.stats.gov.cn/zt_18555/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302/t20230215_1904003.html.
[2]卜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3]宋仙保,郭建花,翟俊霞,等.河北省5歲以下兒童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Z評分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21,37(02):117-119.
[4]李慶國,張子麟,王峰.河北省脫貧攻堅期農村教育扶貧研究——以贊皇縣為例[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1,23(01):23-26.
[5]蔣桂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為疏導[J].中國果樹,2022,(09):126.
[6]趙力慧.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