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設計是建筑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關鍵課程,其教學成效對建筑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章以筆者所在學院的導師組模式為例,面對當前導師組教學過程中的瓶頸現象,將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介入導師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深度挖掘導師組教學模式里的縱橫向雙重優勢,通過時空耦合推動共性問題集中解決、遞進式多輪看圖夯實作業質量以及過程與結果的“雙軌制”喚醒學生學習潛能等縱橫聯動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超預期增強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專業認同感與成就感。
[關鍵詞]縱橫聯動;導師組;建筑設計課程;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045-04
一、研究背景
目前,建筑設計專業本科教育已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不同地區的建筑院校大多都在嘗試適合自身條件與特點的專業教學改革。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專業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嘗試,在建筑設計專業大力推行導師組負責制,即建筑設計專業學生在大一課程結束前進行雙向遴選,學生在選定的導師組帶領下從大二開始正式進行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學習,直至大五畢業結束。也就是說,學生在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年級不是以班級為單位,而是以導師組為單位進行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的學習。此項教學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踐行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教學成果,得到了國內大多數建筑院校的稱贊。
目前,學院的建筑設計專業在大二至大五年級共有十個導師組,各個導師組教學特色鮮明且均已有了碩果頗豐的專業教學成果,但從縱向與橫向等多維度視角來看,所有導師組的建筑設計課堂教學并非盡善盡美,既有導師組組與組之間面臨的橫向共性問題,也有導師組組內不同年級之間的縱向普遍問題,均有待調整與解決。為了使導師組模式更好地服務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本文梳理出導師組模式在當前建筑設計課程教學運行過程中面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并引入一定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提出了相應的教改策略。該教改策略在經過一段教學周期的實踐運行后反饋良好,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對該教改策略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與總結,使其更趨完善。
二、導師組模式下的縱橫向共性問題
(一)深度講解難以展開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一般實行師徒制,對學生個人學習針對性較強,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強度較大。按一次3節的設計課為例,總共150分鐘教學時長,取當前師生比均值1:10,則每名學生平均分配到15分鐘的講評時間。因此,客觀外因難以使組內學生人人獲得深度講解,各導師組幾乎都出現過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零交流”的現象,甚至一定數量的學生在此過程中被邊緣化,影響了其學習積極性。
(二)組內縱向聯系不夠暢通
在導師組專業教室里學生會慢慢自發形成年級單元陣營,低年級學生基本只與專業課教師交流,缺乏主動與高年級學生溝通學習的意識或勇氣,且顧慮較多,“唯老師論”意識較為嚴重,導致出現教師贅述成分較多等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且學生“被動待哺”的課堂“候診”時間較長,不定期會出現課上學生作業圖紙逐一講評無法完成的現象。
(三)組間橫向存在壁壘
導師組基本上是一名導師帶組內一個年級的學生。部分導師組不同程度地存在設計作業圖紙評判“一言堂”現象,即誰打分找誰看圖評圖的教學模式。學院為建筑設計課程配備了40名左右的導師,但一名建筑設計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只能受教于其中大約十分之一的教師,因此如何將多生對一師的“多點對單點”教育轉變為多生對多師的“多點對多點”教育,從而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值得研究。
三、 研究理論依據: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
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由葉克斯和多德森于1908年提出,亦稱“貝克爾境界”,是成績與喚醒水平之間關系的理論假設。該假設認為每項任務都有一個最佳的喚醒水平,未達到或超過這個最佳點,活動效率(成績)即會下降,成績與喚醒水平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當喚醒水平由低向上變化時,運動成績會有所提高,直至達到最佳喚醒水平;而當喚醒水平進一步提高時,運動成績則會下降。任何一種運動都遵循這一規律,每種運動技能都有其取得最佳成績的最佳喚醒水平(見圖1)。雖然該理論最初用于體育領域,但其實在設計教學領域其也有用武之地。近幾年在導師組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與相關教師愈發感受到學生亟須被激發、被喚醒,我們的研究愿景是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盡量接近這個“倒U型”的最佳點。
四、縱橫聯動裨益教學相長的相關策略
(一) 時空耦合推動共性問題集中解決
教師在導師組專業教室經常集中同一年級的學生,使用投影儀進行講解,這種情況有時會影響組內其他年級的教學,因此,可借用走廊過道或教研室等空間進行回避式教學,或嘗試線上+線下非集中投影講解,即授課教師給一名學生講解的同時,利用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線上直播,其他學生開啟各自的攝像頭聽課,進而被喚醒。這樣既避免了傳統蜂擁圍觀的方式導致部分靠后站的學生觀摩受阻(見圖2),又使在線學生在視聽清晰的前提下收到對共性問題的統一講評。另外,根據空間容納人數等現有條件,可讓兩三個導師組中的同一年級學生聯合申請同一時段共同使用同一教學空間,高效學習基礎性內容或某類專項內容。
(二)“話·畫”角色換演促進雙向喚醒
圖示表達是建筑設計專業的第一語言,因此教師在看圖講評環節中,如果只有口頭的點評寄語,就會使學生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結合徒手圖形、文字批注等標記講評,則有助于學生“消化”。因此,不論是授課教師還是獲評優秀作業的學生在投影展臺上或演示或批改或示范時,都有類似在聚光燈舞臺下的感覺,這也是激勵演示者從所學到所用的積極過程。通過預約公告、隨機抽取等方式,運用投影展臺等教學設備來激勵授課教師、受邀學長或同級示范學生在主講與受眾之間進行“話·畫”(口頭“講話”與手頭“筆畫”)的角色轉換與講解升級,既在縱向上實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也在橫向上實現了自我表達,從而推進了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的雙向喚醒。
(三)遞進式多輪看圖保證作業質量
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同處一間教室,組內教師可推行遞進式的多輪看圖做法:低年級學生找高年級學生看圖,本科最高年級學生找研究生看圖,或者向所有導師組同年級的“領軍人物”請教。學生經過這一輪的篩選過濾,可理清基礎性問題邏輯,有助于之后教師再看圖時能“提檔”指出高階問題,學生則可查漏補缺或溫故而知新。最后要提醒學生,找教師看圖前,圖上要注明圖紙作者姓名和初審者姓名,這對于作者和初審者都是一種有效的激勵。由此可見,遞進式多輪看圖是一種被接受與被認可,具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雙向喚醒之效的做法。
(四) 備案流傳版激勵圖紙品質提升
導師組對組內同一年級學生所有設計作業采取紙質版提交+電子版備案的方式。每名學生對電子作業用自己的姓名來命名,教師對文件夾進行匯總,匯總后的電子版可以放在公眾號、云空間等平臺上共享。每名學生的文件夾內容除過程草圖和最終圖紙外,還包括個人近照和該作業的體會隨筆,出于版權等考慮可以設為水印版。在建筑設計課程執行下一個設計任務之時或是下一年級學生遇到同一個設計任務之時,可以穿插一個花絮式快速瀏覽圖紙、照片的環節,通過圖人對應的識別與瀏覽,讓學生在相對輕松、有所期待抑或是輕度緊張之中意識到自己的圖紙以及“小作文”不但要給教師看,還要給學弟學妹以及不可預知的“陌生人”看,進而促使學生對課程加以重視,自發力爭“圖如其人”并用心進行設計作業的原創。
(五)多方“盲盒制”與交互式評判增強考核公平性
針對大多數學生對一師定分的方式心中頗有微詞甚至不甘與不服的情況,筆者所在的導師組采用由組內多名教師和其研究生組成教學小組的方式實施多方“盲盒制”打分:各方將不記名的打分票投至盲盒,開盒與算分環節全程直播或錄像。學生紛紛表示這種打分方式雖然令學生更為忐忑,但也更令人信服。經學生的橫向宣傳與推廣,有幾個導師組也表示即將采用此方式。另外,導師組之間也可嘗試交互式打分,例如將全年級學生的設計圖紙貼在走廊墻壁上集體展示,進行組間互評,這相當于引入了獨立第三方評價,不夾帶個人情感,盡量客觀化地予以評判,這樣可以促進組與組之間橫向的深度交流與學習。在評判時間與各方精力允許的前提下,也可將多方“盲盒制”與交互式評判相結合,進一步優化各自打分權重。
(六)過程與結果的“雙軌制”喚醒學生學習潛能
縱向賦能不只限于師生之間以及高低年級學生之間,還有學校、教務處、學院與學科之間。教務處倡導側重過程成績,即一個學期內的建筑設計課程總成績由4項成績構成:2項成果成績(規定動作)+2項過程成績(自選動作)。過程成績側重調研、建造、快速答題等能力,可實施導師組組內縱向打分;成果成績可嘗試導師組與橫向組之間打分(得分區間遵守既往的作業統一規定),導師組組內選出成果成績前三名的作業提交至年級公眾號等平臺上進行展示。由于側重過程評價,圖紙成果的最高分未必使總得分最高,但將最高分作業高調展示的方式能促進各組間的橫向交流,即去壁壘化的同時,增強了作者的榮譽感。過程與結果雙軌并行的做法喚醒了學生專業學習的潛能。
五、結論與展望
導師組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更是組內與組間教學的協調者、倡導者,促使學生實現更趨全面的專業成長,尤其是增強多數自感“非主角”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激情。專業激情的釋放使得學生在課堂內外能夠主動成長,而非一味地被動待哺。在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的支撐下,筆者所在的導師組首先進行了試點改革,然后通過導師組的組內組間、線上線下、多輪評判等縱橫聯動策略與實踐,將學生的作業作品展示在更多師生面前,促使學生更為自覺地優化自己的作業作品。縱橫聯動在教學實踐中漸漸摸索出恰到好處的“施壓火候”與“釋壓火候”,學生經過了從抵觸到適應,由“難受”到“享受”這一戰勝自我的過程,進入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專業學習狀態,部分導師組曾經出現的被動低效教學狀況得以明顯改善。期待以縱橫聯動作為引擎的導師組在運行升級后迸發出更大的教學能效與示范效應。
[ 參 考 文 獻 ]
[1] 黃超.社區治理視域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以“高校+社區+社工”項目為例[J].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1,23(4):61-65.
[2] 屈張,黃也桐. 建筑策劃學的探索與未來:《問題搜尋法:建筑策劃指導手冊》(原著第五版)書評[J]. 時代建筑,2023(1):173-179.
[3] 玉潘亮.地方院校建筑設計課程聯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廣西為例[J]. 中外建筑,2020(5):87-90.
[4] 姚剛.基于中外聯合教學的建造教學實驗研究:以“緊急建造”為例[J]. 裝飾,2016(10):106-108.
[5] 郭亞成,仝業輝.建筑設計專業調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青島理工大學為例[J].重慶建筑,2021,20(9):38-41.
[6] 萬展志,周鐵軍.融入社會學思維的社區老齡化設計教學探索: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和社工系聯合教學[J]. 新建筑,2018(6):142-145.
[7] 胡斌,胡鳳來.建筑學專業國際聯合教學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3):45-48.
[8] 周慶華.多元與跨越:建筑學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8(50):71-73.
[9] 南月慧,薛曉西,桂濤.基于應用人才培養的建筑學教學改革必要性研究[J]. 安徽建筑,2021,28(8):170-171.
[10] 楊黎黎,鄔華宇.踐行實作 突破傳統:探索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52-158.
[11] 顧大慶.從寄生到共生:建構一種建筑學與研究型大學新型關系的理論敘述[J]. 建筑學報,2022(7):1-11.
[12] 郭亞成,成帥.基于倒U型心理喚醒理論的建筑設計雙螺旋式教學[J]. 山西建筑,2016,42(28):229-230.
[13] 金樾,姚斌,張寧,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學專業技術課程比較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22):123-124.
[14] 黨雨田,李雨嬌,王瑋煜,等.建筑學本科教育的多元化目標探析:關于知識和能力的調查研究[J]. 室內設計與裝修,2022(11):124-126.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