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根據大學排名抽取中美兩國各10所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作為研究樣本,運用內容分析法,來推論中美高校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干課程內容的環境背景和意義作為構建中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新課程的參考依據。結果發現,中美高校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建設存在以下差異:基于人才需求的課程設置理念差異、基于發展階段的課程設置內容差異、重點課程的不同選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推動我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的對策建議:進一步挖掘我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潛力;減少主干課程的數量,提高主干課程的質量;建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相關專業人才的證照制度。
關鍵詞:大健康;健康促進;主干課程;課程設置
Reality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and America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main courses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majors from 10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university rankings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use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infer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main courses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major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as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 new curriculum for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cours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based on talent needs,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content based on development stages, and different choices of key cours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majors in China: further tap the potenti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Reduce the number of mai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in courses; Establish a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s in sports scie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Keywords: massive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main courses;Curriculum
引言
2015年“大健康時代”來臨,中國相繼制訂一系列與健康產業相關的法規政策,大健康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認為“健康產業是繼第四波網絡革命后的明日之星”[[1]]。健康產業的興起,市場規模的擴大,顯現其相關人力的不足,尤其是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相關人才的培育,需要系統性、創新性的課程,藉以養成符合健康產業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2016年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第四章明確提出“擴大學校健康教育推廣強度,并且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2]]。
學界關于運動科學與健康方向促進也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比如汪敏加等人通過第64屆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剖析了運動對老年人健康促進[[3]]。黃亞茹等人基于對美國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服務平臺的考察提出了醫體結合,強化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建議[[4]]。汪曉贊探討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政策的嬗變特征、現存困境以及解決路徑[[5]]。與此同時,關于運動科學與健康方向與健康促進方向的課程設置也進行了一定研究。例如梁漢平分析了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小學健康與體育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6]]。吳紅胤提出了針對對高職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組織形式、評價體系等諸方面進行改革的探索與思考[[7]]。周珂基于情境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教學重視鏈式整合的課程樣態,通過情境鏈串聯目標、任務、內容等課程元素,整體規劃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的學習路徑[[8]]。在課程設置的人才培養方面,王向東針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性質,從課程結構目標中觀層次的角度提出了培養高質量和高素質復合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建議[[9]]。周愛光認為要加強專業思政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社會體育專業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融合[[10]]。由以上可以看出,學界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的學術積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相關研究綜述、實驗干預研究、促進模式、體醫結合以及國外健康政策對我國的啟示,涉及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方面的研究對于師資方面、與時代接軌的應對策略等方面的思考較少,最新研究成果不足,整體研究仍然不夠深入和具體。
本研究認為,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并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當是緊要任務。其中,高校、職業學校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對相關人才的培育成為重要的機制與渠道。為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地區大學院校對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理念的設置、主干課程的內容和主干課程的配置等有其必要性。基于此,本研究將剖析中美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課程設置理念、主干課程的內容以及主干課程的配置。透過內容分析法探究各國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干課程配置的意義,助力中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新課程體系的持續優化。
1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將針對2022年度的2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課程內容進行研究,抽取中國、美國各十所學校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作為研究樣本。為保證選取的學校具有代表性與先進性,中國高校選擇2022年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進行體育學科排名前十的院校,美國高校根據2023年QS世界大學體育學科排名前十名的美國院校。經調查,中國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要包含: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康復治療、體育保健和運動心理學。美國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要包含:運動機能學、運動與健康科學、公共衛生與健康學、健康和體育教育。兩國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名稱不盡相同,涵蓋內容多元廣泛,根據愛爾蘭學者Mohan、Collins、Cusack與Donoghue[[11]]的整理,以上院系專業包含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的七類知識,因此把以上專業納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圍。
1.1 分析單位與類目建構
內容分析法的核心部分就是建構類目系統,類目是內容分析的基本單位,分析單位是內容分析的最小單元,而類目的建構需要根據研究目的及內容做設計。本研究的類目建構是在回顧了相關文獻、體育活動和鍛煉指南以及未來醫療保健的優先事項后,把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知識分為七大類,把所有課程中每一個體系的課程分配為一個類目,一共分為七個主要類目 (見表1)。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相關專業的知識體系設置明顯與歐美國家存在不同之處,為提高該比較維度的權威性及適用性問題進行詳盡解釋。每一個主要類目都進行操作定義,并且由提示詞表示。
1.2 信度檢驗
本研究以“相互同意度”進行信度檢定,邀請兩位評分員,兩位均為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專業老師,連同研究者三人,進行“評分員一致性”的信度檢定。分析內容包括中國和美國各10所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專業主干課程。將分析類目表及其定義分發給評分員閱讀,說明歸類的方式和原則,并針對類目表中的問題加以厘清,并對分析類目表進行討論和再修正。兩位評分員與研究者針對類目表的問題進行充分溝通后,由兩位評分員與研究者,獨立將所有專業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進行類目的歸類。
利用kappa統計來計算信度,是測量信度的眾多方法之一,是在表現重復測量間的一致性。Kappa統計計算的結果為-1~1,但通常K是落在 0~1 間,數值越大吻合度越高。kappa值只適用于定類尺度和定序尺度的資料。在研究上常用來確立不同的檢驗或診斷方法的一致性,通常包含人際信度和人內信度兩種情況。本研究信度結果如表2,全部在0.96以上,幾乎完全吻合。
1.3 效度檢驗
本研究參考 Grainne,Catherine,Tara[[12]]對于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歸類的范疇,制定出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內容分析類目,本類目是建立在前人所做相關研究的基礎,具備理論依據。為使內容分析的類目完備周全并符合研究的需求,研究者先對中國和美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進行初步分析,進行多次修正分析類目表,直到能將大部分(至少八成以上)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納入類目表后,再與另兩名評分員做課程歸類與分析,并抽中國和美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進行初步分析。初步分析后,研究者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判斷和歸類問題,與評分員討論分析類目表的內容并進行細部調整,力求每個題都能明確地歸類到所屬的類目中,而形成最后正式分析的類目。本研究分析類目的形成,有充足的理論依據,先參考前人的研究取得“理論型效度”,再經具有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專長的大學教授檢驗修訂,以建立“專家效度”。
2 中美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設置的對比分析
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類目包括七個大類目,七大類目比較全面的涵蓋了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的各個方面。從學科建設的角度而言,課程的設置應該符合學科全面發展的標準。所以在理想的狀態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干課程設置應該包含七大類目的所有門類,由于目前對于類目之間的比值沒有一個權威或約定俗成的比例關系,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全國健康學校建設計劃的通知》《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政策指導精神,本文將每個類目的課程類目比的比值暫設在13%~15%之間,后人研究可以據此進行復權計算。
2.1 全面型與實用型:基于人才需求的課程設置理念差異
基于系統綜述法進行文獻對比的前提下,通過對比中美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發現,在兩國培養目標的理念上存在明顯差異。(1)中國的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要包括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運動康復專業、康復治療專業、體育保健專業和運動心理學專業,這些專業的課程設置理念在于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健身俱樂部指導、運動傷害防護工作、臨床康復體療服務的應用性較強的專門人才。從課程設置的種類和數量以及各專業對于培養人才的表述來看,中國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旨在培養全面型人才。(2)美國的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主要包括運動機能學系、運動與健康科學系、公共衛生與健康學系、健康和體育教育系,這些專業的課程設置理念在于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畢業生將有充分能力應對公共衛生、大學生健康、政府機構、志愿保健機構、企業健身和健康中心以及醫療保健中心等工作。主要培養運動生理學家、健康健身教練、私人教練、運動測試技術員、醫藥銷售等人才。課程內容關于健身類的較多,授課和考核的方式較為靈活。從課程開設的種類和數量以及各專業對于培養人才的表述來看,美國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旨在培養實用型人才。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我國中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在具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細化的教學內容,其中突出的課程設置理念就是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注重能力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授課過程中強化了與競技運動相關的技戰術的演練,幾乎都做到了對于課程設置的全面性考量。美國由于群眾健康需求和美國政府支持,美國大學較早設置了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調查中的美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更關注各類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和誤區,將健康促進理念融入課程,與中國的課程相比,美國課程更加強調以點帶面,部分課程涉及更多公共衛生領域,體育運動教育已形成深度的多學科交叉領域,與中國相比,體育運動學科并不是邊界清晰的獨立學科。美國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設置大多與國際的運動與健康相關專業人才證照制度接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是基于廣度與深度的差別,中國相關畢業生的職業選擇面更廣,但需要更加專業的社會在培訓,美國相關畢業生的校企銜接度更好,對于企業來說可以調動更低的人力資源成本實現人才的引進。
2.2 基礎培育與精準聚焦:基于發展階段差異的課程設置內容對比
表3、表4、表5、表6分別是中國和美國各10所大學運動健康促進主干課程分布表,由此可以看出身體活動的測試和測量、臨床群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處方、運動處方和計劃這三大類目的課程設置狀況在中國和美國大學的對比中是最為相似的,中國大學在身體活動的測試和測量、臨床群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處方兩大課程類目設置的課程類目比值較美國大學的設置稍高。尤其是身體活動的測試和測量這一類目的相關課程,美國大學對這一類目的課程設置過少,很多美國的大學沒有設置這一類目的相關課程,中國大學對這一類目的相關課程設置相對比較重視,值得美國大學向其學習。而美國大學在運動處方和計劃這一類目設置的課程類目比值比中國大學的設置高四個百分點,通過文獻調查發現,美國大學大部分學校都有開設相關課程,雖然在數據上顯示中國大部分學校都沒有這一類目相關課程的開設,但而實際的情況是中國高校雖未直接開設“運動處方和計劃類”課程,但“運動處方和計劃類”的相關知識在多種課程中均有涉及,中國對于相關專門課程設置同樣重視。從這一定也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學科的課程設置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殊途同歸。
最值得討論的就是而特殊群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處方、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這兩大類目,美國大學在這兩大類目設置的課程配比都不低,尤其是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這一類目,設置的課程配比在七大類目中排第三。中國大學在這兩大類目的相關課程設置上屬于缺失狀態,所有大學都沒有特殊群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處方這一類目的相關課程設置,且只有一所大學在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這一類目設置了一門課程。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這一類目主要包含鼓勵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以及參與體育活動和訓練的影響,主要考慮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對體育活動的影響。而且美國大學對鼓勵運動是比較重視策略的,不僅重視影響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更會考慮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對體育活動的影響,以及政府的體育政策對體育活動的影響。中國大學在這一方面屬于缺失狀態,可能是因為中國還處于發展中階段,群眾對健康的認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中國大學在運動健康促進的發展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2.3重點課程的不同選擇:課程設置數量與配置比例對比分析
中國10所大學有課程配置的類目總數為45個,相比于總體70個課程類目的課程配比缺少25個類目課程的設置,課程類目缺失率為36%。在實際的課程設置中,中國的大學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課程設置過多,10所大學中有9所大學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課程設置配比超過50%,只有沈陽體育學院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課程設置少于50%。而且10所大學中,沒有一所大學在七大課程類目設置上是全部設置課程的。每一所大學都有兩個或三個課程類目的缺失,但是沒有一所大學課程類目缺失超過三個。因此,研究者建議,中國大學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在未來的發展和建設中,增加各類目課程范圍的廣度,尤其是增加特殊群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處方、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兩大類目的相關課程設置。但是要減少運動科學這一類目課程的配比,在減少運動科學相關課程數量的同時增加運動科學相關課程的講授深度。
美國10所大學有課程配置的類目總數為52個,相比于總體70個課程類目的課程配比缺少18個類目課程的設置,課程類目缺失率為26%。在實際的課程設置中,美國的大學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課程設置與其他類目相比也是最多的,但是美國大學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課程配比只有兩所學校超過50%,其余八所大學都小于50%。且美國大學在所有類目課程的配比中,要比中國的課程配比平均。但是,有2所大學存在有四個課程類目的缺失情況,是單一學校缺失課程類目最多的。
中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總課程數為265門,對比美國10所大學的課程總數要多98門課程。中國和美國一樣,在體育活動的基礎、運動科學這兩大類目都設置了較多的課程,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安排的課程數超過總課程數量的一半,這一類目課程設置過多。總體來看,中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設置在七大類目中有兩大類目的相關課程設置缺失,美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在七大類目均有設置課程。
中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的綜合類目比的比值差距非常大,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比值達到61.13%,所占比重嚴重超出理想范圍,而體育活動與訓練的促進這一類目竟然沒有設置課程,屬于嚴重缺少狀態。美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在運動科學這一類目的設置也是所有類目課程設置中,設置課程最多的,但是美國大學對運動科學的課程設置所占比重比中國大學運動科學課程設置所占比重要小很多。美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與中國一樣,在體育活動的基礎、運動科學兩大類目設置課程相對其他類目較多,課程類目比所占比重相對較大。
3 優化我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挖掘我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潛力
中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專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美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課程設置相對全面,課程質量高,專業發展也比較成熟。中美兩國在本學科的發展差距來源于中美兩國近代國家發展機遇的差別,美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歷史悠久,10所大學各有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并根據獨特的教育理念配置個性化課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科品牌。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專業屬于新興專業且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化發展的不健全導致學科實踐環境的限制,但從另一的角度看,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具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從大學教育的角度出發,我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應減少主干課程的數量,提高主干課程的質量,通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應對考試的壓力,實現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提質增效,從而加速優質人才的培育及職業能力的養成,也能提升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相關人才的專業水平。
3.2 減少主干課程的數量,提高主干課程的質量
通過調查上述中國10所大學得知,其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主干課程總量設置為265門課程,平均每所學校的主干課程為27門。課程設置過多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同時也會造成所學知識大多浮于表面,學習內容卻不深入,博而不專,對于真正的學科難點重點的講解不充分。美國10所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主干課程總量設置為167門課程,平均每所學校的主干課程為17門。課程數量設置相對適中,對于課程的選擇并不以全面為底層邏輯,而是堅持基于學科專業特色進行科學設計,課程學習過程安排符合一般性教育規律,按照多學期、多階段機型課程安排,學生學習相對比較深入,并且注重學生學習后的實習,能夠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因此,我國需依據市場需求規劃專業目標,開設相關課程,大學教育應該避免填鴨式教育[[13]],大學教育應該更多的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 所以專業課程規劃應該更多的考慮市場的需求。大學應抓住大健康產業市場人才短缺的契機,加快大學教育改革步伐,加強與體育運動產業的市場主體建立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以滿足社會對大健康產業人才的有效需求,同時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3.3建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相關專業人才的證照制度
中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人才培育對于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專業的課程設置理念力求對應產業市場的需求,從而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但是,中國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并不與從業資格掛鉤,沒有建立運動與健康相關專業人才的證照制度。比如2007年以前健身教練資格證在中國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健身教練認證的部門有多種,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健美協會、北京健美協會等。頒發的證書性質一樣,但是影響力會有所不同。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2007]73號文件《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才明確了對各類職業資格有關活動進行集中清理,所有相關職業資格由勞動保障部門納入統一的職業資格管理。在勞社鑒函[2007]103號中才正式將健身教練納入到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行業。而美國大學的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專業課程設置是與運動與健康相關專業人才證照制度接軌的。運動健康促進專業認證機構在美國是較成熟的,目前5個最重要的健身協會分別為: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美國體能訓練協會(NSCA)、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NASM)、美國運動委員會(ACE)和國際體育科學協會(ISSA)。其中,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認證分為第一級:認證私人教練(CPT);第二級;認證健康健身專家(HFS);第三級:認證診所和康復理療師(CCES);第四級:注冊診所和康復理療師(RCEP)。美國的運動健康認證體系,成型時間較早,同時政府的管控程度相對寬松,更偏向于市場化運作,但是,所有想要通過認證的人員都需要通過學習、實踐、考試等一系列常規流程。
從上述闡述可以看出,中美之間在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相關專業人才的證照制度建設中仍有差距。因此,政府應加強對大健康產業市場的監管,制定科學合理的相關人才市場準入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加強對大健康產業人才群體的職業資格認證與職業資格鑒定工作,加快為社會提供大健康產業人才資源的步伐。
4結語
隨著社會對健康意識的日漸提高,我國居民體育消費興起[[14]],消費者開始注重運動對健康促進的效益,運動健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運動科學和健康促進專業迎來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類課程設置內容及配置比例應符合當前的社會需求,課程設置內容具備與時俱進的調整彈性,積極借鑒美國大學的有益經驗,為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皮爾澤.財富第五波[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78.
[2]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4-3-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eqid=d3b8bd10000095130000000664590b75.
[[3]] 汪敏加,廖遠朋,郭瑩瑩.運動與老年人健康促進研究進展——第64屆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0(2):104-108.
[[4]] 黃亞茹,梅濤,郭靜.醫體結合,強化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基于對美國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服務平臺的考察[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6):3-9.
[[5]] 汪曉贊,楊燕國,孔琳等.歷史演進與政策嬗變:從“增強體質”到“體教融合”——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政策演進的特征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3-10.
[[6]] 梁漢平,陸作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小學健康與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及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10):81-85.
[[7]] 吳紅胤.高職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4):545-546.
[[8]] 周珂,官桐,周艷麗,喬石磊,劉紅躍,高雨. 從學習進階到內容重構:基于情境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的內部構建[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36(01):68-77.
[[9]] 王向東.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研究——以河北省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05):119-124.
[[10]] 周愛光, 葉松東, 沈蔚瑜. 新時代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21, 55 (08): 12-18.
[[11]] N. Mohan,E. Collins, T. Cusack , Grainne O’Donoghue.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Senior physiotherapis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liefs[J]. Physiotherapy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2, 33(2):71-80.
[[12]] Grainne O’Donoghue,Catherine Doody,Tara Cusack.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romotion and prescription in undergraduate physiotherapy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of Irish curricula[J].Physiotherapy,2011,97(2):145-153.
[[13]] 范文奕,彭雷. 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持性學習環境特征研究——以美國四所大學校園規劃為例[J]. 裝飾,2021,(10):110-115.
[[14]] 劉冬磊,崔麗麗,孫晉海. 構建體育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設計與路徑研究[J]. 體育科學,2023,43(09):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