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團體標準是我國標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對國家標準的有益補充。團體標準更容易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本區域產品的競爭力,是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以陜西省榆林市現行團體標準為研究對象,對榆林市現行團體標準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存在總量偏少、行業覆蓋面偏低、參與的商協會少、地域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市政府出臺政策,在標準制定和實施方面進行激勵,也需要標準化行政管理部門在應用示范、獎勵、監督、國際化推進等方面發力。行業商協會更是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的主體。在榆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也應通過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為團體標準化工作提供專業性支持。
關鍵詞:標準化,標準,團體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15
0 引 言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指出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強調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第二十五條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團體標準,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推進團體標準應用示范,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作用,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原創性、高質量標準。”
團體標準是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為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的標準。推進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是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標準化活力、優化標準供給結構的迫切要求。
2016年以來,我國團體標準試點工作啟動并深入推進,《團體標準化 第1部分:良好行為指南》《團體標準化 第2部分:良好行為評價指南》等國家標準批準發布,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w w w.ttbz.org.cn)上線運行,《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出臺。2024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團體標準組織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引導團體標準組織(制定團體標準的社會團體)制定原創性、高質量標準,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團體標準的產生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促進了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陜西省榆林市的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也已啟動并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先進兄弟城市相比總體滯后,成為榆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系統分析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對推動榆林市標準化工作乃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英國、德國、美國等標準化開展較早的國家,團體標準是標準體系的主體。在20世紀末,我國也出現了團體標準的實踐探索[1]。21世紀以來,部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外知名的團體標準[2]。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對于團體標準的研究漸成熱點。程旭[3]在研究團體標準發展歷程和地位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培育我國團體標準的思路。王娟[4]基于交易費用理論,研究了團體標準的形成機制。方放等[5-6]通過分析團體標準分裂性的成因,強調了運用私有元治理協調團體標準的必要性,進而明晰了團體標準私有元治理的內涵、特征與運作方式;根據政府介入團體標準設定活動的階段,將其公共治理模式分為3類,進而分析了3種團體標準設定公共治理模式運行機理。孟潔瑩等[7]運用相關理論,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對團體標準的治理機制以及運行模式進行了探討。劉可[8]通過研究我國團體標準的法律問題,提出團體標準在制定過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具體分析了各違法行為的表現方式和遭受不法侵害時的救濟方式,提出了我國法律法規援引團體標準的規則。趙詠雪等[9]分析了金融業領域團體標準的發展現狀,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更好推進金融業團體標準化工作提出建議。楊小琴[10]分析了團體標準修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提出團體標準修訂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武秀俠等[11]基于對團體標準修訂管理工作實際,提出團體標準制修訂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設想。方克魁[12]以隨州市專用汽車行業團體標準為例,分析了團體標準的現狀,針對其在支撐支柱產業發展中的不足,提出了發展策略及建議。在已有文獻中,關于區域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的研究較少,尚未見到專門研究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的文獻。
1 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情況
1.1 經濟主體情況
截至2023年12月末,榆林市共有各類經濟主體374,813戶,較上年末增加26,858戶,增長7.7%。分類型看,企業119,150戶,較上年末增加12,489戶,增長11.7%,其中內資企業118,909戶,增加12,469戶,內資企業中私營企業111,549戶,增加11,583戶;外商投資企業241戶,增加20戶。個體工商戶244,646戶,較上年末增加14,413戶,增長6.3%。農民專業合作社11,017戶,較上年末減少44戶,下降0.4%(見圖1)。
1.2 團體標準制修訂情況
根據對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相關信息統計,榆林市目前共有33項團體標準。從國民經濟分類來看,榆林市團體標準涉及的行業有谷物種植(3項),豆類、油料和薯類種植(2項),蔬菜、食用菌及園藝作物種植(2項),堅果、含油果、香料和飲料作物種植(2項),水果種植(5項),其他農業(1項),谷物磨制(2項),蔬菜、菌類、水果和堅果加工(5項),其他農副食品加工(6項),方便食品制造(3項),其他食品制造(1項),紡織服裝及日用品專門零售(1項),具體如圖2所示。
榆林市現行33項團體標準全部注明起草單位,起草單位為1~13家,其中起草單位為1家的有2個,3家的有1個,6家的有7個,7家的有4個,8家的有8個,9家的有2個,10家的有3個,11家的有1個,12家的有2個,13家的有3個(見圖3)。
2 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總量偏少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國社會團體在平臺共計公布74,240項團體標準,按333個 地級行政區平均,每個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223項。但榆林市的團體標準總量僅為33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8%。
2.2 行業覆蓋面偏小
榆林市團體標準涉及的行業有谷物種植,豆類、油料和薯類種植,蔬菜、食用菌及園藝作物種植,堅果、含油果、香料和飲料作物種植,水果種植,其他農業,谷物磨制,蔬菜、菌類、水果和堅果加工,其他農副食品加工,方便食品制造,其他食品制造,紡織服裝及日用品專門零售,未超出農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服裝和服飾業等有限范圍。
2.3 參與的商協會少
在市、縣(市、區)兩級,只有5個商協會參與了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榆林市農產品市場流通協會,榆林市羊毛防寒服產業協會,吳堡縣農特產品品牌建設與發展協會,神木市紅棗產業協會,佳縣手工掛面協會。
2.4 地域發展不均衡
在縣(市、區)層面,榆林12縣(市、區)中,只有吳堡、神木、佳縣3個縣級行政區有團體標準供給,有團體標準供給的縣(市、區)只占全部縣(市、區)的25%。
3 榆林市加強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對策建議
3.1 市政府方面
市政府應制定政策,積極在行政管理、社會管理、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政府采購、招投標等工作中運用團體標準,并將團體標準納入科技獎等獎勵的范圍。
3.2 市標準化行政管理部門方面
市標準化行政管理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團體標準應用示范,對在榆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團體標準進行獎勵,對團體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優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對違反法律法規、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侵犯標準著作權等問題依法依規進行處理,鼓勵行業商協會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推進團體標準國際化。
3.3 行業商協會方面
行業商協會應認真學習貫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民政部聯合印發的《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和全國工商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的《關于鼓勵、引導和規范工商聯所屬商會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意見(試行)》。以國家實施標準化戰略和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為契機,加強自身建設,設置完整、高效的內部標準化管理部門,配備標準化方面的專門人員,探索行業商協會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按照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廣泛吸納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消費者、教育科研機構、檢測認證機構、政府部門等各方參與,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的作用,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求的團體標準。探索通過自律公約的方式推動標準的實施,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認證一體化工作機制,提高社會對團體標準的認可度,打造團體標準品牌。
3.4 在榆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方面
在榆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應根據自身情況,設立標準化工作研究或推進機構,設置專職或兼職人員,參與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為團體標準化工作提供專業性支持,并將參與團體標準等制定情況作為科技人員的工作業績,在職稱評定時予以考慮。
4 結 語
近年來,榆林市在團體標準制修訂方面開展了不少工作,在完善標準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團體標準總量偏少、行業覆蓋面偏低、參與的商協會少、地域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要解決榆林市團體標準制修訂方面存在的問題,既需要市政府出臺政策,在標準制定和實施方面進行激勵,也需要標準化行政管理部門在應用示范、獎勵、監督、國際化推進等方面發力。作為團體標準制修訂工作的主體,行業商協會更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部門制定的規章和政策,加強自身標準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聯合相關方面的力量,制訂一批適應市場和創新需求的團體標準,并積極推動標準的實施,進而打造團體標準品牌。在榆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也應通過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為團體標準化工作提供專業性支持。
參考文獻
[1]康俊生,晏紹慶.對社會團體標準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標準科學,2015(3):6-9.
[2]鄔靜. 國際上權威的團體標準[ J ] . 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03(7):37.
[3]程旭. 培育與發展團體標準的探討[ J ] .品牌與標準化,2015(1):54-58.
[4]王娟.基于交易費用理論的團體標準形成機制研究[J].標準科學,2015(7):28-32.
[5]方放,劉燦,吳慧霞,等.團體標準分裂性的私有元治理機理研究[J].標準科學,2017(2):17-20+27.
[6]方放,吳慧霞.團體標準設定的公共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7(2):66-75.
[7]孟潔瑩,樂為,周立軍.我國團體標準的治理機制與運行模式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7(17):67-72.
[8]劉可. 我國團體標準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21.
[9]趙詠雪,朱培武,馮典科.國內金融業領域團體標準發展現狀與建議研究[J].質量探索,2021,18(2):53-56.
[10]楊小琴.團體標準制修訂過程中關鍵環節和常見問題研討[J].中國標準化,2022(13):99-102.
[11]武秀俠,董長娟,王興國,等.團體標準制修訂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設想[J].中國標準化,2022(16):42-45.
[12]方克魁.團體標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隨州為例[J].中國標準化,2023(21):112-117.
作者簡介
高謀洲,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
基金項目:本文受榆林市產學研合作項目“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戰略塑造新時代榆林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研究”(項目編號:2023-CXY-8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