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與地方本科院校互嵌的融合發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應抓住機遇,實現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變。文章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必然性及面臨的困境,對湖北恩施學院的產業學院模式進行了研究。產業學院模式立足社會發展需要,與產業企業深度融合,用前沿科技引領產業發展,以科學研究助推產業發展,形成了產教協同育人的培養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典型個案。
[關鍵詞]教育改革;產教融合;鄉村振興;地方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001-05
產教融合教育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響應新時代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是內涵發展的必然。產教融合是學校以政府的統籌規劃為依據,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與產業企業深度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大眾化普及的當下,傳統教育模式使地方本科院校不能滿足社會和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導致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部分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產業升級缺乏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很多企業出現“用工荒”,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因此,進行產教融合教育改革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勢在必行。
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是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是系統推進的偉大事業,其內容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及組織振興。其中,產業振興是核心。鄉村振興的推進是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學校和社會各組織參與的系統工程。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機遇,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培養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 文章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探討地方本科院校融合鄉村振興,實現自身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鄉村振興與地方本科院校融合發展的必然性
(一)必要性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和鄉村振興的關系變遷
從理論角度來看,地方本科院校的職能和使命,決定了其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必然聯系。在實踐的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與鄉村振興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發揮的作用也從單向輸入階段逐步深化到雙向互嵌的融合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單向輸入階段,是指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初期,地方本科院校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參與鄉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提供多方面幫扶支持,而鄉村沒有與地方本科院校深入合作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體現在地方本科院校利用自身技術、人才、文化、教育等優勢助力、幫扶和服務鄉村振興。如張素杰[1]強調地方本科院校助力鄉村振興要發揮其自身的服務職能,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與力量。蔣紅霞等人[2]強調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通過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和黨建扶貧助力鄉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雙重價值。谷天碩等人[3]從鄉村振興戰略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發揮的作用出發,強調地方本科院校要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培養人才、智力資源輸出、拓寬服務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這個階段,地方本科院校出于責任和使命,發揮自身已有的優勢,單向地幫助鄉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逐步實現階段性振興目標,而沒有實施雙向互動。同時,地方本科院校將鄉村振興行動僅僅集中在鄉村,沒有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系統認識鄉村振興,因而存在地方本科院校與鄉村振興融合不夠的問題。隨著實踐的深入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和鄉村的關系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第二階段,即地方本科院校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地方本科院校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也逐步變成雙向互嵌型。地方本科院校在鄉村振興中,由第一階段的單向幫扶、助力、服務等,轉變為雙向融合、嵌入。如黃巨臣等人[4]探討了地方本科院校參與鄉村振興的“多重嵌入”路徑,強調地方本科院校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地方本科院校參與鄉村振興不僅是服務鄉村、融入鄉村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各類資源要素多維度嵌入的過程。田勇[5]強調通過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構建鄉村振興與城市發展聯動平臺,打造地方本科院校學科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部分學者也開始研究高校如何通過教育改革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如常華進等人[6]從地理科學專業的角度探討了實踐教學融入鄉村振興的路徑。
(二)可能性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的產教融合教育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受到沖擊。高校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社會性培養和個性化培養的統一,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為了適應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強調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
1.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紅利下,為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但自身也存在教育模式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內涵發展不足等問題。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進行產教融合教育改革,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2.產教融合是協同育人的新形式。傳統意義的產教融合僅僅停留在學校和企業為自身發展需要而建立的單向過程,沒有深度融合,無法實現協同育人。新時代的產教融合明確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建立發揮政府的統籌作用、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以學校為主線、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架構,實現四方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同時,發揮“城市承載、行業聚合、企業主體”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推進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必由之路。傳統教育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弊端導致教育和企業尚未根本確立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格局[7]。人才培養的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之間“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產業企業發展升級的需要。隨著出生率的降低,未來高校的招生規模會不斷減少,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發展的機遇期,實現內涵式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地方本科院校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地方本科院校應該抓住機遇,通過改革實現自身發展。
二、鄉村振興與地方本科院校融合發展的困境分析
鄉村振興融入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從鄉村振興需求出發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沒有與產業企業聯合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沒有形成與鄉村振興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表現在部分學校不夠重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無法融入鄉村振興,培養的人才脫離鄉村振興的需要。
(一)對鄉村振興重視不夠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知識、人才、技術的聚集地,對地方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地方發展培養人才,辦出地方特色,解決地方產業升級的難題,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責任和使命。然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中更關注的是城市化、工業化熱門專業、前沿專業,以吸引更多學生報考,忽視了鄉村的發展。還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從實際出發,定位不準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影響學校的長期發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無法融入鄉村振興
傳統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從產業發展需求出發,培養過程沒有實現協同育人,使學校與產業企業產生“兩張皮”現象。
1.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發展脫節。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讓學生局限在課堂和應付考試上,沒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導致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發展需要脫節。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下,學校教育沒有與社會經濟相結合,沒有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實現良性互動、開發教育資源,使學校錯過借助新興產業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2.人才培養過程協同性不足。鄉村振興戰略是系統推進的偉大事業,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地方本科院校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與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協調推進。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僅僅對幫扶村進行單向的資源輸送,對農村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與縣域、區域內的相關產業融合不夠、協同性不足,沒有形成培養人才的合力。
(三)培養的人才不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
雖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層次相對較高的大學援建或共建的,但其教育模式、專業設置等沒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調整。同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將工作重心放在規模的擴大上,不注重內涵發展,也沒有結合地方特色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導致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1.人才同質化嚴重。隨著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地方本科院校人數不斷增加,但學校資源有限,師生比例偏低,大多數學校采用大班制教學,采取統一的學習要求、統一的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考核方式單一,采用期末考試和結果性考核,不注重過程考核,實踐教學比例不高,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差,培養的學生同質化嚴重,就業競爭力較差。
2.應用型人才培養不足。當下,傳統產業正在經歷優化升級階段,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對培養人才的體系進行改革。傳統培養模式下,學校和企業均從自身利益進行考量。企業作為實習單位,僅僅給學生提供實習場所,沒有與學校密切合作,從行業角度共同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導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就業困難,教育資源浪費。
3.缺乏特色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是區域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的聚集地,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產業,辦特色學校,樹特色品牌。然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中對地方特色重視不夠,對傳統文化挖掘不足,辦學特色不鮮明,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與其他院校趨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路徑探索——以湖北恩施學院產業學院模式為例
地方本科院校要培養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關鍵是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從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探索,走特色發展之路、內涵發展之路,使鄉村振興與學校發展相互推進、融合發展。
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北恩施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為培養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進行長期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學院模式。產業學院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業進校園探索階段。茶葉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鄉村振興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我校與湖北一紅一綠茶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了第一個特色產業學院——硒茶學院。硒茶學院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積極探索“茶+旅游”“茶+科技”“茶+市集”“茶+文化”等發展模式,開展茶業技能人才培訓、評價,以及茶文化建設與推廣工作。目前,硒茶學院已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培訓服務點,具備茶藝師、評茶員、茶葉加工3個工種15個等級的認定資質[8]。此階段我校融入地方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第二階段:培養模式改革階段。硒茶學院在培養模式上緊扣產業企業發展需要,主動融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我校圍繞校園所在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依托產業學院模式,實現跨界融合、技術復合、學科交叉,帶動優化“醫學+”“互聯網+”“數字智能+”等學科專業。基于OBE理念,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學生成長需要、學校辦學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構建“企業為點、行業為線、區域為面、學校為體”的網狀聯合的產業學院培養體系。
第三階段:產業學院模式推廣階段。在此模式下,我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軟國際教育科技集團等企業開展了深度合作,成立了華為云學院鯤鵬中心、中軟國際數據學院等8個產業學院,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共建了4個醫學人才定向培養基地,形成了支撐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校企雙主體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持續對接產業企業需求,與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協同育人,實現技術引領和協同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理念的應用型定位
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決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須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相適應,這是學校教育必須遵循的規律。產教融合策略是新時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地方本科院校要與時俱進,明確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我校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相結合的培養原則,提出“以父母之心育人,幫助學生成就夢想”的辦學宗旨,踐行“立德樹人,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突出“應用特點、職業特長、民族特色”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培養目標的社會需求導向
我校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立足產業發展需要,融入地方特色,確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立足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目標是指學校根據教育目的而確定的人才培養規格及培養要求。培養目標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有導向作用。在培養目標上,我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的定位,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融入鄉村振興,并不斷進行開放性的教育改革。
2.強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要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應用型人才。我校對“應用型”的“用”做了如下規定:“用”具體體現在“實用、運用和合用”上,即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能力,讓學生在產業企業崗位“上手快,用得上”,還要適應產業企業的未來發展需要,確保“干得好”。在社會需求的導向下,我校確立了培養“一實(專業基礎扎實)兩強(社會責任感強、實踐能力強)三高(創新意識高、職業素養高、信息素養高)一新(新型)”[9]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突出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3.注重特色培養。地方本科院校只有立足區域發展,融入地方特色,重視特色培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培養出個性鮮明、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進而建設特色高校。例如,在特色課程建設方面,我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土家族民間圖案就是一門將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作為核心內容之一的本土特色課程,其引導學生通過課堂體驗與課外實踐感受土家族“西蘭卡普”紋樣的魅力。
(三)培養體系的協同育人轉變
我校踐行校企雙主體培養,以“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以目標、結果、問題為導向,根據培養需要安排課程內容,創新課程體系,并注重融入前沿科技和學科研究。
1.完善協同育人的培養體系。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實踐教學硬件,共同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共同評價教學質量,實現企業、學生就業雙選;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政府、產業企業、學校和社會組織多鏈條深度結合;堅持“產、學、研、用”協同育人,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2.注重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地方本科院校須構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體系,即課程設置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專業課程內容既要與科研前沿發展動態保持一致,也要與產業升級需要相結合。
基于OBE理念,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學生成長需要,我校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我校以項目式、問題式、案例式教學及翻轉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突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第一、二、三課堂的貫通和聯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堅持技術引領和協同創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寬口徑的知識儲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掌握學科前沿技術,并具備對應用性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須堅持技術引領、協同創新,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產業學院模式致力于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同時逐步提升教師的應用性科研水平,以新技術、新理念助力產業發展。例如,為了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融合發展,我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和研究院,深入總結了西部民族地區綠色生態發展與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以充分挖掘鄉村的生態價值,探索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
四、結語
實踐證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實現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產業學院模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政府、產業企業及社會組織密切聯系,實現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素杰.新時代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探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9,33(2):69-73.
[2] 蔣紅霞,熊威.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扶貧的使命與行動[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6):57-62.
[3] 谷天碩,高士杰,李文超.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服務社會的作用發揮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2):142-143.
[4] 黃巨臣,焦晨東.地方高校參與鄉村振興的“多重嵌入”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6):60-67.
[5] 田勇.地方應用型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J].農業工程與裝備,2023,50(1):70-72.
[6] 常華進,蔣小榮.實踐教學融入鄉村振興:湖北文理學院地理科學專業案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5):271-273.
[7] 閻衛東,呂文浩.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改革路徑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4):423-427.
[8] 馬鳳余,陳加雄.湖北恩施學院:做好“三字文章” 服務恩施綠色發展[N].光明日報,2023-07-17(9).
[9] 馬鳳余,朱耀乾,龔學淵,等.人工智能時代推進高質量育人:湖北恩施學院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之路[N].中國教育報,2023-07-03(4).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