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開展標準質量和標準實施第三方評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國家標準化發(fā)展綱要》的基本要求,是增強標準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以標準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文依托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tǒng)計分析點(服裝),通過開展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標準實施情況統(tǒng)計分析,從標準執(zhí)行性、適用性、協調性、實施制約因素和實施成效五個方面分析標準在我國絮用纖維制品服裝領域的實施應用情況,找出標準存在問題,為下一步標準制修訂升級工作提供參考,為提升標準質量及使用率提供新思路,提升絮用纖維制品質量,促進絮用纖維制品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統(tǒng)計分析,質量提升,對策建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17
0 引 言
強制性國家標準是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對于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影響重大[1-2]。《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二十九條明確提出,國家建立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tǒng)計分析報告制度[3]。《國家標準化發(fā)展綱要》也要求健全覆蓋政府頒布標準制定實施全過程的追溯、監(jiān)督和糾錯機制,實現標準研制、實施和信息反饋閉環(huán)管理。開展標準質量和標準實施第三方評估,加強標準復審和維護更新[4]。2024年3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以標準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工作方案》。會議指出,推進標準升級對于更好滿足群眾需要、助力產業(yè)轉型、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開展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標準實施情況統(tǒng)計分析,從標準執(zhí)行性、適用性、協調性、實施制約因素和實施成效五個方面分析標準在我國絮用纖維制品服裝領域的實施應用情況,找出標準存在問題,為下一步標準制修訂升級工作提供參考,為提升標準質量及使用率提供新思路。
1 標準基本情況及統(tǒng)計分析過程
1.1 標準基本情況
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是我國絮用纖維制品領域的強制性標準,適用于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和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規(guī)定了絮用纖維制品的定義,要求,檢驗(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標識,包裝,貯存與運輸[5]。標準的4.1、4.2、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為強制性條款,其余為推薦性條款。該標準是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歸口,中國纖維檢驗局、新興職業(yè)裝備生產技術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與健康安全產品所等9家單位起草,于2007年1月23日發(fā)布,5月1日實施,代替標準GB 18383—2001,上次復審日期為2016年12月31日,復審結論是繼續(xù)有效。
1.2 統(tǒng)計分析過程
為全面了解該標準的實施情況,依托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tǒng)計分析點(服裝),通過問卷調查、文獻檢索、委托咨詢、現場調研等多種方式收集該標準及配套標準的最新情況、國外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關于絮用纖維制品的最新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質量監(jiān)督抽查實施細則、標準實施宣貫情況、消費者、企業(yè)主體反饋的標準實施數據等信息。對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中所引用的10個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最新情況進行了查新;同時將該標準與紡織服裝及其制品領域其他5個國家強制性標準進行主要技術指標的協調情況比對,與歐盟、美國相關技術法規(guī)對比分析;查詢了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以及遼寧、浙江、江蘇等10個省(市)級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發(fā)布的2022年產品質量監(jiān)督抽查實施細則;在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官方網站共查詢145家檢測實驗室對該標準的認可情況;收集涉及15個省份49家企業(yè)、5個省份12家檢驗檢測機構和26個省份2354位消費者的調查問卷共計2 4 0 0余份,見表1。將上述各個渠道收集到的標準實施信息綜合匯總,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力爭全面反映該標準的實施情況。
2 標準實施情況分析
2.1 標準執(zhí)行性
企業(yè)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18.37%的企業(yè)沒有使用該標準,見圖1(a),14.29%的企業(yè)不知道該標準,見圖1(b);調查的10個省(市)級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發(fā)布的2022年產品質量監(jiān)督抽查實施細則中,僅有3個省份的服裝產品涉及該標準,同時2022年4類服裝產品國家監(jiān)督抽查實施細則也未涉及該標準檢驗項目;有50.13%的受訪消費者不知道該標準。表明絮用纖維制品領域企業(yè)對該標準的執(zhí)行情況一般,由于服裝領域產品并沒有要求強制標注該標準,部分企業(yè)不清楚、不使用該標準;消費者對該標準的認知度較低,很多消費者并沒有聽說過該標準,標準的日常科普還需進一步加強;同時,服裝類絮用纖維制品監(jiān)督抽查對該標準使用較少。
2.2 標準適應性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企業(yè)與檢驗檢測機構認為該標準的適用范圍與當前產業(yè)發(fā)展所涉及的技術、產品是匹配的;有16.67%的受調查檢驗檢測機構認為該標準不太適用,如圖2所示。與歐盟、美國相關技術法規(guī)對比分析顯示,歐盟和美國強制性法規(guī)均沒有針對絮用纖維制品的通用技術要求。該標準引用的規(guī)范性文件也均是現行有效的。該標準的總體適用性較好,標準的適用范圍對當前產業(yè)發(fā)展所涉及的技術、產品、業(yè)態(tài)等的覆蓋情況較好。但標準部分條款需適當調整,進一步完善技術指標,采用更先進、可操作性的檢測方法。
2.3 標準協調性
97.96%的受調查企業(yè)認為該標準與我國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或政策不存在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而且所有企業(yè)都認為該標準與其他強制性標準主要技術指標不矛盾、不重疊。同時,所有12家參與調查的檢驗檢測機構都認為該標準與我國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或政策不存在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與其他強制標準主要技術指標也不矛盾、不重疊。總體來看,該標準與其他強制性標準主要技術指標并不沖突,與標準體系的協調情況較高,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無沖突情況。
2.4 標準實施制約因素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49家受調查企業(yè)生產的絮用纖維制品樣本中出現不合格項目最多的4個技術指標為原料要求、含雜率、短纖維含量、氣味,如圖3所示。有66.67%的檢驗檢測機構反饋最常見的絮用纖維制品不合格項為“原料要求”,25%的檢驗檢測機構反饋常見不合格項為“短纖維含量”。對于標準實施過程中的達標難點,部分原因是:標準宣貫不到位,企業(yè)不能很好理解把握標準中的技術指標要求;企業(yè)未嚴格把控原材料進口關,對采購的絮用纖維制品未進行檢驗檢測,原材料質量不達標;企業(yè)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人為采用劣質絮用纖維制品原料。
2.5 標準實施成效
調查結果表明GB18383—2007作為產品標準對企業(yè)經濟效益(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市場占有率等)、社會效益(顧客滿意度、就業(yè)率等)、生態(tài)效益(資源節(jié)約情況、生態(tài)環(huán)境指標等)并沒有產生顯著影響。有1256名(占比53.36%)受調查消費者認為這項強制性國家標準能滿足保障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表明該標準在打擊“黑心棉”、規(guī)范我國絮用纖維制品的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提高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等保障民生和安全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3 標準存在問題
3.1 標準實施方面
標準文本內容描述存在一定不清楚、不明確問題,標準實施方很難準確理解把握,需要詳細解釋[6]。原料要求辨別困難,可操作性不強,原料制成絮用纖維制品后進入市場流通,其原材料來源無法追溯,鑒別手段可行性較差[7]。缺少微生物抽樣具體要求,標準第4.2條對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衛(wèi)生要求做了規(guī)定,涉及很多微生物指標,但是標準中并沒有微生物抽樣具體要求。標準第5.3.2條、第5.3.3條皮膚刺激、過敏反應測試,絕大多數紡織服裝檢驗檢測機構無相應檢測能力,難以全面準確保障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安全。
3.2 標準適用性方面
標識內容不適用,標準第7.1條要求生活用品絮用纖維制品的標識應符合GB/T 5296.4,但是需要標識的內容和產品屬性還需要根據絮用纖維制品基本情況做適當調整。部分技術指標設置有待完善,應適當考慮增加超短纖維、粉塵等有害漂浮物的量化指標,還應考慮絮用纖維制品長期儲存所產生的霉變。部分應用場景使用受限,標準第4.1.1條原料要求僅適用于生產加工環(huán)節(jié),對于流通和抽查等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無法識別。
3.3 標準協調性方面
標準中纖維含量要求未采用最新判定標準,第4.1.7條要求已與現行標準不符合,未直接引用GB/T29862—2013。短纖維測試應增加新方法,目前絮用纖維的短纖維含量的儀器化測試已比較成熟,該標準短纖維含量試驗方法未涵蓋短纖維快速測試儀的儀器試驗方法。標準對廢舊纖維制品的使用限制較為嚴格,不利于提升廢舊紡織品循環(huán)利用率和建立綠色低碳循環(huán)經濟。
4 對策及建議
4.1 推動標準修訂
GB 18383—2007自發(fā)布至今已有17年,隨著當前產業(yè)和技術的發(fā)展,該標準在實施和適用性方面已存在部分問題。建議盡快進行標準修訂,廣泛征求各相關行業(yè)意見建議,形成規(guī)定合理、指標先進、檢驗可行的優(yōu)質強制性國家標準[8]。要更新測試手段,采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分析原料來源。補充部分技術指標,完善檢測方法。同時,要求在絮用纖維制品標簽中標注該標準。
4.2 加大宣貫力度
加大對生產企業(yè)、質量主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消費者的標準宣貫培訓力度。同時,檢驗檢測機構要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yōu)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標準化服務活動。通過企業(yè)一對一精準服務、質量宣傳進校園、標準培訓、普法宣傳、科普宣講、技術咨詢等方式,強化絮用纖維制品經營者的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和消費者維權意識。
4.3 強化質量監(jiān)管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jiān)測專項工作,提高該標準在監(jiān)督抽查中采用率,持續(xù)跟蹤監(jiān)測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狀況,督促企業(yè)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打擊劣質絮用纖維制品違法生產、經營行為,通過多方合力、共同努力,確保民生安全,推動絮用纖維制品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4.4 加強部門聯動
絮用纖維制品除包含常見的服裝、寢具、軟體家具外,還包含建筑保溫材料及隔音材料、農用保溫材料、運輸包裝材料等,涉及市場監(jiān)管、應急管理、住建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應建立聯合檢查制度,定期互通信息,共同商議解決重大難點問題,加強聯動,適時對絮用纖維制品質量情況進行聯合檢查,保證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安全。
5 結 語
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頒布實施以來對打擊劣質絮用纖維制品(俗稱“黑心棉”)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經過長期實踐,部分條款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建議盡快修訂,更新測試手段,補充部分技術指標,完善部分檢測方法。標準修訂發(fā)布實施后,加大宣貫力度,提高該標準在監(jiān)督抽查中采用率,打擊劣質絮用纖維制品,共同推進推動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程程,鄧波,祁新宇,等.《防護服裝防靜電服》標準實施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3(11):150-154.
[2]趙力丹,劉俊銳,李童,等.標準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與數據收集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20):69-7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E B / O L ] . ( 2 017-11- 0 5 )[2024-04-28].https://www.gov.cn/xinwen/2017-11/05/content_5237328.htm.
[4]國家標準化發(fā)展綱要[ EB/OL].(2 0 21-10 -10)[2 0 2 4 -0 4 -2 8] . ht t p s: // w w w. g ov. cn /z h e n g c e / 2 0 21-10 /10 /content_5641727.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GB18383-2007[S].2007.
[6]李丹,孫敬,許濤. 絮用纖維制品原料要求的檢測難點和實施建議[J].中國纖檢,2021(8):84-87.
[7]胡景軍.絮用纖維制品原料要求的檢測難點及對策[J].中國質量監(jiān)管,2023(9):78-79.
[8]趙國志. 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現狀及分析[J].中國纖檢,2015(13):35-37.
作者簡介
李莘,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纖維及紡織制品檢驗檢測和標準制修訂。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