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新課標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需明確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內容的關系,以大任務為驅動,分解為子任務進行探究。教師應以“單元”視角審視“單篇”,用“課程”思維統領“課堂”,制訂具體學習目標,精選學科內容,并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生成性與靈活性,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評價知識掌握,更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實踐后,教師需總結經驗,分析學生成長,調整教學策略,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此路徑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
【關鍵詞】 新課標;核心素養;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
一、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思路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同時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幫助學生經歷信息檢索、體驗探究、推理判斷、實踐驗證等思維過程,從而獲得發現、感悟、創造和自我認知的能力。這一模式實現了“教師引導(20%)—學生實踐(60%)—評價反饋(20%)”一體化的大單元教學實踐流程思路。
二、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整合教材內容,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整合教材內容是為了將課程內容結構化,以大主題或大任務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開發。按照教材自然單元、教材重組單元或者自擬專題單元的形式,形成一個具有明確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等要素的結構化統籌規劃和科學設計,涵蓋多種課型。縱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可以發現,教材內容一般是按照學生理解能力由淺入深進行安排,單元與單元之間、與其他學科內容也存在關聯性。教師在整合教材內容時,可以從教材自然單元、教材重組單元、自擬專題單元等大單元形式出發進行思考。
1. 優化教材單元設計
不打破教材原有的結構,也不打破單元的劃分,將原來教材的自然單元轉變為大單元的教學課程單元,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傳承智慧·弘揚家國情懷”的大單元教學。本單元以“歷史長河中的智慧與家國情懷”為主題,通過精選的文言文、詩詞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鑒賞古代先賢的智慧謀略、家國擔當與民族精神。
教師可以根據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已有的文言基礎和情感發展特點,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分析學生在理解古代文學作品、把握文言詞匯、理解復雜句式、評價人物言行、感悟家國情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難點與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小組合作、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提高文言文閱讀和詩歌鑒賞能力;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工具梳理文章脈絡,分析人物關系與事件發展;運用比較閱讀法對比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及表現手法。
這樣的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古人智慧謀略的價值,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理解個體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激發社會責任感。同時,鼓勵學生撰寫單元學習心得或專題研究報告,展示個性化理解與深度思考。通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多元評價。
同樣,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包括《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等四篇課文,教師可以延伸出寫景古詩詞的積累、歸納整理景色描寫手法、語言特征和散文的寫作特征等內容,以此引導學生對最喜歡的季節和景色進行小作文練習等形式,以此完善大單元實踐教學任務。
2. 重組教材單元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涉及的主題名稱、學情以及單元學習目標等因素,對教材的單元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例如,教師可以將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下冊中的《孔乙己》和《范進中舉》這兩篇文章整合在一起進行講解。通過比較孔乙己和范進這兩個人物形象,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不同年代、同樣在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的不同命運,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作家在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過程中的匠心獨運。
3. 自擬專題單元
通過分析教材單元內容,教師可以根據體裁(如散文、小說、詩歌、說明文等)、主題(如戰爭、英雄、動物等)以及任務群(如閱讀、寫作等)來形成自擬的專題單元。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該教材的多個單元都設計了小說題材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按照小說題材中的人物形象刻畫為主題,重新組合教學單元,并設計以小組制作“小說電子畫報”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此外,教師可以用卡片形式建立小說人物檔案、續寫故事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人物賞析和小說主題理解的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根據一線教學實踐經驗來看,自擬專題單元在大復習階段使用的頻率更高,且教學效果更好。
(二)重視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大單元教學思路,需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活動,且情境應源于真實生活。利用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重視課程資源開發,通過跨學科知識遷移,打通學生生活聯系,促使其更積極地討論學習內容,培養交叉學科思維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在教授《貓》《動物笑談》《狼》等文章時,教師可展示不同動物眼睛的圖片,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眼睛分辨動物,側面引導學生發現動物特征,提升閱讀興趣。進一步梳理跨學科教材,如物理學科八年級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中涉及“眼睛與眼鏡”話題,教師可在介紹動物眼睛時穿插透鏡內容,確定主題任務,如查閱資料并描述課本中動物眼中的世界(說明對象特征)。教師可選一種動物,用課文中的說明語言描述其眼睛特點,注重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體現說明文語言特點),也可假設擁有動物眼睛,講述一天的經歷(實現語言能力延伸)。
通過跨學科內容的補充,將“教學自然單元”引導為“大單元教學”的實體指向。在語文學科素養導向下,進行跨年級、跨學科知識的有效遷移和整合,增添學習實踐任務引領,補充真實情境,將靜態的教學自然單元內容轉變為動態的跨學科知識遷移過程,引導學生用語文學科思維準確全面地把握知識的內在本質。
(三)設計學科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要想體現大單元教學思想,就要切實把初中語文的學科內容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打破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界限,設計以學習為主線的實踐活動,從而解決灌輸式、模式化的問題,達成教學做合一、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針對《背影》《白楊禮贊》《散文兩篇》《昆明的雨》這四篇課文,教師可以圍繞“散文中的情感與意象”這一主題,設計以下學科實踐活動,旨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1. 活動一:散文插畫創作
場景選取:學生從幾篇散文中選取最觸動自己的場景或細節,如《背影》中的父親買橘子、《白楊禮贊》中的白楊林、《昆明的雨》中的菌子市場等。
插畫繪制:運用素描、水彩、彩鉛、漫畫等手法,將所選場景繪制成一幅插畫,力求再現原文的情感氛圍。
2. 活動二:散文微電影(短視頻)拍攝
劇本編寫:小組合作,選取一篇散文,改編成微電影劇本,聚焦核心情節與情感沖突。
拍攝制作:利用校園或社區環境,拍攝微電影,包括演員表演、鏡頭調度、后期剪輯與配音配樂。鼓勵學生原創或改編背景音樂,增強作品的原創性與情感表達。
評價方式:作品展示與互評
學生展示自己的插畫、微電影,進行自我介紹與創作思路分享,其他同學及教師進行點評與建議。
(四)關注評價效果,重視作業反饋
在目前情況下,如果大單元教學設計不能促成教學質量的提升,那么一切理念最終都將化為泡影。大單元設計所倡導的綜合育人、實踐育人的課程理念,必須落實到真實任務的完成或真實問題的解決上。在大單元教學概念下,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作業布置方法,通過布置反思類作業(如反思、續寫、調查報告等)、綜合類作業(如小組討論、學科綜合等)以及個性化作業(如項目化設計等),來反饋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選編了《大自然的語言》《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大雁歸來》《時間的腳印》等四篇事理說明文。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過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學完本單元后,教師可利用周末時間,布置以“未來的家”為說明對象的項目化設計作業,旨在讓學生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并通過頭腦風暴等方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部分課堂設計如下:
1. 學習任務
(1)利用周末時間,以“以前的家和未來的家”為主題,采訪家人和朋友,并完成下列表格(表1)。
(2)進行頭腦風暴活動,分小組對采訪表格的結果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如表2所示。
(3)分小組完成“未來的家”設計草圖。
2. 步驟安排
(1)明確小組分工(每組6人):1名組長、1名記錄員、1名講解員。
(2)開展頭腦風暴討論:a. 未來的家的總體特征;b. 未來的家的空間布局;c. 未來的家的人物設計;d. 未來的家的科技模式。
(3)形成思維導圖,并據此繪制完成“未來的家”設計草圖。
(4)使用適當的說明方法,借鑒本單元課文的語言特點,介紹小組設計的“未來的家”,并完成表格。
3. 學習評價與展示
根據小組評價進行完善。在教室內進行小組作品展覽,每人兩票,投出最佳作品。
4. 教學反思
一方面,在項目化設計的實踐過程中,涵蓋了資料搜集、采訪調查、分組討論等多個實踐環節,內容廣泛,涉及語言交流、創造性藝術、科學與技術、道德與法治等眾多方面,旨在訓練學生的語言說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家長、小組成員、學生等多方共同參與到大單元評價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促進了以評促學的實現。
學生提出的設想可能會偏離“未來”中的科技要素,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聚焦“未來”和“科技”,對未來的家的特點進行整理說明。本次項目化學習的另一個難點是學習說明順序,教師需引導學生對采訪內容的同類項進行歸并,合理設計“未來的家”,并加強對他們思維邏輯的訓練。
三、結語
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要以大單元的高站位出發,不拘泥于單篇教學,站在育人的高度,凝練單元主題,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初中語文教師要把語文知識教活,把美展現出來,把文化傳授給學生。通過學習內容的整合,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見效,最終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處在時代發展的節點上,進行教育改革是教師的使命。當前教學觀念的轉變,對教師而言更是教學上的挑戰,然而只要心之向往,行動必能達成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燕. 新課標下的大單元設計:以初中語文為例[J]. 教育藝術,2024(03):80.
[2] 丁曉華.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及優化策略[J]. 語文世界,2024(08):4-5.
[3] 葉丙水.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思考[J]. 文理導航:上旬,2024(03):88-90.
[4] 徐潔,高金德,朱海英. 大概念大單元教學“一評四步備課法”[J]. 基礎教育課程,2023(21):60-65.
[5] 崔允漷. 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