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草莓天瀑是一種懸掛于空中的V型槽狀種植結構,栽培密度高,基質用量少,無面源污染,適合長三角地區應用。本文從四個方面對該模式下的關鍵技術進行闡述,包括種植期管理(種植時間、棚室和介質準備、基質和苗木準備、灌溉系統和灌溉水準備、種植方法和緩苗期管理技術)、栽培技術(植株管理、水肥管理和環境控制管理)、病蟲害綜合管理和采收(收獲期預測、收獲、包裝及上市策略)等,以期為長三角地區草莓無土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草莓;天瀑種植;長三角地區;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6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1038(2024)08-0060-05
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4.08.012
Key Techniques for Strawberry Sky Falls Planting"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NG Yafei1, SONG Liping1, ZHENG Zhou1, LI Hui1, LIU Yan1, YANG Qinglu2, YIN Shuping1*
(1. Jiaxing Jiame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Jiaxing 314000, China; 2.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Strawberry sky fall is a V-shaped trough planting structure suspended, with high cultivation density, less matrix and n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is model from four aspects: Management of planting period (including timing, shelter and media preparation, substrate and seedling preparation, irrigation system and water management, planting method, and techniques for slow seedling growth),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lant management,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st management and optimized harvest operations (forecast, collection, packaging, and marketing tactics), aiming to offer technical guidance for strawberry soilless cultivation grow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Keywords: Strawberry; sky falls planting;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key techniques
我國草莓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植模式也越發多樣化[1-3],特別是無土栽培,有立式栽培和空中栽培等模式。發展無土栽培草莓主要是因為土壤栽培的草莓土壤用量大,難控制,植株需要水肥時地溫低,澆水過量影響土壤的通氣性,漚水漚根;而基質栽培體量小,包括水、肥、氣、溫度等因子可控[4]。目前空中種植結構逐漸完善,形式各異,所使用的基質有大基質量、小基質量,功能有可追光[5-6]、不可追光等。天瀑是一種可升降的懸掛種植系統,主結構包括V型鐵制種植槽、V型多層種植袋、電機減速機、傳動齒輪箱、傳動軸和懸掛鋼絲等,附件材料有滴灌帶、上水管、回水管。草莓天瀑需使用基質無土栽培,配合水肥一體化系統運行。
草莓天瀑能夠實現多余水肥回收再利用,其灌溉水使用率超過95%,節約肥料30%以上,形成有效的閉環結構;且所用基質可以每年更換,無土傳病害,能達到節能無排、綠色種植的目的。草莓天瀑能夠實現種植槽的懸掛與升降功能。奇數槽與偶數槽交互升降,加寬了通道,便于農工農事操作和調查。草莓天瀑的設計提高了密度,解決了光照問題。草莓天瀑種植槽間距是30 cm,每槽種2行,槽上苗行間距為20 cm,每平方米株數為20,因此種植密度是傳統土栽模式的10倍,鮮果產量是土栽模式的2.3倍。同時種植槽全部停在同一位置時可以均勻受光,也可隨光照不同調整上下兩層的位置。草莓天瀑是由多層結構種植袋配合V型種植槽,基質使用量相較于其他無土栽培要少,每米僅為15 L,節省了成本。本文集成了草莓天瀑種植的關鍵技術,以期為長三角地區無土栽培提供參考依據。
1 種植
1.1 種植時間
長三角地區草莓種植時間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具體時間為日平均溫度20 ℃,高溫28 ℃左右,低溫15 ℃左右;中午光照過強可適當遮陰。種植時間的選擇非常重要,適期種植可以保證草莓不徒長,且可在元旦前批量上市。
1.2 棚室準備
種植前,對大棚整體環境以及種植系統進行消殺處理[7-9]。一般采用50%氯溴異氰尿酸或其他氯化物進行噴施,噴施的范圍包括種植系統的全部,2 m以下的棚膜、墻面、地面、立柱、排水溝等。噴施要全方位無死角,操作時棚內的溫度不能過高,同時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中毒。
1.3 種植介質準備
在無土栽培中,目前使用的基質為配方基質,由國內基質廠商使用進口原料加工而成,具體的配方為木纖維20%、珍珠巖20%、泥炭40%、椰糠20%,每1m3加入有機物料腐熟劑、控釋肥均為1 kg。配方基質基本性質為pH 6.08,電導率(EC)0.388 mS/cm,有機質含量72%,總孔隙度92%,通氣孔隙度39%,體積比1∶1.5。
基質使用人工填充到草莓天瀑種植槽中,填充到微微高出草莓天瀑即可,避免按壓,每1 m使用基質15 L左右。
1.4 灌溉系統和灌溉水
草莓對水分的要求很高,水分供應要充足且均勻,水質好。使用滴頭間距20 cm,單個滴頭出水量1.08 L/h的滴灌帶。在每個種植槽放置1條滴灌帶,并固定末端。及時試水,檢查并修復跑冒滴漏,將種植槽內保持在較濕潤的水平。
1.5 苗木準備
選擇品種純正、來源確定的苗木,并且要求母苗經過組培脫毒;苗木要求在避雨條件下繁育,繁育區域遠離草莓主要產區,距離要適宜[10-12]。
1.5.1 裸根苗
標準裸根苗假莖粗度直徑不小于0.8 cm,假莖縱切橫切顏色為乳白色或微黃色,顏色均一;主根數量不少于10條,且平均長度不短于10 cm。種植前需要醒苗,一般采用清水浸泡的方式進行,水溫不能太低,浸泡5 min左右。醒苗后,根據需要進行藥劑泡苗處理,一般在25%嘧菌酯3 000倍液中浸泡根莖部以下2 min,最后將草莓種苗全部浸入藥液[13]。如果苗圃中有其他病蟲害可以用相應的藥劑浸泡,濃度不宜過高,且時間不能過長。
1.5.2 基質苗
標準基質苗為假莖粗度不小于0.8 cm,假莖縱切橫切顏色為乳白色或微黃色,顏色均一;根系完全包住基質,且肉眼可見根系覆蓋率不少于25%;單株基質用量不少于100 mL;葉片不少于3葉1心,且葉片翠綠,無病斑。
1.6 定植
定植采用丁字形,株距20 cm、行距20~25 cm,大苗和小苗分開種植。將匍匐莖軸朝向槽內側進行定植,使果序露出槽一側。匍匐莖軸已脫落的苗,則弓背傾向于槽外進行定植。定植時短縮莖下部稍微埋入,防止定植過淺和過深,栽植掌握的原則是“深不埋芯,淺不露根”。
使用裸根苗時,定植后要盡快灌足水,防止根部干旱,同時使根部和土壤自然接觸無縫隙。在定植后每天2次葉片噴水,至少持續一周,促進草莓苗盡快成活。陽光強烈則需覆蓋遮陽網,避免陽光直射。發生缺苗或者死苗時,應及時補苗。
使用基質苗種植時,可將下部1/4~1/5基質連帶根系去除[14],其余根梢打散。
1.7 緩苗期管理
緩苗期需要保證根系土壤水分充足,使葉片不失水。棚室內具備較高的濕度,不能過大,避免造成漚根現象。一般采取早晨灌溉,午后不灌溉的方式來保證夜間低溫高濕。緩苗期禁止施肥,一般介質中已經使用底肥或者緩釋肥,過多的肥料不利于植株吸水。介質的溫度保持在12~25 ℃之間,有利于根系發生和生長。判斷緩苗是否正常的標準是新根在2~3 d內發生,新葉在7 d內抽生。如果出現新葉先長、再長新根的情況,則需檢查介質溫度、介質是否和根系充分接觸、灌溉水量是否滿足草莓苗生長等因素。
2 栽培
2.1 植株管理
植株管理工作需要和植保工作相結合,具體工作包括去除非功能葉、摘側芽、摘匍匐莖以及疏花疏果等。
2.1.1 去除非功能葉
草莓葉片的壽命為60 d左右,條件適宜時平均7~10 d抽生一片新葉。摘除非功能葉的作用是抑制營養生長,調節光合作用,防止病蟲害的蔓延。摘葉時,從葉片莖基部著生處將葉片去除,去除后的葉片需要及時帶出棚外。留一個側芽時,保留8~9片葉[15]。
2.1.2 摘側芽
在第一個花序前將所有的側芽全部摘除,第一個花序的頂果成熟后,植株已經比較健壯,此時留側芽促產量。留側芽時要保留從葉腋部生長出來的側芽,與莖基部分離的側芽不能留。
2.1.3 摘匍匐莖
鮮果種植中,所有的匍匐莖要及時摘除。植株已經抽生花序,但是生長過于旺盛、需要適當控旺時,需要適當留匍匐莖。
2.1.4 疏花疏果
一株草莓的主芽在一個季度內長出4~5個花序,第一個花序留3個花果,后面每個花序留5個花果。如果植株有4片以上全展葉片,則第一個花序保留,之前的花序全部去除。在花序有足夠的授粉花之后,進行疏花疏果的工作。理想狀態下,單株可生產約20粒草莓,單果質量15~20 g,單株產量300~400 g。在生長過程中,將死亡植株及時移除,并帶出棚銷毀,及時將摘果后留下的空花稈去除。
2.2 水肥管理
2.2.1 不同生育期對水分和肥料的要求
草莓屬于喜水喜肥但又不耐澇不耐肥的作物,所以要求澆水和施肥的時候少量多次進行。不同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不同,總體呈現增加的趨勢(見表1)。
2.2.2 緩苗后水肥管理
緩苗后,一般情況下,每天澆水2~3次。在開花前,使用20-20-20-TE水溶肥,EC控制在0.6~0.8 mS/cm左右,持續6~8周;在開花后,使用15-15-30-TE水溶肥,EC控制在1~1.2 mS/cm左右,持續22~24周。在花果關鍵時期,還要沖施腐殖酸等有機肥料。整個季度,每667 m2(12 000株)需要施用無機水溶肥100 kg左右、有機肥70 kg左右[16]。
2.3 環境控制
草莓的耐寒性和耐熱性均較好,最適合的溫度為15~25 ℃。不同生育期草莓適宜的晝夜溫度見表2。由表知,在花果時期,需要保證最低溫不能低于5 ℃,確保花可以正常授粉。
2.4 收獲拉秧
在氣溫過高、不適宜草莓生長、性價比不高時,可放棄種植。清除種植草莓的方法是用剪刀或鐮刀去除草莓莖基部以上的全部植株,裝袋運出,待基質干燥后將草莓根系帶基質一同從種植槽中取出,裝袋帶出大棚,清掃干凈。
3 病蟲害綜合管理
3.1 防治原則
防治原則為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科學采取化學防治措施[17]。
3.2 防治方法
一般來說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農業防治是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選留健康種苗,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及時清除病株、病葉、病果,并進行無害化處理[18];合理調控溫濕度。物理防治一般是在溫室放風口及出入口設置防蟲網(40~50目),防止害蟲進入。對蚜蟲和薊馬易使用黃、藍粘蟲板,種植后,均勻懸掛進行誘殺。生物防治方面,如防治螨蟲一般可釋放捕食螨。方法是在草莓開花至結果期,螨蟲發生早期按益害比1∶(10~30)釋放捕食螨。一般智利小植綏螨3~6頭/m2,加州新小綏螨18頭/株;田間蟲量較高時,應先摘除蟲量較高的葉片帶至棚外,再噴灑印楝素、苦參堿、魚藤酮等生物農藥,降低蟲口基數,5~7 d后噴施清水洗葉,待葉片晾干后再釋放捕食螨。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可使用微生物源類和植物源類生物制劑?;瘜W防治方面,注意農藥的使用應符合相關規定。如開花前應進行藥劑預防1~2次,在干燥晴朗天氣可噴霧防治;采果期應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規定,先采果后噴藥,同時注意輪換用藥,合理混用[19]。
相對于病蟲害用藥,病蟲害的檢測和診斷同樣重要。目前采用的是人工監測病蟲害的方式,采取固定觀察和大面積巡檢兩種方式同時進行。每667 m2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位置,進行常見病蟲害的觀察,預測整個區域病蟲害。一周一次,將棚內的苗木全部仔細地觀察一遍,確認是否有病蟲害發生。病蟲害發生后,需結合當地情況和種植記錄來判斷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根據表征、發病情況判斷病蟲害的具體種類,對癥下藥。用藥時,開花前用藥需加重,開花后用藥變輕,注意安全隔離期和對蜜蜂的傷害[20-22]。
4 采收
4.1 收獲期預測
對照收獲開始日期進行栽培管理和銷售。果實生長速度受溫度的制約,根據開花后的天氣預報預測收獲時期。根據品種的早晚熟,開花到成熟為30~60 d。產量通過花序內各小花的大小、小花的數量進行預測。銷售人員在第1花序開花階段預測上市時期、數量,通過和市場互相交換信息,制定銷售策略和出售計劃。
4.2 收獲
根據果實的著色程度進行采收,采收著色度應達到80%~90%。隨著果實著色的增加,糖分和香氣在提高,果實硬度下降。高溫期品質變質較快,可在80%著色時進行采收;變質較慢的低溫期可在著色達到90%或全部著色后采收。采收需在氣溫較低的早晨進行,采后放入預冷庫(5 ℃左右)中,果實溫度降低,變硬后包裝,貯運期和貨架期可達4~5 d。
草莓級別的劃分依照大小、形狀、果實顏色不同進行,產地和品種不同也存在差異。包裝作業需由熟練人員手工操作,因為草莓的果皮較軟,每顆草莓盡可能地減少觸碰的次數,做到只觸碰一次即完成裝箱。采果和包裝作業占整個草莓栽培管理作業時間的50%。
采摘銷售,即通過顧客到達園區自行采摘的方式進行售賣,從而節約了摘果的成本,相對售價較高,但是易對植株產生破壞,收果不均勻影響收益。分裝時草莓需要分級,果實分級及單果質量要求見表3。
參考文獻:
[1] 趙怡紅, 毛亞明, 楊葉, 等. 馬鈴薯復種胡蘿卜輕簡化高效種植模式[J/OL]. 中國蔬菜, 1-8[2024-01-1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4.3008
[2] 周明源, 徐明澤, 田煒瑋, 等. 不同類型草莓栽培模式優缺點分析[J]. 農業工程技術, 2023, 43(3): 63-65, 68.
[3] 倪添, 蘇燁琴, 劉銀萍, 等. 草莓數字化高架栽培模式初探[J]. 上海蔬菜, 2022(3): 51-53.
[4] 邵奕涵. 基于物聯網的溫室空中草莓種植環境智能控制系統設計[D]. 鄭州: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20: 35-38.
[5] 吳逸凡, 沈韻, 唐煜. 一種基于物聯網及定位系統的太陽能追光及利用系統[J]. 中國科技信息, 2024(5): 76-79.
[6] 任杰, 高承才, 楊平, 等. 草莓懸掛追光式立體栽培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 上海農業科技, 2023(5): 26-30.
[7] 董荷花. 黃瓜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 種子科技, 2024, 42(4): 71-73.
[8] 王丹. 探究塑料大棚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 河北農業, 2024(2): 64-65.
[9] 王前前, 閆沖沖, 付玉營, 等. 安徽設施草莓提質增效生產技術途徑探討與實踐[J]. 安徽農業科學, 2020, 48(20): 37-39, 42.
[10]" 余歡, 周思泓, 李洪艷, 等. 避雨栽培葡萄花序灰霉病抗性調查與評價[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 2024(2): 22-27.
[11]" 陸瑾, 徐秋霞, 王瑩, 等. 南通地區不同品種草莓避雨繁育效率比較[J]. 現代園藝, 2023, 46(22): 4-5, 10.
[12]" 姜莉莉, 于海寧, 王恒, 等. 山東省草莓避雨育苗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 2023(10): 216-218, 227.
[13]" 陳娟芳.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靈對辣椒炭疽病菌的聯合毒力及防病效果研究[D]. 長沙: 湖南農業大學, 2016: 29-41.
[14]" 劉濤, 尹建華, 陳德, 等. 草莓高架基質育苗技術[J]. 落葉果樹, 2023, 55(5): 74-76.
[15]" 霍恒志, 陳雪平, 李金, 等. 草莓高架基質栽培結合空中育苗技術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 2014, 42(4): 124-125.
[16]" 陳娟娟. 草莓高架無土槽式栽培技術分析[J]. 廣東蠶業, 2022, 56(5): 57-59.
[17]" 楊振華, 王新寧, 郭俊強, 等. 水肥耦合對草莓生長發育與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 2022, 50(10): 72-78.
[18]" 馬欣, 宗靜, 劉建偉. 8個草莓新優特色品種在北京地區引種表現及主要栽培技術[J]. 中國種業, 2023(12): 183-185.
[19]" 邵福平. 設施草莓立體無土栽培模式淺析[J]. 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 2022(2): 28-30.
[20]" 黃仁權, 高永, 戴燚.智能溫室草莓無土栽培關鍵技術[J]. 耕作與栽培, 2022, 42(1): 127-128.
[21]" 劉宏洲. 無公害草莓超促成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J]. 吉林蔬菜, 2009(6): 8-9.
[22]" 董秀金, 王小驪, 童英富, 等. 草莓良好農業規范(GAP)生產關鍵控制點[J]. 農業科技通訊, 2008(10): 79-82.
第一作者簡介:王亞菲(1987—),男,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草莓育種及栽培工作
*通信作者簡介:尹淑萍(1970—),女,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草莓育種及栽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