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口老齡化形勢下,要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終點,必須保證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老年人行走/步行的評估尤為重要。為進一步細化國家標準GB/T 42195《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方法》的制定工作。研究目的是更準確地界定相關科學評估標準中的用詞,并為該評估和運動處方制定提供理論參考,為老年人行走失能早評估、早預防提供支持。本文對“行走”和“步行”詞語的區別,行走能力相關的定義進行了闡述,界定了“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和“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兩個詞組的定義。
關鍵詞:老人,功能,步行,測試,跌倒,平衡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26
0 引 言
在越來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健康老齡化”強調“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縮短其帶病生存期,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終點”。
要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終點,必須保證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該能力指人類為了獨立生活而每天或每隔幾天必須反復進行的最基本、最有共同性的動作群,狹義上包括進餐、穿衣、洗澡和行走等基本的動作與技巧[1]。所以評估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否達到基本要求非常重要,其中行走/步行這個日常活動最基本且重復最多動作的評估也尤為重要。
目前GB/T 42195《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中納入了行走能力評估指標,但是只評估是否可以完成,未進一步評估影響其行走能力的因素。為了進一步細化國家標準,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方法》的制定工作。期間,學者們對于使用“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是否恰當產生了不同意見。在各大論文檢索平臺搜索,尚未發現對行走相關的功能能力名詞進行探討的文章。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對“行走”和“步行”詞語的區別,行走能力相關的定義,以及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的定義進行了探討。目的是更準確地界定科學評估標準中的用詞,為該評估和相關運動處方制定提供理論參考,為老年人行走失能早評估、早預防提供支持,為國家健康老齡化的實現添磚加瓦。
1 “行走”與“步行”名詞差異
搜索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學者們對老年人“走”的相關研究中,有的使用“行走”一詞,有的使用“步行”一詞,所以先對兩個名詞進行剖析。
兩個詞相同的是皆使用了“行”字。“行”是象形字,“道路”為其本義[2],有連續走在道路上的含義,是兩詞皆用此字之因。“步”在書中的解釋包括用腳走、兩次舉足、踏——《漢語大詞典》、徐行——《釋名》[2]。可以看出“步”的本義是“走”,但走的速度比較慢,更強調步態。“走”在書中的解釋包括腳交互向前移動、來往、經過——《現代漢語詞典》、疾趨——《釋名》。可以看出“走”的本義是“奔跑”,更強調走的過程和能力。漢代時,不再強調快速,泛指一般的“走”。
綜上所述,步行和行走皆有“行”之意,若關注步法、步態之間的區別,建議使用“步行”一詞;若關注日常隨意行進狀態和長時間快速行走的能力,建議使用“行走”一詞。評估老年人日常走路的能力使用“行走”一詞可能更為貼切。
2 行走能力
目前文獻中常使用“行走能力”一詞描述行走相關功能能力[3]。行走能力是人體在骨骼支撐下,由骨骼肌提供向前和向上的推動力,保持重心在雙腳支撐范圍內,使人體產生位移的動態平衡能力[4]。國外研究人員總結了行走能力三個要素,包括:推進身體、穩定身體和適應環境。推進身體指行走時軀干和下肢要有驅動下肢交替擺動推進和停止身體移動的能力;穩定身體指行走時不僅要有維持身體直立,還要有能引起位移和終止位移,能夠將重力還有其它可預期或無法預期的力量整合及協調的動態穩定的能力;適應環境指行走時中樞神經系統要有根據本體感覺、視覺、前庭系統感受到的環境變化做出不同應對策略,并調控身體各系統,避免跌倒受傷的能力[5]。
“行走能力”一詞未明顯展現“功能”一詞的語義,且與“行走表現”有所重疊,不利于后續開展精準評估和干預。
3 老年人行走能力相關功能
基于上文提到的行走能力要素,說明一個人的行走能力包括了運動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等的整合。以上系統功能異常通常會表現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視覺和感覺功能、姿勢控制能力等受限。健康人在自然狀態下行走時雙手自然下垂,并隨下肢的交替運動進行周期性擺動,具有對稱性、周期性、協調性及個體差異性。
老年人循環系統如心肺功能逐漸下降,肺活量減小,影響了他們的行走能力。研究發現心肺功能下降,會引起老年人行走距離和行走時長下降[6]。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種器官組成,該系統中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的增齡性變化會使老年人的行走能力下降。骨骼肌退化主要源于肌肉質量和力量流失。研究發現年齡超過65歲以后肌力流失速度加快,髖關節最大伸展或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減小,會引起步長減小[7],下肢肌力減退、肌肉萎縮和骨質量下降,會引起行走速度變緩、坐站轉換困難、站立困難等[4]。
中樞神經系統的增齡性變化會影響老年人的行走能力。中樞神經將視覺、聽覺和本體感覺等系統收集到的感覺信號進行整合,發出動作控制信號。以上信號為人體的行走提供了外界環境信息,信息感受器靈敏度下降或功能損傷,會影響老年人反應的速度和身體穩定性,會引起行走時動態穩定調控能力下降[8-9]。再加上老年人脊髓運動神經元數量減少,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減慢,機體反應時間延長,會引起做動作時肌肉反應時間變長,如行走速度變慢,轉身移動變慢,蹲起變慢[7]。
目前研究中常用步速、步長、步頻、單支撐時間、雙支撐時間等[7,10]外在表現來評估老年人的行走能力。基于功能受限理論,人體出現生理障礙后,會出現功能受限,進而導致失能[5]。只有與行走相關的功能障礙得到改善,才能使老年人行走、轉彎、坐-站、起停等功能不受限制,進而才有可能實現個人生活自理、家務、運動等日常活動的目標。所以評估老年人行走能力的異常,不能只觀察外在表現,還應關注行走能力相關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視覺和感覺功能、姿勢控制等身體功能。
4 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的定義
基于以上描述,在對老年人進行行走能力評估時,應當加上“功能”相關的評估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評估老年人行走過程中的行走速度、距離,還評估運動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能力,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是應當選擇哪一個詞語來命名該項評估呢?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語,本標準起初選擇了功能能力(Functional Ability)一詞。該詞源自世界衛生組織,按照英文字面直譯,是功能發揮即功能發揮能力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功能能力,是指個體能夠按照自身觀念和偏好來生活和行動的健康相關因素[11]。但是“行走能力及行走功能能力的評估”一詞,似乎有些冗長。
參照國外學者“Functional Walking Ability”[12]和國內學者“功能性行走能力”[13]的用語,本文又選擇了“功能性行走能力”一詞。該詞常用于對老年人行走能力TUG(Time Up to Go,計時起立行走)測試的描述,表示該測試是涵蓋了多種行走相關能力的一項測試。
通過比較,該標準最終選擇“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一詞組。將“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定義為與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關的行走綜合能力,包括步行距離和時間、下肢肌肉力量、下肢關節活動度、足底觸覺、本體感覺和視覺等功能。將“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定義為從功能視角出發,完成老年人行走表現及相關功能狀況的測評。
5 結 語
本文在對“行走”和“步行”詞語的區別,行走能力相關的定義進行闡述的基礎上,界定了“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和“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兩個詞組的定義。以期在界定老年人行走能力的科學標準方面做出些許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海艷.社區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唐山:河北聯合大學,2014:30.
[2]尹瓊.“行走”動詞的語義功能及語義地圖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21:6.
[3]王光旭.彈力帶抗阻訓練對老年人肌力、行走能力和生活質量影響的實驗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8:1.
[4]譚曉歡.低頻振動訓練對高齡老年人步行能力和身體成分的影響[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3:4.
[5]PATLA, A E. Adaptability of human gai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locomotion[M].Elsevier 1991.
[6]張大偉,李杰,董潔,等.下肢步行外骨骼機器人配合呼吸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心肺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4(9):46-49.
[7]趙雙迎.老年人體質狀況與步態特征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1:3-8.
[8]SONG Q, ZHANG X, MAO M, et al.Relationship of"proprioception, cutaneous sensitivity, and muscle strength"with the balance control among older adults[J]. J Sport"Health Sci.2021 Sep;10(5):585-593.
[9]ZHANG C, SUN W, YU B,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ankle proprioception in adult women during 16 weeks of"training and eight weeks of detraining[J]. Research in"Sports Medicine. 2015(23):102-113.
[10]于寧,張翠,逄峰.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女性跨越障礙物策略影響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 :105-110.
[11]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世界衛生[EB/OL].(2015-09-29)[2022-8-31].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86463/9789245565048_chi.pdf?sequence=%209.
[12]KARIMI M T. Functional walking ability of paraplegic"patients: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versus mechanical orthoses[J]. European Journal of"Orthopaedic Surgery and Traumatology. 2013(23): 631-638.
[13]韓君,王君俏,王悅,等.社區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20(34):44-48.
作者簡介
張翠,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老年人步態與姿勢控制。
(責任編輯:袁文靜)
基金項目:本文受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團體標準“老年人功能性行走能力評估方法”(項目編號:CSSS-2024-04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老年人轉向行走易跌倒的神經-動作控制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102235),山東省體衛融合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運動康復試點項目和國家體育總局模擬訓練與訓練技術創新重點實驗室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