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評估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應用在甲狀腺乳頭狀癌(PTC)診斷中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施行前(2022年1月-2022年12月,25例31個癌結節)、施行后(2023年1月-2023年12月,25例33個癌結節)的PTC患者超聲報告,評價施行前后超聲報告不良率、診斷準確率。結果:較之施行前,施行后超聲報告不良率更低、診斷準確率更高,P<0.05。結論:在PTC診斷過程中采用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可以提高超聲報告的完整性,增強可讀性,便于準確評估PTC,有臨床借鑒意義。
關鍵詞: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甲狀腺乳頭狀癌,診斷準確率,報告不良率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51
0 引 言
甲狀腺乳頭狀癌(P TC)是常見分化型甲狀腺癌,與家族遺傳、電離輻射等誘因密切相關,總體預后良好,不過容易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提高癌癥特異性死亡率、局部腫瘤復發率,所以如何在術前準確評估PTC病情成為重要研究課題[1]。近年來,隨著超聲設備的更新、技術的進步,超聲檢查因兼具空間及時間分辨力高、實時動態觀察、敏感性高、重復性強等優勢[2],逐漸用于PTC及頸部淋巴結病變診斷,加之還能在超聲引導下予以介入穿刺,輔助診療PTC及頸部淋巴結病變,其應用價值得到臨床認可。但是,由于不同檢查醫師對PTC及頸部淋巴結超聲檢查結果的描述與報告不標準,容易讓臨床醫師對超聲報告描述的內容產生歧義,加之現階段PTC診治已形成多學科診治模式,因此,為讓參與多學科診治的醫師在討論病例、確定診治方案、學術交流時更清晰一致,推行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勢在必行。本文回顧性分析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施行前(2022年1月-2022年12月,25例31個癌結節)、施行后(2023年1月-2023年12月,25例33個癌結節)的PTC患者超聲報告,旨在探討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應用在PTC診斷中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施行前(2022年1月—2022年12月,25例31個癌結節)、施行后(2023年1月—2023年12月,25例33個癌結節)的PTC患者超聲報告。
施行前:男/ 女為6 例(2 4 . 0 0 %)/ 1 9 例(76.0 0%),年齡13~75(4 4.0 0±3.71)歲,初中及以下10例(40.0 0%)、高中及專科9例(36.0 0%)、本科及以上6 例(2 4 . 0 0 %)。施行后:男/ 女為5 例(2 0 . 0 0 %)/ 2 0 例(8 0 . 0 0 %),年齡1 5~7 6(44.28±3.90)歲,初中及以下9例(36.00%)、高中及專科9例(36.00%)、本科及以上7例(28.00%)。基本病例資料(文化程度等)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經手術切除并且由術后病理證實為PTC;術前檢查未發現遠處轉移、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知情且接受研究方法。
排除標準:既往有頸部射頻、微波消融手術史者;甲減、甲亢等甲狀腺相關疾病史者;哺乳、妊娠者;術前服用影響甲狀腺功能藥物者;嚴重器質性疾病者;甲狀腺急性感染者。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
全部病例均接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方法:(1)儀器。飛利浦Q5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2)步驟。取仰臥位,墊高肩部,外露頸部,引導患者平靜呼吸,避免頻繁吞咽,設置探頭頻率7~14 MHz,以二維超聲觀察甲狀腺大小,以及甲狀腺結節位置、形態、內部回聲、大小等,監測后部衰竭、腫塊包膜、淋巴結腫大情況,尤其是應注意回聲病灶,之后經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儀再觀察甲狀腺腫塊內部情況、周圍血流改變,注意觀察血流時避免對皮膚加壓,以免血流信號顯示不佳,并且結合結節大小調節彩色取樣框,血流速度標尺3~6cm/s,依據個體情況調節深度、增益、聚焦部位,獲得最佳圖像顯示,采集目標結節最大縱切面、最大橫切面、相關特征性圖像,記錄相關參數,另外,全部超聲影像學征象均存圖,并且每個變量還需按照橫切面、縱切面分別存圖。
1.2.2 出具報告
施行前組:由2位超聲醫師先整理超聲報告,遇到順序錯亂、描述不清等情況時及時做出修正。
施行后組:按照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要求,涉及結節位置、性質、形狀、聲暈、鈣化、大小、回聲、邊界、縱橫比、血供10項內容,詳細記錄每項超聲征象,若無陽性發現,則記錄“無”,缺失任何一項均不能出具超聲報告。
1.2.3 陽性征象評定
參照標準為美國放射學會(ACR)甲狀腺結節超聲診斷標準評定陽性超聲征象。
1.2.4 外科醫師評估
由2名經驗豐富的甲狀腺外科醫師對全部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展開回顧性分析,并且針對報告顯示的疑似結節以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IRADS)予以評估,包括:(1)甲狀腺惡性超聲征象。低或極低回聲、結節內微小鈣化、實性結節、縱橫比≥1、邊界不規則;(2)分類。依據惡性超聲征象個數分類,包括:1)T3類:不存在上述5項惡性超聲征象;2)T4a類:僅存在1項;3)T4b類:僅存在2項;4)T4c類:存在3或4項;5)T5類:存在5項[3];(3)評定方法。T3類、T4a類劃入良性結節,T4b類、T4c類、T5類劃入惡性結節。當患者接受多次超聲檢查時,將最后一次超聲檢查結果納入研究,若存在診斷不一致情況,需要協商討論,最終獲得一致診斷意見。
1.3 觀察指標
(1)超聲報告不良率。針對納入研究的超聲報告,若是經超聲醫師結合原始存圖、報告予以補充和修正,但是仍存在內容缺失、描述不清等問題,對于外科醫師評估病情有影響,則評定為“不良報告”,計算超聲報告不良率= [(不良報告例數/總例數)×100%];若是內容完整,則評定為“合格報告”。
(2)診斷準確率。外科醫師依據TI-R ADS評分評估已整理的超聲報告,若是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施行前的報告有信息缺失情況,則在展開TIRADS分析時將惡性超聲征象缺失、描述不清的情況評定為“無此項不良征象”。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23.0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無序資料(超聲報告不良率、診斷準確率)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D 表示,行t 檢驗,P﹤0.05,提示數據差異有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超聲報告不良率
較之施行前,施行后超聲報告不良率更低,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分析診斷準確率
經T I-R ADS評分分析,施行前25例31個癌結節,診斷準確率為70.97%(22/31),施行后25例33個癌結節,診斷準確率為90.91%(30/33),施行后診斷準確率更高,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 論
P T C雖然預后良好,但是生物學特性多種多樣,能夠從惰性病變發展到侵襲性轉移性癌,需要早診早治。病理是診斷PTC的金標準,不過存在創傷性;核磁共振成像(MRI)能夠評估淋巴結轉移、顯示腫瘤間質液壓力,不過費用高、檢查耗時長;計算機斷層掃描(CT)在顯示PTC及頸部較大范圍淋巴結轉移方面有一定優勢,不過時間分辨率低、電離輻射強。因此,超聲成為定性、定位PTC病灶的重要手段[4-5],同時,為盡量規避超聲檢查報告對于診斷質量的影響,有必要推行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
本研究顯示,施行后超聲報告不良率更低,P﹤0.05,分析原因: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依據TIRADS評分整理超聲報告,通過使用統一的術語和結構,可以減少PTC相關解剖及病理學描述錯誤,規范回聲、邊界、鈣化等方面的專業術語,增強科學邏輯性及專業表達性,避免報告內容詞不達意、過于簡單,或是診斷結論不確定、趨于含糊,降低臨床參考價值,有助于提高報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降低超聲報告不良率,更好地發揮超聲診斷作用。
此外,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施行后的診斷準確率更高,P﹤0.05,分析原因: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一方面依賴TI-RADS評分規范報告的內容、格式和語言,有助于減少信息遺漏和誤解,提高報告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便于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決策;另一方面便于進行PTC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為醫學科研評估PTC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數據來源;另外,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還能促進臨床醫師、超聲技師、病理醫師等多學科之間的協作與溝通,減少信息傳遞誤差,有助于全面評估PTC患者病情。因此,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更有助于提高PTC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在P TC診斷過程中采用描述性標準化超聲報告,既能提高超聲報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也能提高P TC診斷準確率,具有臨床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何磊,熊炳,羅銀麗,等.基于超聲和臨床指標的復合模型預測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頸部淋巴結轉移風險[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24,54(6):458-464.
[2]陳煜樺,周玉祥.探討C-TIRADS分類及ACR-TIRADS分類在診斷橋本甲狀腺炎背景下橋本結節和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技術,2024,36(3):40-44.
[3]秦超,鄭克,鄧凱琳,等.ACR T I-R A D S超聲評分聯合CK19、galectin-3和HBME-1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診斷價值[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0,18(8):686-689+769.
[4]汪彩英,張才智,葉娟,等.TI-RADS、UE、CEUS及FNAC在預測甲狀腺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中的意義[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22,36(4):318-323.
[5]鄭晶晶.TI-RADS聯合CEUS診斷甲狀腺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23,21(32):62-65.
作者簡介
張麒麟,本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為淺表超聲。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