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和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和責任。本文針對內蒙古傳統優勢產業、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低碳零碳園區建設和碳計量監測四個方面,從產業和標準化現狀出發,分析并指出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內蒙古工業領域綠色轉型提供標準化參考。
關鍵詞:標準化,內蒙古,工業,綠色轉型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10
0 引 言
2023年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支持內蒙古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高質量完成“五大任務”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霍林河、包頭鋁業等低碳園區建設,推進鄂爾多斯蒙蘇、包頭達茂零碳園區發展;深化內蒙古碳監測評估試點,建立完善碳監測評估技術體系。本文以內蒙古推進工業綠色轉型重大工程為切入點,梳理產業現狀和標準化現狀,分析工業綠色轉型標準化面臨的挑戰,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1 內蒙古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現狀
1.1 新能源產業高地建設“一騎絕塵”
風光裝機量全國領先。內蒙古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可開發量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二,2023年,內蒙古實現風電光伏年度新增裝機、累計裝機、發電量“3個全國第一”,全區超1/3的電力裝機和超1/5的社會用電量來自新能源[1]。2024年,內蒙古全區新能源裝機已突破1億千瓦時,在全網率先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
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初具規模。集中打造風電、光伏、氫能、儲能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呼包鄂、通遼 4 個基地為基礎,全力建設世界綠色硅都、全球領先的新型儲能基地、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全國綠氫先行示范區,綠氫、綠氨、綠醇等綠色化工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新能源消納多措并舉。率先實施了以源網荷儲、園區綠色供電為代表的6類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應用場景,2024年1—7月,內蒙古電力多邊市場綠電交易累計結算電量442.6億千瓦時,綠電交易規模居全國第一[2]。儲能方面,鋰電池、液流電池、飛輪儲能等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迅速,2024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躍居全國第一。
1.2 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一馬當先”
聚焦高端化升級,加大技術改造、設備投入和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如鄂爾多斯市全面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全區煤制氣、煤制烯烴產能居全國首位,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產能居全國第二位,全區焦炭、電石、氟化氫產能穩居全國前列。
推動智能化轉型,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傳統行業智能數字轉型。如伊利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依托工業互聯網和5G通信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化工廠,多關節機械手、無人駕駛車等智能化設備緊密配合;多家煤礦依托5G智慧礦山平臺,落地5G煤流集控、5G AI巡檢等智能化應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品質安全穩定可控。
促進綠色化發展,重點耗能行業實施降碳改造,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制造體系。如烏蘭察布市全面實施鐵合金產業“三個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動,2023年,該市鐵合金行業完成產量953萬噸,同比增長21%,占全國產量的27%,能效標桿值以上產能比例超過3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
1.3 低碳零碳園區建設布局“一枝獨秀”
開展低碳零碳實踐,在全國率先批建了2家零碳園區和4家低碳園區。首先創建了能源轉型與創新實踐基地。傳統高耗能產業通過規模化引進新能源配套項目,從原料到產品,形成了從生產過程到終端產品的綠色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探索和應用先進的低碳零碳技術,如“風光氫儲”一體化技術、能源智能管理技術、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其次是打造產業升級與綠色發展引擎。園區注重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積極推動煤基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產業鏈的延伸。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系,構建了綠色低碳的產業生態系統,園區建成后將為國內傳統高耗能城市轉型以及全球零碳工業轉型提供經驗。
1.4 生態系統碳匯項目建設“一日千里”
內蒙古獲批國內首家國家碳計量中心,隨后成立分支機構鄂爾多斯、包頭和乳業分中心。2024年,為及時把監測評估成果轉化應用到實踐中,先后成立內蒙古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碳監測評估中心和內蒙古林草碳匯專家咨詢委員會。截至目前,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已累計掛牌林草碳匯項目近30宗,成交碳匯118萬余噸,成交金額2872.1萬元,增值金額545.78萬元,平均增值率達23.46%,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4]。
2 內蒙古工業綠色轉型標準化工作進展
2.1 標準體系建設持續健全
堅持把建設高標準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圍繞稀土、風電、光伏等優勢特色產業建立高質量標準體系30多項。在鋼鐵、煤化工、電解鋁等重點高耗能行業構建了企業節能診斷、節水型企業評價、能耗限額、節能管理與綠色評價等15項標準體系;在現代能源經濟方面,構建了“雙碳”目標下內蒙古風電行業低碳節能、沙漠光伏、能源化工重點產品碳足跡等15項標準體系,有序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和標準有效實施。
2.2 標準助力做強重點產業鏈
集聚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等5類資源,圍繞現代煤化工、生物醫藥、有色金屬等重點領域實施“滴灌式”精準服務,先后為124家企業提供127項綜合服務,制修訂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8項、地方標準15項、企業及團體標準705項。建成智慧乳業、稀土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個,2024年錨定稀土、鐵合金、風電裝備制造等全區重點產業鏈持續深耕,統籌推進質量強企、強鏈、強縣“三大行動”。
2.3 低碳零碳產業園標準先行
本著“急用先行”原則,近兩年內蒙古在國內首批發布DB15/T 2748—2022《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DB15/T 2948—2023《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和JJF(蒙)042—2023《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3項地方標準,推動《低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國家標準立項,填補了國內空白。
3 工業領域標準化面臨的挑戰
3.1 雙碳標準體系仍需健全和完善
隨著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光伏、風電、光熱利用、生物質能領域標準迭代更新速度較快,現有標準體系須跟進產業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亟待完善;節能降碳新形勢下,存在行業覆蓋不全、重點領域節能管理和能效提升側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氫能“制儲用加”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內蒙古建設氫能產業項目40余個,基本覆蓋制儲輸用各環節,但標準研制進度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
3.2 標準創新需求供給力度仍需加大
工業特色產品缺乏系列碳排放核算標準,全區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情況的精準評估和有效管理亟須標準支撐;對于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等方面的評價標準和認證體系尚不健全;電解鋁大修渣、炭渣、鋁灰等固廢資源治理和再生循環利用技術與管理標準還存在空白或不完善之處。
3.3 低碳零碳產業園建設亟須標準規范
低碳零碳園區建設存在建設多點開花、概念不清、路徑不明、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不統一等問題,現有的低碳零碳產業標準不足以支撐園區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生產管理、績效評價多維度規范化管理,急需一系列科學規范、適宜適用的標準體系支撐低碳零碳產業園高質量發展。
3.4 碳排放計量標準和技術規范需補足
當前碳排放核算企業和組織層面主要是參考ISO 14064系列標準和PAS2050,但不同行業和地區的碳排放計量標準、碳排放因子存在差異,碳排放數據的監測、統計和核算體系不夠完善,碳排放計量管理和技術規范覆蓋不全面,且方法學缺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碳排放交易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4 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對策建議
4.1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完善工業領域雙碳標準體系
以內蒙古新能源產業和綠色低碳創新為基石,加強標準體系頂層設計。一是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補充和替換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包裝,加大光伏組件、風機等設備的退役管理、產品碳足跡管理相關標準的制定力度;二是構建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重點圍繞綠色低碳技術應用、重點碳排放企業碳核查、產品碳足跡評價、能源管理以及資源回收利用和產業鏈協同等方面制定標準;三是建立健全內蒙古氫能產業標準體系,以氫能產業發展模式,研制涵蓋“制儲輸用”新技術、認證、服務等標準。
4.2 突出地區特色,發揮低碳零碳園區標準牽引作用
以批建的6個零碳低碳園區為試點,從建設、運維、能源、碳排放和評價管理等多個維度統籌編制《低碳/零碳產業園標準化管理體系》。一是通過標準規范園區產業準入、生產過程低碳、管理運營以及績效評估與認證,統一各方對園區碳排放目標認知;二是以電解鋁、煤化工等高載能行業和風光氫儲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為基礎,統籌考慮產品、企業、園區、供應鏈等不同層面的碳排放與能耗管理水平,加快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工廠評價、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等急需標準的研制;三是密切跟進園區企業發展,推動低碳新材料、節能節水、碳捕集利用等創新型技術科技成果標準轉化。
4.3 發揮產業優勢,先行出臺碳計量技術和管理規范
以正在建設的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為依托,推動碳排放從“單一核算”向“精準計量”轉變為目標,輸出一批碳計量在線監測評價的系列標準。一是圍繞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排放單位碳計量數據集中采集終端、碳計量數據公共平臺數據傳輸研制“硬件型”標準;二是為碳排放單位碳數據在線監測、碳排放單位碳計量器具配備管理及碳交易數據計量研制“技術型”標準;三是為保障內蒙古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碳排放不確定度評定、碳計量數據質量評價等方面研制“評價型”標準。
4.4 推進區域合作,協同推進標準深度融合和銜接互認
充分發揮東北三省一區和黃河幾字灣、華北標準化聯盟等區域標準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區域標準;共享標準化資源,推進標準化研究技術機構合作、標準信息資源共享和標準化人才培養合作;聯合開展標準示范項目申報、建設和總結推廣;進一步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引進國際先進標準和開展國際標準化合作項目,推動與主要貿易伙伴在碳足跡等規則方面銜接互認,提升內蒙古工業產業在國際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康麗娜. 9 2 6 0萬千瓦,風電光伏增長創“3個全國第一”[N].內蒙古日報(漢),2024-01-24(1).
[2]李東海.內蒙古綠電交易總量居全國第一[N].中國電力報,2024-09-03(1).
[3]康麗娜.產業轉型,向綠向智向高端[ N ] .內蒙古日報(漢),2024-05-13(1).
[4]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以綠為底做增匯“加法” 內蒙古努力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EB/OL].(2023-11-08)[2024-09-10].https://www.nmg.gov.cn/zwyw/jrgz/202311/t20231108_2406890.html?slb=true.
作者簡介
李占元,高級工程師,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質量和標準化研究、質量基礎數據應用服務。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