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這也是學生構建歷史價值觀時必備的品質之一。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巧妙運用主題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關鍵詞:責任意識" "使命感" "課堂
一、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作為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歷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歷史課堂不僅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在關鍵時期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樹立勇于擔當和甘于奉獻的責任意識。[1]
二、以“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教學設計
下面就以《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節為例,簡單談談責任意識與使命感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點滴培養。
(一)教學目標概述
在這一課中,情感教學目標的預設旨在激發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深刻情感體驗,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情感教學目標預設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講述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過程及勝利的偉大意義,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團結奮斗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增強他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的決心。
(三)教學過程:情感目標的實踐
1.利用導入,進行情感定位播放
教師情感鋪墊:“課前讓我們先回顧一段不平凡的歷史——那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那是一個刻在我們中華兒女心靈深處的日子,日本侵略者突然襲擊沈陽,點燃了侵略中國的戰火。從那一刻起,中華兒女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此時,教師展示九一八事變的圖片或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當時的緊張氣氛和民族的危難時刻。)
2.通過教學過程,情感滲透,達到與學生共情
(1)精心的任務設定是責任意識與使命感培養的重要途徑
前置任務:資料搜集與整理
讓學生分組搜集關于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關鍵戰役、重要人物及其貢獻等資料。指導學生整理搜集到的資料,形成簡要的歷史事件和時間線。
課堂任務:分組討論與展示
分組討論,讓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討論抗日戰爭中哪些事件或人物體現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個人、集體、國家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展示環節: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將討論成果進行課堂展示。展示內容可以包括事件或人物的介紹、體現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具體表現等。
(2)通過設置開放性的課后思考題,激發學生責任意識與使命感
思考抗戰精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題目:“請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討論抗戰精神在當今時代有何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抗戰精神與現代社會的聯系,理解這種精神對于個人成長、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性。
對比歷史與現實,談個人責任。題目:“對比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責任與擔當,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個人應該承擔哪些責任?請舉例說明。”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思考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這些開放性的課后思考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引導他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2]
最后,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探索教育的新模式,為國家培養具備強烈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梁佳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D].四川師范大學[2024-11-12].
[2]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