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厘清全媒體維度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是把握勞動教育生態環境變化的邏輯基點,更是探討提升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效的前提。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全媒體維度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方法:基于全媒體背景,探析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發展契機,進而明晰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結果:面對全媒體給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帶來的新變化,透過全媒體維度審思,發現可從勞動文化、勞動教育相關機制、全媒體和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積極推動全媒體賦能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結論: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必須主動應變,尋找全媒體與勞動教育的共生點。著力聚焦全媒體優勢、多媒體資源庫、全媒體新思維、協同教育機制等方面,發揮全媒體和勞動教育的耦合效應,以切實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全媒體;高職院校;勞動;勞動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03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隨著社會變遷和技術變革,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深刻影響了勞動本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1]。這一變革深刻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其教育生態環境迎來發展契機,但也面臨一些困境。依據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的政策導向,如何在全媒體維度下提升勞動教育實效性,是當前勞動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議題。
1 全媒體維度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發展契機
全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強有力支撐。全媒體以豐富的表現力、互動性和實時性,能夠有效助力勞動教育發展。
1.1 全程媒體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過程呈現動向延續性
全程媒體是從時空維度而言的。在全媒體維度下,勞動教育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多種局限,顛覆傳統的傳播格局,增強信息傳播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教師可以依托全媒體平臺和技術,增加教學互動,讓時時可學成為可能。全媒體的介入不僅能夠優化教學方式和手段,生動立體的虛擬勞動教育體驗也更能滿足高職院校大學生追求個性化、趣味化的勞動教育需求,同時能夠活躍勞動教育生態氛圍,增強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和尊重。
1.2 全息媒體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內容呈現意向立體性
全息媒體是從技術維度而言的。在全媒體技術賦能勞動教育樣態下,勞動教育的內容不再受限于靜態的抽象或思辨性的知識和文字,而是會以沉浸式、多感官參與的動態體驗模式展現,促進大學生認同和尊重勞動教育內容。同時,由全媒體技術創設的虛實融合仿真教育場景下,智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新形態應運而生,延伸了教育內容,彰顯了“學為中心”的建構理念,提升了課程實效性。
1.3 全員媒體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主體走向多元性
全員媒體是從主體維度而言的,在課程中重構一個全新的話語生態環境。相對于傳統的教育生態,教師占有知識解釋的優先權,如今,“‘多對多’的扁平式交往空間,極大地擴展了話語交往的規模和互動性”[2]。特別是PGC(專業生產內容)和UGC(用戶生產內容)共同促進信息主體的多元性,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媒介平臺生產、加工和傳播勞動教育內容。教育主體不再受限于傳統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擁有更多的自我表達空間,使勞動教育的互動空間和教育主體更加多元,形成真正的教學相長的互動關系,通過全媒體構建一個開放、多元的勞動教育環境。
1.4 全效媒體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發展趨向專業性
全效媒體是從效能維度而言的。智能化手段的介入優化了教學方式方法,活躍了教學生態,分眾化的傳播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趣味化的勞動教育需求;教育主體多元性的變化推動勞動教育內容可視化和大眾化,促使勞動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和全面;生動立體和具象化的虛擬勞動、遠程勞動促使勞動教育實踐方式更加多樣,也必然要求教育者掌握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全媒體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領域的應用,全方位、精準地優化了整個勞動教育環境和范式,其結果也會反向推動勞動教育趨向更加專業化地發展。
2 全媒體維度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困境
全媒體和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賦予勞動教育新的內容和形式,給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也帶來了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1 價值困境:勞動形態的多樣化沖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
全媒體維度下,信息輿論場逐漸轉化為多向互動的主體多元性模式,信息主體的多元使新型勞動形態廣泛傳播,沖擊著學生的勞動價值觀。特別是在以利益為導向,淡化勞動價值的媒體文化中,“不勞而獲、少勞多得的惰性文化,很大程度影響了青少年對于勞動本源性價值的正面認識”。學生如果沒有認識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滿足自身利益的需要這個道理,他就沒有自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對社會的建設性作用就顯得微乎其微”。此外,全媒體精準的分眾化,使學生接觸到的勞動信息趨向同質化,學生易形成固化的勞動價值觀念,不利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思維。更重要的是,全媒體促進勞動教育方式向智能化轉變,使勞動不同于傳統的具象的物質性勞動,而是呈現出以VR等為代表的隱形、虛擬勞動新形態。“數字勞動的去物質化去體能化使其呈現出‘脫實向虛’的新特征,越來越不具有勞動的‘實在感’或‘具身性’”[3],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加強引導,則難以讓學生對“勞動創造價值”產生深刻體會和價值認同,不利于提升育人實效。
2.2 機制困境:缺欠與全媒體環境相適應的勞動教育相關機制
《意見》中強調,學校勞動教育要規范化。因此,構筑規范、科學、高效能的勞動教育運行新機制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全媒體維度下,勞動教育的范圍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向縱深發展,而與環境相適應的聯動教育機制尚不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是牽引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重要影響要素,在勞動教育的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須相互鏈接、優勢互補,才能形成殊途同歸的高效能聯動教育機制。此外,《意見》中強調,“要強化安全保障,各地區要建立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安全管控機制。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勞動教育風險分散機制”[4]。最后,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過程、內容、形態和實踐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何在全媒體普及的背景下,科學評價勞動教育實效,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課程評價機制作支撐。
2.3 技術困境:全媒體應用技術和勞動教育融合乏力
全媒體維度下,多媒體資源得以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但如何將這些新型教學手段與傳統的實踐教學有效融合,實現教學形式的有效創新和運用,仍然有待深化。從資源平臺來看,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和全媒體的融入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全過程、全領域覆蓋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尚未完善,相關聯動資源還未形成體系。從師資來看,當前勞動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尚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教育主體掌握和應用媒介的能力不足,尚處于學習和適應階段,且運用全媒體開展教學的能力和素養參差不齊。從學生來看,全員媒體促使信息主體多元化,學生在媒介傳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空間,但由于其具有的獨特心理,可塑性比較強,信息鑒別能力和媒介素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3 全媒體維度下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全媒體給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帶來一些前沿性的挑戰和困境,但也指明了未來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變革方向。
3.1 強化全媒體優勢,宣揚勞動文化
技術的發展可以決定文化的內容及其精神意義的展示形態[5],因此必須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全媒體維度下,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被賦予多元育人的功能和優勢。因此,有效借助媒介技術可以正面增強勞動教育的輻射力和實效性。在學校層面,可借助校園文化社團平臺和媒介載體,融合線上線下加強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和生態傳播,宣揚全國勞動模范和身邊的勞動模范事跡,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偉大和勞模精神,防止陷入“勞心”與“勞力”二元對立的勞動思維,自覺抵制錯誤的勞動價值觀,以提升勞動自覺。在社會層面,學校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組織聯合社會和政府的力量,通過農民豐收節、勞動節等節日合作共建勞動文化主題,借助多種文化傳媒將崇尚勞動的價值觀傳播給大眾,使勞動文化傳播格局常態化、長效化,共建多方聯動的全場域勞動教育網絡育人環境。
3.2 構建多媒體資源庫,融合資源要素
構建多媒體資源庫是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一步。如“勞動+VR”教學模式,能有效增強勞動教育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因此,高職院校可因地制宜地借鑒和學習該模式,通過整合網絡資源、數字化教學材料、虛擬現實技術等聯動資源,構建一個涵蓋各類勞動技能學習、行業動態的資源庫。這不僅能夠提供實時更新的實踐案例,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行業趨勢,還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教學,使學生可以在VR等虛擬環境中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進行技能訓練,體驗不同職業角色,提前適應未來職場勞動環境。如此,通過多媒體技術可增強學生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和尊重,以提升教育實效性。
3.3 樹立全媒體思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勞動教育隊伍建設不足是影響勞動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高職院校要有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變化的全媒體思維。一是理念更新與專業素養的提升。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勞動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學校應組建一支具有全媒體知識的專業教師隊伍,確保能在教學中深度解讀專業與勞動的關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效結合。二是教師要樹立全媒體意識,自覺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通過專業化的研修,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和媒介素養。三是要結合全媒體環境培養人才隊伍,注重教師對數字化評價體系的培訓與實踐。在新的勞動教育環境下,教師要理解并掌握以能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包括如何利用媒介設置具體、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以及如何將多元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以促進學生自我提升和持續改進。
3.4 深化協同教育機制,生成勞動教育合力
在全媒體維度下,家庭、學校與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協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依據政策導向,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主動構建協同教育機制,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技術支持。家庭應發揮基礎作用。引導學生對“勞動能讓人感到幸福”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建立家校實時互動平臺,實現以家風促校風,利用媒體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行為變化,評估勞動教育的實效。社會應發揮支持作用。應積極為學校提供生產勞動實訓的場所,確保學生的技能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匹配。在全媒體賦能下,三方合力構建多元合作網絡,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信息資源互通,同時共育機制可以實現勞動教育實效的互補,如虛擬勞動、遠程勞動所帶來的“不實在感”,在家庭和社會的具體勞動實踐中可以得到彌補和補充,以提升育人實效。
4 結語
全媒體的介入為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和挑戰,推動勞動教育不斷完善,以應對時代之變。同時,勞動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續的探索與實踐,如此才能應對社會變遷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一環,未來高職院校應持續擁抱新技術,找到科技與教育的共生點,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時代變遷,進而切實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53.
[2] 申建林,邱雨.重構還是解構:關于網絡空間公共領域命運的爭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46-154.
[3] 肖峰.智能時代的勞動問題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3(5):47-54.
[4]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1).
[5] 胡伯項,陳金葉.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優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4,17(2):128-13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重慶開放大學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ZYB2022-07;2024年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4SKGH338
作者簡介:孔坤杰 (1990—),女,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沈冬香 (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