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標準化護理干預的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方法:選取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實施標準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FMA、BDAE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社會職能、認知功能、心理機能、軀體功能護理后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標準化護理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減輕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標準化護理干預,急性腦梗死,康復效果,生活質量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63
0 引 言
急性腦梗死的高發群體為中老年人,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且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后遺癥,如偏癱、語言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1]。為提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要在規范治療期間積極開展護理干預,讓規范、高效護理成為輔助治療、促進康復的一種手段[2]。標準化護理干預會依照患者的社會環境、生理以及心理狀態,提供個體化的護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3]。本研究選取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標準化護理干預的實際運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 0 2 2 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 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71.0 0±5.19)歲。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70.82±5.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中的有關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知情同意本次研究;(3)一般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2)本身存在嚴重的精神疾病;(3)存在惡性腫瘤。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提供令人舒適的診療環境,依照常規的急性腦梗死護理流程、標準,提供護理服務。
研究組實施標準化護理干預。(1)標準化飲食護理干預。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飲食安排,叮囑他們不可過晚用餐,提升營養指導,先評估患者營養狀況以及治療方案,之后采用合適的半流質飲食、流質飲食或者是清淡飲食的方案,需說明不可過饑過飽,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等不利于機體健康恢復的食物。(2)標準化作息護理干預。疾病的到來致使患者機體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多數患者也存在嚴重的睡眠障礙。對此,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生活,叮囑他們早睡早起,形成較好睡眠習慣,加快組織細胞功能的恢復,提升機體新陳代謝。護理人員要盡可能將患者安排至無噪音病房中,為其提供利于睡眠的環境,再通過播放輕音樂等方式助眠。(3)標準化康復護理干預。首先,認知護理時,可采用視頻、PPT或者是語言講述的方法,為患者說明疾病原因以及注意事項,加強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執行能力訓練;語言功能鍛煉時,展開聽力理論訓練、口語訓練,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使用言語治療儀輔助溝通,幫助患者多表達、多交流,加快語言功能的恢復;在運動功能康復護理時,教會患者正確的肢位擺放方法,積極開展平衡訓練、臥位訓練和坐位訓練,并鼓勵患者患側臥位休息。床上主要開展被動練習、翻身練習,床下開展行走練習。此外,要注重提高患者的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在其體征平穩過后,讓患者自主吃飯、穿衣、洗漱、大小便,恢復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4)標準化出院前指導。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要和患者、患者家屬交流,說明出院后居家的注意事項,并以手冊方式將居家護理方法發放給患者,讓其回家后自主學習,付諸實際,提升康復效果與患者的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1)康復效果。1)神經認知功能,研究中采用NIHSS量表評估,量表中含有語言、意識、水平凝視功能等,評分在0~42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2)運動功能,研究中運用Fugl Meyer量表(FMA)評估,包含上肢下肢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越理想。3)語言功能,采用語言認知障礙評定系列表(BDAE),分值0分至5分,分數越高,表明語言功能恢復越好。
(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評定,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3)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26.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x ±s)為計量方式,予以t 檢驗,[n (%) ]為計數方式,予以χ2檢驗。P﹤0.05,表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康復效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BDAE、NIHSS及FMA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FMA、BDAE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社會職能、認知功能、心理機能、軀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3。
3 討 論
近年來,受社會老齡化的加重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腦梗死患病率逐年增高。急性腦梗死發作后,患者會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步態不穩或者是吞咽困難等表現,如果沒有及時搶救,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4]。對此,要讓急性腦梗死患者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治,應盡早干預,使患者恢復腦組織血流灌注,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減少患病導致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損傷。常規護理運用比較單一、局限,無法滿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且護理后患者的功能康復效果不理想[5]。相較于常規護理,標準化護理會提前規范護理流程以及護理內容,對患者的飲食、作息、康復鍛煉等展開有效指導,讓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標準護理下提高機體功能、生活質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FMA、BDAE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社會職能、認知功能、心理機能、軀體功能護理后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標準化護理干預,能夠較大程度上消除疾病對生活以及機體健康的影響,使他們盡早回歸正常社會生活[7]。究其原因:標準化護理干預會預先制定護理目標,每一項護理操作都嚴謹、細致,依照患者病情、需求展開護理干預,且護理內容十分全面,直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8]。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運用標準化護理干預,能夠提高康復護理效果,消除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婷,歐陽斐,丁成紅.標準化血壓管理干預聯合臨床依據信息前置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同意率及預后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3,27(36):85-87+125.
[2]訾海雪,劉阿敏,李文靜.舒適護理結合優化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急救效果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10):76-78.
[3]金鑫.多元化護理模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臨床探討[J].遼寧醫學雜志,2023,37(5):96-99.
[4]李琳琳,張冬梅,陳莉.循證支持下策略優化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影響觀察[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3,28(4):372-373.
[5]彭燕香,張丹.針對性層級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23,18(8):126-128.
[6]王慶.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老年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醫療裝備,2023,36(9):151-153.
[7]賈必菲,宋克嬌,張蘭菊.優質護理模式對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3,36(2):104-106.
[8]宋佳.優化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2,41(16):124-128.
作者簡介
譚欣欣,本科,護師,研究方向為重癥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